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草2号老芒麦选育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川草2号老芒麦(ElymussibiricusL,cv。chuancaoNo。2)品种,原品系编号为812189(下同),于1990年定名为川草2号老芒麦,它是根据我所1980年拟定的禾草育种计划,针对以若尔盖高原为主体的川西北高原寒温气候地域主栽禾草老芒麦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良提高,经系统选择育成的继川草1号老芒麦之后的又一个新品种。该品种由三个入选的优良株(穗)系混合组成,经过系统的育种试验和生产试验,证明是一个适宜本气候地域栽培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不但优于红原原有的本地老芒麦,且优于川草1号老芒麦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
人工草地是解决草地畜牧业冬春季节草畜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通过3年(1993~1995年)牧草引种栽培试验,对优选出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老芒麦(Elymussibiricus)、甘肃红豆草(OnobrychisUicicaefoliacv,Gansu)、甘农1号杂花苜蓿(Medicago.variacvGannongNo.1)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逐年增高,第3年产草量达到30000kg/hm2,是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3.
《四川草原》2004,(4):61-61
<正> 川草1号、2号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若尔盖高原本地老芒麦中选育成功的牧草新品利。川草1号老芒麦为疏从型禾草,幼苗叶片宽短、淡绿色,生长快、有短根茎,翌年返肯早、分蘖强、抗寒、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壤塘、阿坝和若尔盖县3个试验点对阿坝老芒麦新品种的适应性对比和观测表明,阿坝老芒麦新品种在上述3个试验点种植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产草量及种子产量均较高,较其对照品种当地老芒麦具有更强的繁殖能力和更为优良的结实性,鲜草、干物质产量均高于对照品种,且达到显著水平。阿坝老芒麦的饲草品质好,营养价值较高,各试验点3年平均鲜草产量为23635kg/hm。,干物质为6753kg/hm^2分别比对照当地老芒麦增产14.7O%和13.99%。其种子产量的增产幅度较大,平均增产在10%以上,适合大面积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5.
<正> 老芒麦、无芒雀麦是川西北高原多年生刈割型人工草地的主要推广种植草种。为了弄清两草种在生长季节的产草量形成和增长情况,以为草地管理和适期刈割提供有关信息,于1987年进行了一些观察测定,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6.
优质牧草——川草1号老芒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草1号老芒麦是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原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青藏高原本地老芒麦中培育出来的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为疏丛型上繁禾草。叶片宽短、淡绿色、有短根茎,翌年返青早,分蘖强、抗寒、耐湿、抗病。产草量高(比本地老芒麦增产21.6%-40%),利用年限民(比本地老芒麦长2~3年)。饲草品质优(叶量丰富.粗蛋白质含量比本地老芒麦高1个百分点),持青期长(比本地老芒麦长1个月)等优良性状。1990年已通过农业部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中国牧草《品种合格证书》,1999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川西北高原乡土植物老芒麦的耐旱性,以野生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分析了苗期老芒麦在干旱胁迫下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为其抗旱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对利用其有效防治川西北高原高寒草地退化、沙化等生态灾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天数的增加,野生老芒麦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增长减缓,根系干重和相对电导率不断上升,相对存活率、叶绿素含量持续下降。干旱胁迫已对苗期老芒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抑制了生长,并降低了存活率。干旱条件下,为汲取更多水分,老芒麦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根部,同时,降低生长高度和叶面积,以促进水分有效运输和防止水分过度蒸发。经耐旱隶属度分析,供试的8份野生老芒麦材料耐旱性强弱顺序为:14-001>14-165>14-235>14-065>14-251>14-115>14-189>14-021。  相似文献   

8.
在4个播种密度(I:200、Ⅱ:400、Ⅲ:800、Ⅳ:1600苗/m^2)处理间,单位面积(0.04m^2)上老芒麦同龄种群的地上生物量(g)、植株同度(cm)、分蘖数,叶片数及穗数均无显著差异,单株穗数,单株分蘖数在播种当所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播种第2年差异消失,单株叶片数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在2年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些结果表明,老芒麦同龄种群中个体植物特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3年(1993-1995年)牧草引种栽培试验,间比淘汰,对优选出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老芒麦、甘肃红豆草、甘农1号杂花芷蓿」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牧草的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逐年增高,第3年产草量达到3.00万kg/hm^2,是高寒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10.
<正>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川西北高原主要栽培禾草之一。基本上具备前报所讨论过的,高寒牧区适栽优良草种、品种应具备的基本性状特性。但后期叶量较少和生长利用年限短。因此,我们把它列为育种的主要对象,并以提高饲草叶量  相似文献   

11.
在4个播种密度(Ⅰ:200、Ⅱ:400、Ⅲ:800、Ⅳ:1600苗/m ̄2)处理间,单位面积(0.04m ̄2)上老芒麦(Elymussibiricus)同龄种群的地上生物量(g)、植株高度(cm)、分蘖数、叶片数及穗数均无显著差异,单株穗数、单株分蘖数在播种当年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在播种第2年差异消失;单株叶片数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在2年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并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这些结果表明,老芒麦同龄种群中个体植物特性的变化与种群初始密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单位面积上构件种群数量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则相对独立于初始密度。从植物多重种群结构水平的数量调节特性来看,上述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植物最外层次结构单元的数量变化对密度压力的反应,比内部层次结构单元数量的变化更为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草业与畜牧》2004,(4):61-61
四川省草原研究所从若尔盖高原本地老芒麦中选育成功的牧草新品种.川草1号老芒麦为疏丛型禾草,幼苗叶片宽短、淡绿色,生长快、有短根茎,翌年返青早、分蘖强、抗寒、耐湿、抗病、产草量高、草质优良.播后2~5年内,每666.7m2产量达1 800~2 000 kg.花期刈割风干草粗蛋白8.03%.该草适于川西北高原地区种植,也可在四川省内山地温带气候地区种植,鲜草产量更高,每666.7m2可达 kg以上.每666.7m2用种量为2.0~2.5 kg.  相似文献   

13.
留种苜蓿单株粒重与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拥军  闵继淳 《草地学报》1996,4(2):141-147
不同生长年限留种苜蓿的单株粒重与相关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当年生单株枝条数对单株粒重的作用表现为间接的正效应,二者呈正相关(r=0.59),而三年生的单株枝条数对单株粒重则表现为间接的负效尖,二者呈负相关(r=-0.63),其原因是单株枝条数的逐年增加恶化了生殖生长的环境和营养条件。有效花序数、单株干重、干粒重、且等性状在不同生长年份均与单株粒重呈正相关,且对单株粒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间接正效应。  相似文献   

14.
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混播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在不同混播方式下种群的生长高度、茎/叶、叶面积指数及产草量的积累动态。结果表明:老芒麦和草原2号苜蓿高度的生长模式不受单播、混播的影响,其增长曲线为H=at^2 bt c;生物量积累动态模式符合幂函数W=ct^a。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组合以3:1混播,种群的茎/叶较之其他几种播种方式下的种群茎/叶要小。单播草原2号苜蓿的叶面积指数最大。混播组合居中;单播老芒麦的叶面积指数最小。人工草地较天然群落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又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老芒麦与草原2号苜蓿以3:1的混播组合又比其他混播组合有很明显的增产现象。营养成分里的粗蛋自在单播草原2号苜蓿中的含量最高。在单播老芒麦中的含量最低。混播组合的粗蛋白质含量介于这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长年限对老芒麦根际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老芒麦种植提供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参考。【方法】以种植于青海省海晏县“青牧1号”老芒麦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连续2年(2018年和2019年)监测不同生长年限3个样地(样地1:3龄到4龄;样地2:4龄到5龄;样地3:7龄到8龄)老芒麦根际土壤化学特征变化规律。【结果】2019年3个样地pH值分别较2018年降低了2.77%、2.25%和2.24%,速效钾含量分别减少了18.08%、48.24%和41.32%。2年之间样地2和样地3有机质变化差异不显著,而全钾分别较2018年升高了11.36%和10.78%。样地1和样地2全磷含量均降低,但样地3含量升高了33.59%。样地3全氮降低显著且较2018年减少了30.65%;3个样地老芒麦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生长年限增加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而土壤脲酶活性则明显增加了29.70%、13.41%和118.08%。【结论】主成分分析表明,3龄和4龄老芒麦根际土壤肥力较高,全氮和蔗糖酶对老芒麦根际土壤质量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
家禽数量性状的DNA标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禽数量性状的DNA标记严华祥译J.HILLEL著自从1980年Botstein等人采用RFLP作为一种新的遗传标记(Botstein等,1980),14年来DNA标记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Chumakov等,1992;Weis-senbach等,19...  相似文献   

17.
桑枝枯菌核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枝枯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真菌 Scleratinia sclerotiorum(Libert)de Bary侵染引起的桑树枝干病害,主要为害春季一年生枝条已萌发的桑芽及新枝梢,当病斑扩展环绕枝条一周后,病芽上方的枝条即干枯死亡。据2000-2001年在江苏泰兴调查,严重田块株发病率达88.24-91.18%,条发病率51.04-72.79%,芽发病率为 7.99-14.58%,严重影响春季的蚕茧生产。为筛选有效的防治农药和确定防治适期,我们在室内农药筛选的基础上,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现将结…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3,4,5和8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脂肪酸酯类化感自毒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同时探究不同年限不同浓度(50,100,200,500 g·L-1)老芒麦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不同年限老芒麦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酯类物质,且相对含量随种植年限增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5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中相对含量较高,为50%,而8龄较低,为41%。3龄老芒麦根际土壤中棕榈油酸甲酯较4,5和8龄分别高出98%,62%和58%,5龄土壤中硬脂酸甲酯分别较3,4和8龄高出12%,10%和23%。5和8龄老芒麦根际土壤浸提液对其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低促高抑”浓度效应。由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年限对种子发芽率影响极显著,对胚芽长影响较显著。总体来看,随着老芒麦种植年限的增长,土壤中会积累自毒物质,从而导致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9.
蛋鸡育种新途径——群鸡笼养选择■耿拓宇译自《poultryinternational》1996,(4),46-48.蛋产量育种有所突破并非常事,然而Muir的研究表明当用群鸡鸡笼(mutiple-birdcage)代替单鸡鸡笼(single-bird...  相似文献   

20.
对102例临床型和187例隐性型乳房炎病例的奶样进行了细菌学分析。临床型病例中,85.3%的乳样检出了细菌,检出率高于隐性乳房炎病例(72.2%)。传染性病原,包括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agalact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bovis),在临床型病例中的检出率是41.2%,隐性型病例中的检出率是39.5%,是检出率最高的一类致病菌。临床型乳房炎的另一类重要致病菌是环境性细菌。本研究检出的这类致病菌有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uberi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faecalis),牛链球菌(Streptococcusbovis),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和变形杆菌(Proteusspp.),检出率是20.6%,而隐性乳房炎中的检出率只有2.2%。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staphylococci,CNS)在两类乳房炎中的检出率分别是14.7%和13.4%。此外还检出了一些乳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