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7,(12):2026-2031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耕地流转已然成为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最有效方式,虽然耕地流转在我国南方尤其是浙江省等地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北方的山区却处于起步到加速的过程中。以宁武县为例,以行政村为单元,充分运用3S技术、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影响耕地流转的地形因子进行了空间分析,这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地形因子与山区耕地流转密切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耕地流转率逐级降低,耕地平均坡度≤6°的村庄,耕地流转率最高;坡度在6°~15°的村庄耕地流转面积最大,以此为界,坡度≤6°和≥15°的村庄耕地流转面积均减少。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流转率逐级降低,耕地平均海拔≤1 400 m的村庄,耕地流转率最大。在坡向因子影响下,耕地流转面积在朝南朝东方向分布较多,朝北朝西方向分布较少。  相似文献   

2.
借鉴我国典型农地流转模式,对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的基本背景进行分析,以福建省泰宁县耕地流转模式为案例,以期找到适合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的模式,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动福建省耕地资源的有序流转与持续高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耕地流转有利于各类资本要素进入农村,有利于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农村耕地流转状况的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当前该地区农村耕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余干调查样本为依据,实证分析农业补贴政策背景下农户耕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农户个体特征因素中,文化水平、健康状况对其耕地流转意愿有重要影响;流转对生活改善预期与流转对象影响显著;此外经济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其耕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因素。依此得出农业补贴政策下,需要建立一个多指标的耕地流转服务体系,既要完善市场的管制,也要尊重农民的意愿,规范耕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5.
耕地保护在农用地流转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分析了农用地流转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耕地保护的农用地流转模式体系,并重点探讨了模式体系中的几个有效机制,力图缓解耕地保护与农用地流转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农用地流转.  相似文献   

6.
耕地资源有序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助于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立足于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当前耕地流转经营中呈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借鉴黄土高原地区和广东省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福建新发展阶段的三种耕地流转模式——农业合作模式、集体+龙头企业模式、农业示范园区模式。  相似文献   

7.
农地流转引起耕地的用途发生变化.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实际调研资料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的数量特点、空间差异以及耕地流转率对耕地用途变化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农地流转率与耕地用途变化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93.流转耕地的用途变化趋势主要是耕地变为建设用地、耕地变为园地等其他农地、种粮田变为非种粮田,流转耕地总的用途变化率达69.13%.初步了解土地利用比较效益是推动流转耕地用途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陆敬山 《农技服务》2012,29(6):747+749
分析了导致耕地流转的驱动因素,从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和政策引导等多层面多角度揭示邢台市推动耕地流转的驱动机制构成。  相似文献   

9.
土地流转关乎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业发展,引导耕地健康流转已成为学术热点。基于和顺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贫困山区农户的耕地流转影响因素,探讨更为有效的引导机制。结果表明,兼业人数、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保险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入的主要因素,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保险是影响农户耕地转出的主要因素;贫困山区的社会保障有效规避了耕地流转风险,活跃了耕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应针对农村发展合理进行改革,强化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专业技能,促进其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同时提升非农就业农户的文化素养和非农就业竞争力,鼓励放开耕地经营权。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耕地流转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区域化种植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文章对吉林省3个地区6个县市960户农民进行抽样调查,按流转时间和规模对耕地流转进行了初步分类分析,同时对各种耕地流转模式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目前在该地区以短期小规模流转为主要的流转模式,长期小规模流转模式很少见,长期大规模流转模式极少发生.探讨了短期小规模流转模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长期小规模流转模式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虽然长期大规模流转有利于集约化管理、降低投入、提高作物单产、保护生态、增强作物品质,但还需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保障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与高、中、低产田在各乡镇的分布,探究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单元、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数据库,完成杜集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杜集区平均耕地质量等级为4.58级,高产田主要分布在朔里镇、石台镇和段园镇,面积1 547.93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9.34%;中产田分布范围较广,包括矿山集街道、朔里镇、高岳街道、段园镇和石台镇,面积6 455.68 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66%。依据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结果,初步判断杜集区耕地质量等级提升的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和排水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并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模式及其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骆向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45-15347
利用西安市1990~2007年耕地变化相关统计数据,对该市近年的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区域耕地相对变化率2个指标进行测算,揭示该市耕地变化的时空特征;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市耕地资源变化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耕地变化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变化总体呈现较快减少的趋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农业产出的影响2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加强耕地保护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以四川为例,通过对四川省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环境状况及其形成原因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对四川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省来说,要实现区域粮食安全,必须要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土壤肥料新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好耕地保护和培肥工作;加强农业保护,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江津市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格保护耕地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前提。以江津市为例,首先对照现行规划分析近几年耕地变化情况;其次预测非农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土地整理对耕地的影响;最后,确定新规划期间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性耕地保护模式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耕地保护政策的深入执行,部分地区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突破行政界线的耕地保护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这种突破行政界线的耕地保护模式暂时定义为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并利用博弈模型对现行耕地保护模式和区域协调耕地保护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得出在使用相同的成本下,区域协调耕地保护可以实现耕地保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在界定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评价思路。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以农用地分等单元为评价单元,首先根据耕地生产能力的形成机理,在农用地分等确定的耕地光温(气候)生产潜力的基础上,利用PI模型计算土壤修正系数,测算出扶风县2005年耕地的自然生产能力为98.7万t。在此基础上,选取种子投入、化肥投入、农药投入、机耕投入、灌溉投入和劳动力投入6项人为投入要素,利用Cobb-Douglas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扶风县耕地利用生产能力为51.8万t。根据扶风县2000~2005年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资料,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的实际生产能力为39.4万t。以实际生产能力为本底,分别以利用生产能力和自然生产能力为预期,测算出扶风县耕地生产能力的现实潜力和理论潜力分别为12.4万和59.3万t。  相似文献   

17.
李胜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578-8579
从耕地资源、土壤养分、农田投入和耕地污染4个方面分析了湖北黄梅县耕地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土壤肥料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该县14年来耕地面积减少了1.20万hm2,人均下降0.03 hm2;2004年复种指数已达194%,用地与养地矛盾日趋突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根据1994年底上乡水田5点统计,14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土壤速效养分亏损,缺K的农田面积不断扩大,速效K含量由土壤普查时的110.0 mg/kg,下降到目前的90.0 mg/kg。极其缺乏微量元素的土壤面积逐渐增加,成为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全县有效B含量低于0.5 mg/kg的缺B土壤面积占90%,有效Zn含量低于1.0 mg/kg的缺Zn土壤面积占48%。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该县保护农田的两条对策:强化土地规范化管理;通过抓秸秆还田、抓有机肥和绿肥生产实现培肥改土。  相似文献   

18.
颜和萍  刘文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977-5979,5982
结合样本区土地利用现状,从耕地的土壤、生态、经济适宜性3方面,选取9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采用AHP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农户生产耕地地块为评价单元,结合GIS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在现有农业投入水平下,现状耕地质量不一致,其中不适宜耕地可以预留为建设用地;部分荒地和田坎可以转变为耕地。影响因子的确定和权重值的计算对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很关键,虽然层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主观性强易导致评价结果出现误差,需要一定的改进。  相似文献   

19.
杨中利  娄洪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25-12226,12229
耕地整治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土方量测量是耕地整治中最基本的测量工作之一,它对于编制工程预算、及时组织施工以及缩短工程周期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测量高新技术的应用,探讨了一种在实地上直接测定土方量的新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精度分析,供农田水利测量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崔秀珍  吴国梁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98-299,302
分析了新时期我国耕地资源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和变化特点,提出了维持耕地资源动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