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闵建刚 《现代园艺》2019,(17):35-37
植物在中国园林艺术中扮演着文化有机体的重要角色,不仅在城市绿化及居民生活中提供赏心悦目的温馨环境,还具备降低颗粒物的独特滞尘功能。本研究选取武汉市居民小区9种常见绿化植物,对其单位叶面积吸附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下层吸附颗粒物量高于上层叶片和中层叶片,大部分植物上层叶片和中层叶片吸附颗粒物量无显著差异。乔木具有吸附细颗粒物的优势,部分植物在不同高度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量存在差异,可能与其叶片微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北京常见树种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常见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以北京20种常见树种及部分2~3年生苗为试材,通过叶片采样、电镜扫描、能谱分析、图像处理、脯氨酸含量测定等方法,对常见树种的滞尘能力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2~3年生苗滞尘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滞尘能力较高的为麦李和毛樱桃,较差的为接骨木、香椿和毛桃;由于实际造林立地条件的不同,不同立地条件下树种滞尘能力不同,该差异与其叶表面微形态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树种叶表面形成不同的沟槽、突起、小室,沟槽越密集,越深,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单位面积滞尘量较高的树种其脯氨酸含量也较高;能谱分析表明,树种所附着的颗粒物为PM2.5和PM10的尘土,部分元素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相似文献   

3.
丁艳丽  张雷  付涌玉 《北方园艺》2017,(20):100-104
以龙爪槐(Sophora japonica var.pendul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洋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二乔玉兰(Magnolia×Soulangeana)、桑树(Morus alba)和银杏(Ginkgo biloba)为研究对象,采用洗脱法对7种园林树木单位面积的叶片吸附总颗粒物和PM2.5能力进行了测定,并测定了7种树木叶片滞尘前后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以研究不同种树木叶片滞尘效应,以及叶片滞尘后对植物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面积的滞尘量不同,银杏滞尘量较高,为0.034mg·cm-2,桑滞尘量仅有0.010mg·cm-2。叶片滞尘之后,银杏、枫杨、龙爪槐、桑、二乔玉兰叶片脯氨酸含量均有21.73%~338.25%等不同程度的升高,脯氨酸增长量由大到小排列为银杏、枫杨、龙爪槐、桑、二乔玉兰;而金银花和洋白蜡叶片脯氨酸含量不升反降,洋白蜡降低了59.77%,金银花降低了66.14%。综上说明银杏滞尘(PM2.5)能力最强,桑滞尘(PM2.5)最弱。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道路绿化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石家庄市7条主要交通干路,11种常见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比较了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量,构建了绿化植物单位叶片面积累积滞尘量与滞尘时间的对数曲线方程,并通过滞尘时间、叶表微形态结构、叶片性状、叶面距地高度及交通道路环境等因素分析了绿化植物综合滞尘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综合滞尘能力最强,平均累积滞尘量达到4.0g/m2以上;棣棠、海棠、迎春、紫叶李的滞尘能力居中,单位面积累积滞尘量介于2.0~4.0g/m2之间;毛白杨、大叶女贞、白丁香滞尘能力一般,单位面积累积滞尘量介于1.0~1.5g/m2之间;七叶树、月季滞尘能力相对较弱,单位面积累积滞尘量分别为0.996g/m2和0.730g/m2。通过2个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城市交通道路车流量及周边环境的差异对植物的滞尘效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轮台县3种果树(苹果、核桃、杏)叶片为试材,对其滞尘量和叶片表面微形态结构进行观测,探究了3种果树叶片平均滞尘量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高度的变化及叶表面结构与其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果树的滞尘量不同,其中苹果叶片的滞尘量最大,可达到5.295mg·cm~(-2),杏叶片的滞尘量最低,仅为2.697mg·cm~(-2)。叶片滞尘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不同高度的滞尘量差异极显著(P0.01),叶片平均滞尘量依次为1m[(1.716±0.800)mg·cm~(-2)]2m[(1.217±0.355)mg·cm~(-2)]3m[(0.950±0.362)mg·cm~(-2)]。叶片表面观察结果表明,果树叶片表面在微形态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滞尘能力较强的苹果叶表面结构粗糙,具有绒毛;滞尘能力较弱的杏叶表面结构光滑,无毛。叶表面结构不同,滞尘能力也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滞尘能力与叶表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抚顺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绿化树种因其叶片特征、枝叶形态和周边环境影响因子等不同,其滞尘量有较大差异。灌木植物中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是紫丁香和水蜡,平均滞尘量分别达到4.20g·m-2和1.97g·m-2;乔木植物中,毛白杨和白桦的滞尘量最大,达到3.17g·m-2和3.04g·m-2。研究结果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扬州城市道路部分绿化树种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扬州市城区干道绿化树种为试材,研究了滞尘指标以及树种、地段、季节因素等对叶面滞尘效应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滞尘量测定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客观环境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以文昌路的最大、校园次之、公园最小,其与采样地点的影响密切相关;常绿灌木的叶片滞尘量较大,则表现为对地面粉尘的拦截能力强。因受树种单叶面积大小、树冠密集度、整株叶量多少和叶片组织结构等制约,各滞尘量指标间不尽一致。乔木树种中:单叶滞尘量(mg)与单位面积滞尘量(g/m2)反映一致,为广玉兰悬铃木银杏枫杨女贞香樟,干重滞尘量(mg/g)变化较大,为枫杨银杏悬铃木广玉兰女贞香樟;综合各项指标比较,以落叶树种的滞尘能力占优势,仅广玉兰的单位面积滞尘量表现最高。灌木树种中:单叶滞尘量(mg)、干重滞尘量(mg/g)均以珊瑚树最大,而单位面积滞尘量(g/m2)以小叶黄杨最大。叶片滞尘量的季节性变化与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的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广玉兰以5月值最高,余皆以10月值最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主要从昆仑大道、嘉和城周边道路以及校园道路上各选择14中常见的绿化植物来测定其叶片滞尘量。从植物单叶滞尘量、单位面积滞尘量、滞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植物叶面特征、同一植物在不同地点滞尘量分析所调查植物的滞尘能力,为本地区道路绿化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金叶女贞为试材,研究比较了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滞尘量的差异及蒙尘后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金叶女贞在所选择地点的平均单位面积滞尘量大小顺序依次为:建筑区>商业区>工业区>校园区.对叶面尘粒径分析表明,叶面尘中滞留的颗粒物中大多数是TSP,同时对PM10和PM2.5均有一定量的吸收.随着叶片蒙尘时间的延长,相对含水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比叶重出现动态变化的趋势,脯氨酸的含量则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植物叶片吸附大气颗粒物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敏忠  汉瑞英  陈健 《北方园艺》2015,(11):187-192
空气中的颗粒物包含TSP、PM10和PM2.5,严重影响和威胁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及健康。为了降低城市居民的健康风险,控制污染源刻不容缓。植物对环境的修复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已得到了共识。现从叶片解剖结构、叶片表观形态、叶片平面几何形态以及叶片其它方面阐述了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差异。不同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吸附净化作用不同,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绿化树种对大气中颗粒物的净化能力,来探索经济高效的环境治理方法,这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