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谢超有 《种子科技》2006,24(3):59-60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是由全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利用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感温型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7)。2002年由广西区种子公司引进广西试种、示范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是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感温型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0~2001年在福建省参加区试及大田生产试验,表现良好。2002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种子公司引进广西试种、示范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3.
特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科院利用航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强恢复系航1号与龙特甫A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于2003年年初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2006年在福建莆田地区试种、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等各方面均优于汕优63、汕优016。  相似文献   

4.
航天育成的“Ⅰ优航1号”11日在福建省尤溪县实现了再生季521.4kg/667m^2的高产水平。至此,该品种水稻创造了再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年单产  相似文献   

5.
Ⅱ优航1号亲本特性及其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优航1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创造的新恢复系航1号与不育系Ⅱ-32 A配组而成的三系籼型中晚稻新组合,于2004年1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4003).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3).该组合2004年夏季制种,平均产量4.4 t/hm^2;2005年在福建省沙县基地制种12.3 hm^2,平均产量4.6 t/hm^2,高产田块达5.1 t/hm^2.  相似文献   

6.
Ⅱ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育成的超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被农业部列为2005年国家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之一。2004年我区引进Ⅱ优航1号作单季晚稻进行试种,并在城门镇建立高产示范片,通过应用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Ⅱ优航1号丰产潜力,提高了种粮的经济效益,试种取得了成功。在我区的试种表现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特优航1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系航1号是1996年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强恢复系明恢86干种子通过卫星搭载进行高空辐射,F_2代分离类型丰富。重点突出抗倒性、穗型大、结实率高、株叶形态好、米质较明恢86有所改善,F_2代选择不同点的优良单株97个。F_3代开始,按系谱法到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穿梭育种选择和稻瘟病抗性鉴定,选择抗病性强,经济性状优良的单株进行定向培育,1998年获得优良株系3个。同年冬到海南与龙特甫A进行小面积制种,命名为特优航1号,2002年1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依据2017-2020 年度安徽省小麦半冬性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分析了阜航麦1 号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了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特点。结果表明,2 年区域试验阜航麦1 号平均产量8349.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6.3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682.0kg/hm2,较对照济麦22 增产8.13%,综合增产点率96.6%。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的平均适应度为76.8%,平均高稳系数为86.52%,较对照高出4.61 个百分点,表明阜航麦1号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广适特性。不同产量水平下,阜航麦1 号的产量构成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差异较大,千粒重较稳定,差异不明显。阜航麦1 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生产上可通过适当增加群体密度提高有效穗数、调节水肥实现保花增粒等途径来进一步挖掘阜航麦1 号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9.
特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龙特浦A与航1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06年被福建省农业厅确定为超级稻的主推品种。2005年我县开始引进试验、示范,2005~2010年作再生稻、早中稻、单季晚稻种植,每亩产量600~700千克,高的超过750千克。现根据近几年来的试验、示范情况,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特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龙特浦A与航1号杂交选育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委员会审定,2006年被福建省农业厅确定为超级稻的主推品种。2005年我县开始引进试验、示范,2005~2010年作再生稻、早中稻、单季晚稻种植,每亩产量600~700千克,高的超过750千克。现根据近几年来的试验、示范情况,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5,(12):17-18
2005年7月23日,天水市航天育种研究所商新科技示范园正式成立,并于当日举行了航天蔬菜新品种鉴定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各位育种专家和学者对该示范园近期培育的“航遗2号番茄”、“航椒3号辣椒”和“航豇2号豇豆”3种新品种蔬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全部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2.
维权台     
《种子世界》2008,(6):63
玉米新品种濮单4号、濮单6号维权声明;辽宁锦育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郑重声明;玉米新品种潞玉13号(长玉13);神玉糯1号(宁粘2号);杂交水稻品种Ⅱ优1577……  相似文献   

13.
于2004年晚季进行了10个超级稻组合的对比试验,筛选出特优175、特优航1号、特优13等表现突出的超级稻组合。  相似文献   

14.
维权台     
《种子世界》2009,(1):62-62
秀表74-9维权声明,玉米新品种濮单4号、濮单6号维权声明,辽宁锦育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郑重声明,玉米新品种潞玉13号(长玉13),神玉糯1号(宁粘2号),杂交水稻品种Ⅱ优1577。  相似文献   

15.
甘肃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是我国西部第一个航天育种基地。2005年8月上旬,该基地“航豇2号”豇豆、“航椒3号”辣椒、“航遗2号”番茄3种航天新品种蔬菜成功通过国家级专家鉴定。甘肃天水系列“航天菜”的成功培育,不仅标志着甘肃省航天育种技术迈向了新的高度,也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和优质稻,是当前水稻生产的重要推广项目,为探讨适宜我县栽培的超级稻和优质稻新组合,比较超级稻和优质稻组合间的产量、品质差异,以及在不同栽培季节的表现,2004年引进有代表性的两个超级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Ⅱ优明86,两个优质稻新组合宜香优1577、川香优2号,以汕优63为对照,在中、晚季分别进行田问比较试验,观察鉴定其产量、农艺性状、米质、抗病性和适应性,为推广超级稻、优质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水稻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基础性研究科学,同其它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有自身的理论一样,水稻育种学只有在正确育种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水稻育种必须与经济紧密结合、与市场密切联系,选育的水稻新品种(含组合,下同)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生产上推广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必须能创造出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这里所讲的水稻育种理论是广义的,指水稻育种所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理论等(如传统技术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矮化育种与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生态育种与生理育种等),同时也包含水稻育种方向的问题。本文指出当前我国水…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企业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独家生产、经营的航天育种水稻新品种Ⅱ优航2号“百亩示范片”,在福建省通过专家组验收,平均单位产量为13305kg/hm^2,达到了超级稻的标准水平。Ⅱ优航2号是通过卫星搭载进行空间诱变方法选育而成的航天超级稻,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被农业部列为第二批超级稻品种。该品种适宜在南方稻区长江中下游作中稻栽培,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9.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新品种特性及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阐述了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育种是水稻育种取得超高产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以及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育成的籼稻新品种“大粒香12号”和“云香糯1号”的主要特性和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20.
常规育种、花培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及分子育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要手段,那么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水稻育种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呢?2005年在上海召开的水稻优异资源现场展示会暨水稻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理念或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