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大豆耐密性状及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以150份大豆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高密度与常规密度下各耐密性状的比值研究大豆耐密性状与产量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株高、主茎节数、重心高度及倒伏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效分枝数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倒伏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株高,有效分枝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间接相关因子主要来源于重心高度及倒伏率。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与大豆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倒伏率、重心高度及有效分枝数。该研究结果能够为耐密植大豆品种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及优异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3.
关于大豆生育阶段与产量关系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曾有过报导。这些报导仅在大豆生育阶段与产量相关方面,或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研究大豆发育天数与产量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明确大豆各生育阶段的长短对产量性状作用实质,更有效地指导育种工作实践,本文在大豆品种资源研究中,...  相似文献   

4.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通过去叶去荚改变源库关系使大豆产量和生理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并且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性状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从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籽粒油份、籽粒蛋白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籽粒产量等方面阐述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源产量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不同来源的36个大豆育成品种为亲本,配制29个杂交组合,分析了F1代产量性状之间的杂种优势、亲本间各性状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来源地不同的亲本以及亲本间遗传距离的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大豆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荚数和粒数的优势;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超亲优势显著高于百粒重和株高等性状;亲本间单株荚数、单株产量和百...  相似文献   

9.
冀南地区不同产量类型夏大豆根系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大豆产量与根系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在冀中南地区夏播表现相对高产和低产的15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出苗后20 d(苗期)、41 d(开花结荚期)、65 d(结荚鼓粒期)分别测定形态和生理性状.结果表明:根系鲜重、根总长、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在不同取样时期两种产量类型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但两种产量类型间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其增量在出苗后41 d和65 d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出苗后65 d的根活形态指标及增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更大,该期的相应根系指标可作为大豆高产育种在根系方面的参考.根活形态增量与产量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可用于生育期差异较大的材料之间的研究,进而对大豆产量相关根系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套作遮荫条件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筛选耐荫、高产大豆材料,以遮阳网模拟玉米大豆套作遮荫环境,对27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在正常光下分枝性状变异大,对地上部生物量的贡献较小;受到荫蔽后,分枝变异程度和贡献都增大;成熟期,正常光下分枝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比主茎大;而荫蔽条件下分枝粒重占单株粒重的比例更大。通过主成分分析获得5个主要成分,在正常光和荫蔽处理下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5.79%和86.05%。从27份材料中筛选出两个耐荫性大豆材料南豆12与E383,在荫蔽下可以通过增加分枝数量从而提高产量。本研究为通过促进分枝来提高套作大豆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杂交稻特优63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的调查,结果明确:在闽南目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二者乘积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达95%以上,每667m2产量为500、600、700、800kg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分别为2.9万、3.5万、4.1万和4.7万粒。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14.
镁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2年6个试点的马铃薯施镁肥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镁对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性状有很大的影响,使用镁肥能使马铃薯产量提高9.6%,使用镁肥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小,效益高,适合一优两高农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折合每667 m2一次性基施纯氮4 kg条件下,尿素处理产量为436.41 kg/667 m2,几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在457.10~495.87 kg/667 m2之间,均高于尿素处理,其中以双友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且有较好适应性的黑麦草品种,针对湖南的气候特点,以顶峰、首相、雅晴、剑宝、特高、沃土、俄勒冈四倍体等7个在我国南方较为广泛栽培的黑麦草品种为对象,对不同黑麦草品种的株高、生物学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黑麦草的株高、生物学产量与种子产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特高的株高、生物学产量与种子产量等性状表现较为突出,适合在湖南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19.
对影响早熟杂交糯稻产量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产量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为在早季筛选高产杂交糯稻组合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旱育稀植、配方施肥、合理稀植、节水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确保水稻高产、稳产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