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桂花为试材,利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桂花叶斑病菌,并对其进行形态特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了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9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光照对病原菌的生长无明显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20~30℃;最适pH6~9;最适碳源为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天冬酰胺。9种杀菌剂对桂花叶斑病菌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6839、0.8754、1.2236μg/mL;百菌清毒力最弱,EC50为57.0778μg/mL。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黄瓜链格孢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链格孢属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种类繁多,常给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2019年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了疑似链格孢侵染的黄瓜病害。采集的病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后,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分析进行了病原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黑龙江省黄瓜保护地大棚内发现的叶斑病病原为Alternaria alternata。对该病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表明,菌丝生长最快的培养基是CA和黄瓜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培养条件为28 ℃,pH 8~9;致死温度为55 ℃ 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最适合病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和C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培养条件为28 ℃、pH 8~9、12 h光照/12 h黑暗时产孢量最大。  相似文献   

3.
2019年2月在云南省河口瑶族自治县的油梨活树上发现了茎腐病,采集分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及分子检测的方法鉴定该病原菌种类,并从温度、pH值、培养基类型及光照条件等方面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形态学鉴定及分子检测确定该病病原菌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e(Fr.)Pat.,其菌落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6,最适培养基PDA,黑暗条件有利于该病原菌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集龙牙百合(Lilium brownii var. viridulum)枯萎病典型症状的鳞茎进行病原物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结合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及其r DNA-ITS、EF-1α、mt SSU和IGS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测定了光照、温度、p H、碳源和氮源等处理对该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条件包括温度为25~30℃、p H 8.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最适产孢条件包括24 h黑暗、温度为30℃、p H 10.0、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另外,24 h光照、24 h黑暗和12 h光照/12 h黑暗条件均适宜该菌的菌丝生长。在5种参试杀菌剂中,肟菌·戊唑醇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294 mg·L-1,噁霉灵的效果最差,EC50为39.359 mg·L-1。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市蚕豆褐斑病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得到5株病原菌,研究了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并对18SrDNA基因和EF-1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pH、温度、光照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蚕豆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pH为2~11条件下,病原菌均能生长,最适pH为7;病原菌在5~30℃均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为20℃,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梨树腐烂病病原菌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梨树腐烂病病原菌 (Valsa mali var.pyr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 ,结果显示 :病原菌生长温度为 5~ 4 0℃ ,最适为 2 5~ 30℃ ;该菌生长需要营养 ,在没有营养的水琼脂上不能生长 ,在 PDA、PM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病原菌在 p H值 1.5~ 6 .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 ,最适 p H值为 4 .0 ,在中性和偏碱的条件下不能生长。该病原菌可利用多种氮源 ,其中对蛋白胨的利用最好 ,对有机氮的利用比无机氮好 ;该菌能利用多种碳源 ,其中对蔗糖、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的利用都很好 ;光照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从发生叶斑病的牛角瓜病叶片上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编号记为CX008;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依据其形态特点对其培养性状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杀菌剂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交链孢属(Alternaria)细极链格孢络石生变种[Alternaria tenuissima(Nees ex Fr.)];该菌对供试的7种氮源和碳源均能利用,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牛肉膏;该病原菌在15~4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的生长温度是25℃和30℃,在5℃、10℃和45℃条件下停止生长;该病原菌孢子在15~40℃之间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8℃,高于40℃孢子无法萌发;12h/12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有无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地影响;5种广谱杀菌剂对该菌落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扑海因对该菌的抑制效果最好,随后依次是恶霜锰锌、百菌清、代森锰锌,效果最差的是敌克松。  相似文献   

8.
高晋  曾桂萍  宋莉莎  赵致  李忠 《园艺学报》2020,47(1):169-178
为明确在贵州发现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萱草叶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XCS369)的菌丝为灰白色、绒毛状,菌落中心隆起呈灰褐色,背面橄榄绿色,培养15 d表面可产生白色孢子粉;分生孢子光滑,无色,椭圆至长椭圆形。在以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XCS369与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99%,结合形态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古巴炭角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28 ℃,最适pH 7,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碳源麦芽糖、氮源酵母浸粉的利用最高,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玉竹叶斑病病原菌一系列分离、纯化、接种试验进行病原鉴定,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玉竹叶斑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查阅中国科学院中国孢子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编辑的《中国真菌志》第16卷链格孢属,初步确认病原为日光兰链格孢(Alternaria asphodeli);适宜菌落生长的碳源为木糖;适宜菌落生长的氮源为硝酸钾;适宜菌落生长温度为25℃;适宜菌落生长的pH为6~7;全光照条件下适宜菌落生长。  相似文献   

10.
试验从甜瓜叶枯病病株上分离出病原菌,并对影响甜瓜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于甜瓜叶枯病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培养基;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病原菌生长的最适pH值为6;最佳光照时间为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