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徽省植烟土壤和烟叶硫含量的关系。[方法]采集池州东至烟区和皖南烟区土壤普查样品,研究不同采样点不同植烟年限的土壤有效硫含量。研究重壤土、中壤土、轻壤土定位样品土壤有效硫含量和定位样品烟叶全硫含量,以及≥15、6~10和1~5 a不同植烟年限的定位样品土壤有效硫和定位样品烟叶全硫含量。[结果]随着植烟年限的延长,施肥造成硫素在土壤中积累量增加;在植烟季节内随着土壤沙性的增强及土壤改良效果越明显时,土壤有效硫含量积累作用越强;土壤硫含量与烟叶硫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烟叶硫含量主要取决于植烟土壤质地类型,土壤黏性越大、酸度越强,越有利于硫素在烤烟叶中积累。[结论]可为实现安徽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贵州不同产地野生白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及其相关性特征,为实现白及人工栽培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采集于贵州省内8个野生白及的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物理和酶活性指标特性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比重范围为2.06~2.55 g/cm3,且变异性弱;土壤质地以粘壤土和砂质壤土为主;大部分土壤中>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水平一维入渗条件下,容重对红壤土水分入渗的影响。[方法]以不同容重的红壤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室内水平入渗试验。[结果]相同时间内容重越大,水分运移的速度越慢,湿润锋运移距离越小,累积入渗量越小;在湿润锋之上,相同容重的土壤含水量差别不大,在相同的入渗距离,土壤容重越大,含水量越小。[结论]建立了红壤土一维水平入渗条件下容重与湿润锋关系模型,改进了一维水平入渗条件下的Philip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指导烟区土壤保育和烤烟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南平植烟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土壤质地现状、演变趋势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 <0.01 mm黏粒平均含量42.15%±7.14%,CV为16.94%,其中轻壤土和中壤土占65.65%,重壤土占33.51%.土壤质地与全钾含量之间呈0.01水平显著负相关,与缓效钾含量之间呈0.05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及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含量之间呈0.01水平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有效锰、有效硫、有效铜含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土壤质地分组后,其养分含量在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论]南平植烟土壤质地多数较为适中,耕性较好;但近10年来土壤<0.01 mm黏粒含量呈增加趋势,对质地黏重的土壤应客砂改土.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黏土、黏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黏土、黏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细砂土、粉砂土、粉壤土、黏壤土、黏土。不同土壤质地间土壤容重差别不大,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加深而略有增加;黏土田间持水量最大,其次为黏壤土、砂黏土、粉砂土、粉壤土,田间持水量最少的是细砂土。  相似文献   

6.
利用海南省18个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土壤水分状况观测资料,分析了海南省农业气象自动站土壤水分状况特征。结果表明:土壤质地分为粘土、粘壤土和砂土三大类,以粘土、粘壤土为主;凋萎系数的大小与土壤质地、测定作物品种有关,凋萎系数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细砂土、粉砂土、粉壤土、粘壤土、粘土。不同土壤质地间土壤容重差别不大,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略有增加;粘土田间持水量最大,其次为粘壤土、砂粘土、粉砂土、粉壤土,田间持水量最少的是细砂土。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大兴区典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京市大兴区3种典型土壤的水分入渗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用双套环法田间现场测定了大兴区11个试验点的土壤水分入渗过程,运用经验模型对各试验点的入渗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入渗过程达到稳定的时间由快到慢依次为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和粉砂壤土;初始含水率与入渗初始阶段的速率呈线性相关关系;土壤结构和干扰等条件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稳定入渗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壤质砂土、砂质壤土和粉砂壤土;土壤质地大致相同的条件下,土壤容重越大,其稳定入渗率越小。总体上,Horton入渗模型在该研究区域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蒋云舞  王建新  鲁耀  杨景华  周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063-2066,2217
[目的]通过了解云南不同典型作物种植模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正确识别和评估农田土壤肥力质量,为当地精准施肥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田间土壤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不同种植模式以蔬菜-休闲和蔬菜-蔬菜轮作模式土壤肥力最高,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或接近极丰富水平,然后依次是水稻-蔬菜、水稻-休闲、水稻-春玉米,玉米-休闲种植模式土壤肥力最低。不同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土肥力最高,土壤主要养分基本上达到极丰富水平或丰富水平,然后依次是新积土、黄壤和水稻土,红壤肥力最低。不同土壤质地,砂壤土、轻壤土和中壤土肥力大小相当,重壤土肥力相对较低。同时,研究区域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有效硼含量在临界值以下,其他主要养分指标基本上达丰富或极丰富水平。[结论]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类型、土壤质地下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确定最佳施肥量时,既要考虑土壤自身养分含量现状,又要充分考虑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讨硝态氮在土壤中累积和淋溶水平。[方法]采用野外冬小麦田间试验,选定不同降雨强度和施肥水平,分析土壤不同深度水分含量和硝态氮含量。[结果]降雨强度和土壤施肥水平是有效影响土壤氮素在土壤中运移和淋溶的重要因素,表现在:土壤降雨强度越大,施肥水平越高,会造成土壤中主要氮素类型硝态氮明显的流失。此外,土壤质地类型也是造成土壤氮素流失的重要因素,表现为土壤质地砂性越强,其淋溶效果越明显。[结论]土壤施肥水平和降雨强度是影响土壤氮素流失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庞泉沟流域土壤粒径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庞泉沟流域不同海拔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天然油松林、人工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林、天然华北落叶松林、油松-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混交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云杉(Picea asperata)-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林种10个典型林分共39份土壤样品的质地、分形维数以及土壤养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质地主要砂质壤土、粉砂壤土、壤质砂土及砂土,其比例分别为46.15%、25.64%、23.08%、5.13%。流域内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2.34%、36.58%、1.08%,粉粒和黏粒变异程度高于砂粒。分形维数介于1.773 3~2.778 9,均值为2.509 0,标准差为0.192 5,土壤质地越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粉粒含量和黏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流域内不同林分土壤pH值在6.25~8.09,天然林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碱解氮含量人工林显著高于天然林,所有林分土壤表层均缺乏有效磷。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有效磷相关性不显著。分形维数越大,土壤pH越大,土壤肥力越小。因此,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判断庞泉沟流域土壤质地差异与土壤养分差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改良措施下沙质土壤质地变化,为沙化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典型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不同改良措施(种植燕麦(A1)、种植油菜+燕麦(A2)、种植燕麦+油菜秸秆翻耕+生物菌肥(A3)、种植燕麦+农家肥(A4)、种植燕麦+农家肥+生物菌肥(A5)),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改良措施对沙化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的影响。【结果】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分形维数D值介于2.35~2.49,与对照相比,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的细颗粒物质的分形维数值呈增加趋势;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值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农家肥或绿肥与生物菌肥配合施用,可有效改善沙化土壤的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时期枣园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为南疆红枣高产提供土壤管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南疆高中低3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枣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土层和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MBD)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 7;土壤微生物量碳与骏枣展叶期0~2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膨大期20~4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各养分含量均保持在良好水平,土壤养分及植株养分能对微生物量碳、氮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应用粉垄深松破障技术装备,研究灌溉前后不同点位土壤盐分变化,分析粉垄深松破障技术对盐碱地的淋溶脱盐效果。【方法】 利用粉垄深松破障设备,在中度以上盐碱地中深松破障深度达到110 cm,深松破障间距200 cm,冬灌前后取样,取样点为水平间距为距离深松破障0、30和90 cm,取样深度为0~30、30~60和60~90 cm,检测分析土壤总盐。【结果】 粉垄深松破障后,冬灌前后土壤脱盐率为,沙土水平方向为0 cm=78%>60 cm=34%>90 cm=31%,垂直方向为60~90 cm=69%>0~30 cm=43%>30~60 cm=32%;壤土水平方向为60 cm=22%>0 cm=20%>90 cm=7%,垂直方向为0~30 cm=30%>30~60 cm=12%>60~90 cm=6%;粘土水平方向平为0 cm=33%>60 cm=29%>90 cm=21%,垂直方向为0~30 cm=40%>60~90 cm=27%>30~60 cm=17%。【结论】 粉垄深松破障后,沙土脱盐效率最高达到48%,粘土为28%,壤土为18%;粉垄深松破障区脱盐率为44%,30 cm处脱盐率为28%,90 cm处脱盐率为20%;不同深度表现为表层0~30 cm脱盐率为38%,30~60 cm脱盐率为20%,60~90 cm脱盐率为34%;粉垄深松破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洗盐脱盐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生草对土壤养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宁夏灵武长枣栽培模式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于枣园行间种植不同的草种,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枣园生草提高枣园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枣园种粒黑麦草和白三叶可提高果实VC和类黄酮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增强果实硬度;紫花苜蓿处理可明显提高单果重。【结论】枣园生草可提高种植园土壤肥力、改善果实品质,其中黑麦草和白三叶行间生草效果优于其他草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天山云杉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碳氮的影响,了解碳、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法】 采用典型样方法,研究新疆天山云杉林不同更新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 不同更新方式下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不同更新方式间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主要在0~25 cm土层。与老龄云杉林相比,更新后,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和人工更新林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21.08、27.83 和53.2 g/kg, 10~25 cm土层分别比老龄云杉林下降9.09、13.88和13.83 g/kg,且与老龄云杉林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而不同更新方式间全氮含量的差异主要在0~10 cm土层,分别比老龄云杉林下降0.44、0.71和0.98 g/kg,且与老龄云杉林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 0.05)。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影响不同,75 cm深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天然更新林>人促更新林>人工更新林。【结论】 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碳氮影响程度不同,人工更新林土壤碳氮含量比天然更新林土壤下降的更为明显,其中表层土壤反映最为敏感,下降最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亦或果农间作后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单作小麦、枣麦间作、单作枣园、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等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测定有机碳含量并估算其碳储量。【结果】 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及果农间作后,提高了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其中0~40 cm土层各层土壤有机碳均显著提高(P<0.05)。由荒地改建为果园后,0~10、10~20、20~30和60~8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均有显著提高(P<0.05)。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范围2.21~14.31 t/hm2,垂直分布看,0~40 cm土层是有机碳储存的主要土层(份额比>56.9%),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储量均表现为枣麦间作>单作枣园>单作小麦>荒地单作枣园>撂荒地。【结论】 阿克苏地区农田或荒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后,均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提高。枣麦间作系统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相比具有较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7.
吴依衍  马彬  姜艳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6):1012-1020
【目的】研究典型荒漠农田防护林对棉田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方法】以新疆石河子150团棉田-防护林体系为研究对象,测定0.1H、0.25H、0.5H、1H、2H、3H地段与林地的水盐含量及蒸发量,分析防护林对周围棉田土壤的水盐变化特征。【结果】(1)防护林的浅根系在其0.25H范围内同棉株争夺水分。(2)棉田防护林下的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低于无防护林棉田,0~20 cm的浅层土壤含盐量普遍较低,距离防护林0.5H范围的棉田没有盐渍化现象,该团场棉田地基本维持在无盐渍化或轻度盐渍化的范围;(3)农田防护林的脱盐效果明显,尤其在0.1H处平均脱盐率达到14.38%以上,即距离农田防护林越近,脱盐效果越明显。【结论】林带边缘防护林争水严重,可增加林带的灌溉频率;防护林对林带边缘土壤有着明显的脱盐降盐效果,可防止土壤此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塔河下游典型绿洲灌区土壤盐分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典型绿洲灌区不同深度土壤的盐渍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状况。【方法】 运用GPS定位技术进行调查与采样,并结合室内样品测定结果,对塔里木河下游31团灌区土壤盐分含量和各盐分离子含量进行地统计分析和Kriging空间插值。【结果】 研究区内土壤总体呈碱性,盐分组成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受季节及灌溉影响,秋季蒸发强烈处于积盐阶段,根域层(0~60 cm)土壤盐分均大于深层(60~100 cm)土壤盐分。根域层盐分、Cl-、Mg2+、SO2-4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模型符合指数模型,深层盐分、K++Na+符合高斯模型,HCO-3、Ca2+符合球状模型。根域层盐分大多处于轻、中度盐渍化,重度盐渍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中部荒漠化程度高、地形复杂的区域,深层土壤盐分受秋季潜水蒸发影响,绝大部分处于轻度盐渍化,变化范围小,分布较为均匀。各土层中阴离子均以SO2-4为主,阳离子均以K+和Na+为主,SO2-4、Cl-、K++Na+与根域层土壤盐分有着相同的分布特征。【结论】 31团灌区土壤含盐量较高,各层土壤均处于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状态,47.12%的根域层(0~60 cm)土壤盐分处于中度盐渍化状态,90.01%的深层(60~100 cm)土壤盐分处于轻度盐渍化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麦不同滴灌年限土壤速效养分积累的变化规律,了解其空间分布特征。为科学管理滴灌小麦土壤调查和施肥技术体系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以1、3、5、7 a滴灌小麦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滴灌年限小尺度土壤盐分空间的分布特征。采集土壤剖面(0~60 cm)样品,结合连续性定位监测、描述性统计和地统计分析,研究不同滴灌年限土壤速效养分时空变异规律。【结果】不同滴灌年限速效养分的最大值在0~20 cm土层,最小值在40~60 cm土层;不同土壤层的速效养分含量呈弱变异和中等变异。半方差函数表明,滴灌1、3、5、7 a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符合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呈明显空间自相关和中等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在15.28%~65.15%。【结论】不同滴灌年限土壤速效养分随年限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分布主要受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施加马铃薯生物炭对宁南山区土壤水分运移和氮素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马铃薯生物炭添加量(0、1%、2%、3%、5%、6%)对宁南山区典型土壤(山地草甸土、黑垆土)水分入渗、蒸发特性及硝态氮淋溶的影响规律及差异。【结果】山地草甸土的入渗湿润峰进程和累积入渗量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黑垆土呈现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Philip入渗模型适合山地草甸土的水分入渗过程,Kostiakov模型适合黑垆土的水分入渗过程;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种土壤的累积蒸发量,土壤蒸发量和蒸发时间复合幂函数关系;2种土壤硝态氮(NO-3-N)淋溶损失质量减少幅度均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再减小后加强的趋势,且均在1%添加量时减幅最小,6%时减幅最大。【结论】施加马铃薯生物炭能提高宁南山区土壤持水能力,减小土壤硝态氮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