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钙对苹果品种褐斑病的抗病性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品种幼苗叶片接种褐斑病菌后,钙含量的变化是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苹果不同品种叶片感染病原菌后,钙含量普遍增加,表现为被动的病理生理变化,品种感病程度愈高,增加量愈大。进一步提出了钙在苹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苹果一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作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幼苗不同品种叶片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是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苹果叶片感染病原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形成速度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有直接关系。进一步提出了苹果一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不能有病理生理途径。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株间培养液的毒性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7-1988年间,作者测定了籼粳稻类的20个稻瘟病菌株培养液对水稻种子胚根的毒害。经显著性测定表明,各菌株间培养液的毒性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现为菌液对胚根生长抑制的程度大小不同,将其分成四组,即毒性强、毒性中等、毒性弱和无毒性。各组的胚根平均生长率依次为7.7%,18.4%,62.5%和100%;各组菌株数占所测菌株数的百分率分别为15%,30%,40%和15%。此外,随着菌丝体生长量增加和培养液色素加深,各组毒性也随之降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硅对镉胁迫下水稻幼苗培养液指标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溶液培养,研究不同浓度Si(0、30、80、130、180 mg·L-1SiO2)在4.0 mg·L-1Cd2 浓度胁迫下对水稻幼苗培养液中的Si、Cd含量、pH值及其下降值、根系细胞K 外流量和根、茎叶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的Si可通过在水稻体外(培养液中)与Cd相结合,形成了Si-Cd络合物,从而束缚了Cd的活性,使培养液中有效Cd含量明显下降.降低了Cd对水稻幼苗的毒性.最终抑制水稻对培养液中镉的吸收.此外,随着培养液中SiO2浓度的加入,根系细胞K 外流量极显著(P<0.01)降低,培养液中的pH值下降,说明si可以减轻Cd对水稻根系细胞质膜的伤害,使细胞质膜透性下降,从而保护了水稻细胞膜不受Cd的破坏.进而增加了水稻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5.
农用稀土对农作物光合、呼吸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田间、盆栽试验研究和分析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喷施农用稀土后,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光合叶面积的大小,叶片的光合强度、呼吸强度的强弱。结果表明,农作物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喷施稀土后,其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大大提审尤其是叶绿素a增加特别明显,叶片的面积也增大,同时增强了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霉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辣椒疫霉病菌 (Phytophthora capsici)在胡萝卜(CFB)培养液中易于培养及产生毒素。生物测定表明:P.capsici毒素溶液能抑制辣椒、绿豆、豇豆和黄瓜种子胚根生长,损伤辣椒叶片细胞膜,对幼苗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寄主表现出病原菌侵染相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培养基种类对梨试管苗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培养基种类显著影响梨试管苗茎的增殖。外殖体在MS培养基上产生的茎,叶片大、叶色浓绿,平均茎长(2.9厘米)、鲜重(175毫克)和干重(26毫克)值最高,但平均茎数(2.9)最少。WPM产生的茎,叶片小、叶色黄绿,平均茎长(2.0厘米)、鲜重(67毫克)和干重(9.3毫克)值最低,但平均茎数(7.3)最多。QL培养基产生的茎,各项指标均介于MS和WPM之间。三种培养基的主要差异表现为:MS培养基的总离子浓度(94.22mM)和总氮浓度(60.01mM)最高,WPM最低,分别为42.51mM和14.70mM。QL介于两者之间(68.45mM和37.88mM)。上述差异表明,高总离子浓度或高氮浓度的培养基有利于梨外殖体已分化茎的生长,反之,则有利于茎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浸种温度对白菜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白菜早熟5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5、30、60、90℃4种初始温度浸种,探讨不同温度浸种条件对白菜种子种子萌发和幼苗胚根生长及叶片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菜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会随着浸种初始温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初始温度30℃浸种条件下,白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84%、79.33%、5.49;高温和低温浸种不利于白菜种子的萌发,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率呈下降趋势,浸种初始温度对白菜发芽情况的影响显著。不同浸种初始温度下,对白菜幼苗胚根和叶片SPAD值影响不同;30℃始温浸种条件下,白菜种子幼苗胚根长度最长,叶片SPAD值比常温(15℃)浸种高38.35%。  相似文献   

9.
通过定点接种、整体透明及石蜡切片测定,接种后24小时,柑桔炭疽病菌可在温州蜜柑幼嫩叶(叶龄为14天)面上大量萌发并产生附着胞。4天后附着胞可进一步形成细长的侵入丝,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或者经叶背气孔侵入,然后在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细胞内形成潜伏、休眠状态的菌丝,直至叶片受伤,这种菌丝才可进一步生长,扩展至叶肉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急性炭疽病分生孢子盘。  相似文献   

10.
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及幼苗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向日葵菌核菌粗毒素和病菌培养滤液处理向日葵的种子和幼苗,研究粗毒素对种子萌发、胚根生长的影响,对幼苗的致萎作用、对幼苗离体叶片的致病作用以及对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核菌粗毒素对向日葵种子萌发、胚根伸长和幼苗生长都有毒害或抑制作用,对离体叶片也具有强烈的致病作用,且粗毒素和培养滤液引起的症状基本相同。同时,草酸毒素可作用于寄主细胞膜,引起细胞膜透性的增加,造成膜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粗毒素的制备及其对水稻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O_9稻瘟病原菌的菌丝悬浮液和孢子悬浮液,经无菌滤取和高压灭菌制备成稻瘟病菌粗毒素。采用浸根处理、心叶注射、叶肉注射、穗苞注射和叶面喷布5种方法,测定所制备的2种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根、叶、穗的幼嫩组织有较强的毒性;粗毒素经高温高压后,毒性略有减低;不同材料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以菌丝悬浮液的较强。文中还讨论了稻瘟病菌毒素的毒性、制备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12.
磁化水对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磁化水浸泡稻种可明显地增强稻种的吸水能力,促进萌发,提高发芽势及发芽率。用磁化水培育稻苗显著地促进了稻苗对N、P、K的吸收,从而导致幼苗根数、茎粗、百株干重及分蘖率的增加。用磁化水灌溉水稻增加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束缚水含量、降低了叶片细胞膜在低温下的透性,即增强了水稻的抗逆能力。磁化水改变了稻叶与稻根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数目。用磁化水灌溉,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其增产幅度为13~23%。在所有磁化水处理中,以0.27T(特斯拉)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水稻食味品质与氮代谢相关酶之间的关系,以津川1号和津原45稻种为试材,进行种子萌发获得水稻幼苗,分别测定幼苗和种子中的可溶性蛋白和谷氨酸的含量及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食味水稻品种之间幼苗和种子中的GOT、GP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而同一品种幼苗内的可溶性蛋白和谷氨酸的含量及GOT、GPT、GDH活性均显著高于种子;谷氨酸含量与GS/GDH的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并与水稻食味品质呈正相关,其中津川1号幼苗的GS/GDH比值显著高于津原45,其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津原45;不同食味水稻品种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浓度稻瘟菌粗毒素处理水稻幼苗,研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害物质丙二醛(MDA)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ries培养液中培养的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种子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0~96h的动态检测,CAT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7.5%,PPO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3.1%,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5.9%。说明经稻瘟菌粗毒素处理过的水稻能够诱导提高相关酶CAT,PPO的活性,减少有害物质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浓度稻瘟菌粗毒素处理水稻幼苗,研究在不同浓度处理下稻瘟菌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水稻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有害物质丙二醛(MDA)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ries培养液中培养的粗毒素对水稻种子萌发,种子胚根、胚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0~96h的动态检测,CAT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7.5%,PPO活性比对照平均提高了13.1%,MDA的含量比对照平均降低了15.9%。说明经稻瘟菌粗毒素处理过的水稻能够诱导提高相关酶CAT,PPO的活性,减少有害物质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蛋白质复性电泳技术,研究了低能N+注入介导玉米DNA的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的表达。用能量为25 keV、剂量为3.0×1017N+/cm2的氮离子束对水稻豫粳6号种胚进行照射处理,照射的种子于质量浓度为100μg/mL玉米基因组DNA介导液中进行转化处理,其他处理同时进行,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引起水稻幼苗叶片和根系中性蛋白水解酶种类及活性差异表达,叶片与根系中均检测出多条差异酶带,离子束介导玉米DNA的处理中性蛋白水解酶带变化活跃,有新酶带表达,也有部分酶带缺失。说明低能离子束介导远缘大分子DNA引起水稻幼苗蛋白质表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长白落叶松种子活力与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86年在东北林业大学种苗室进行实验研究。利用人工老化法得到了两批生活力相近而活力不同的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cnry)种子。应用玻板直立发芽并测定其幼苗生长势。同时,对萌发种子根尖细胞做了显微观察及核型分析。实验结果:种子活力发生递减时,幼苗生长势下降,发芽高峰明显推迟。此时,胚根细胞分裂相减少,分裂相细胞粘滞性增强。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构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核型类型由对照的2B变为2 C。可见,种子胚根细胞染色体的变化是种子劣变活力降低的明显指标与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相似文献   

19.
20.
用缺Cu,缺Zn与缺Cu、Zn的木村B营养液培养两个水稻杂交组合(威优35,威优49)与一个常规稻品种(测49)的幼苗。至七叶期,缺Zn与缺Cu、Zn培养的稻苗,新叶脉间均出现黄白色条纹,叶片呈卷曲状的缺Zn症状。凡是缺素培养的与对照比较,根数、特别是白根数都明显减少,株高降低,根与叶中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也均比对照低,其中根的SOD活性下降的更明显,尤以缺Cu、Zn培养的SOD活性下降的更显著。生育后期(孕穗期至黄熟期)的块素培养对SOD活性与产量的影响则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