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苦瓜枯萎病生防木霉的筛选鉴定及其定殖的q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绿色防控苦瓜枯萎病,本研究从苦瓜根际土中分离出多株木霉,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盆栽防病试验进行拮抗苦瓜枯萎病菌的木霉菌株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苦瓜植株及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筛选得到两株防效较好的木霉菌株M2和MX,对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4.63%和45.72%。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M2菌株为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MX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木霉菌株M2和MX均不能在苦瓜植株中定殖,但在土壤中可以稳定定殖。两个木霉菌株具有应用于苦瓜枯萎病的田间生物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2.
哈茨木霉在水稻体内的定殖及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用哈茨木霉孢子悬浮液分别对水稻种子浸种、组培苗蘸根后,于相对无菌条件栽培至2叶一心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木霉菌可在水稻秧苗的根、茎、叶中稳定定殖和传导.有木霉菌在体内定殖的水稻秧苗,其生长势明显优于未定殖的秧苗,同时,秧苗对纹枯病的抗性也得以提高.表明木霉菌在水稻体内的定殖可能是促进水稻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球孢白僵菌在牛蒡苗中的定殖情况,采用浸种法、灌根法处理牛蒡种子,种植后每隔7d取牛蒡苗采用组织研磨涂布法检测球孢白僵菌在牛蒡苗中的定殖情况,研究球孢白僵菌在牛蒡苗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状况与定殖规律.结果表明,灌根和浸种法均能将球孢白僵菌成功定殖于牛蒡苗中,但浸种法优于灌根法.灌根处理7 d时,牛蒡苗中未检测出球孢白僵菌,14 d时牛蒡苗根、茎、叶中球孢白僵菌定殖量达最大值,随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定殖量逐渐降低;浸种处理组在出苗第7天时即有球孢白僵菌定殖,随后定殖量下降,在第28天时定殖量又升高;牛蒡种子浸种72 h处理后种植,球孢白僵菌定殖效果优于浸种48 h处理,第28天时72 h浸种组牛蒡苗根、茎、叶中球孢白僵菌定殖量较48 h浸种组分别高34.18%、51.79%和29.66%.  相似文献   

4.
内生拮抗菌株AC8在甘蓝体内的定殖及其促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平  马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20-2022,2035
为了研究内生拮抗菌株AC8在甘蓝植株体内的定殖及其促生效果,试验通过连续多代抗性筛选,获得了抗利福平300 μg/mL且能稳定生长的菌株.除喷雾法外,浸种法、浸根法、伤茎法、伤叶法均可使AC8菌株侵入甘蓝植株内,并且在根内的定殖能力最强,茎内的定殖能力相对较弱,叶内的定殖能力最弱.在甘蓝的2~3叶期和4~5叶期,与对照相比,AC8菌株处理后的甘蓝植株林高分别增加了27.4%和24.8%,根长分别增加了51.1%和36.1%,鲜重分别增加了19.0%和16.3%,干重分别增加了18.1%和16.7%,反映出AC8菌株对甘蓝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生菌BS-2对蔬菜立枯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抗利福平标记的菌株内生定殖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自辣椒叶片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菌株既可在辣椒体内定殖,又可进入茄子、蕃茄、白菜、黄瓜、西瓜、丝瓜、甜瓜和豇豆等多种植物体内定殖;拮抗和防病作用测定发现,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菌液浸种处理后对黄瓜、甜瓜和蕃茄苗期立枯病有78.96%以上的抑制效果,并对这些蔬菜有较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生防菌棘孢木霉F_2菌株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棘孢木霉F_2菌株对三七灰霉病病菌等6种药用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研究棘孢木霉F_2菌株无菌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棘孢木霉F_2菌株菌丝体可以通过空间竞争对病原菌进行抑制,对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均 90%,对三七灰霉病病菌的抑制率达100%;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稀释5倍对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92. 6%、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2. 6%、对离体感病叶片的防治效果为74. 0%;病害发生前使用棘孢木霉F_2菌株发酵液进行预防,接种病原菌7、15 d后的相对防效分别为83. 4%、81. 7%;病害发生后使用F_2菌株发酵液进行防治,相对防效为52. 6%。试验结果表明,棘孢木霉F_2菌株及其发酵液对三七灰霉病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木霉菌JM-1菌株对麦根腐离蠕孢CY6菌株的拮抗机制,本研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明确JM-1菌株的分类地位,并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显微观察,分析JM-1菌株对CY6菌株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木霉菌JM-1菌株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可通过空间和营养竞争抑制CY6菌株的生长,抑菌率为77.22%;显微观察发现,棘孢木霉JM-1对CY6菌株有明显的重寄生作用,同时,JM-1菌株可产生某些抗生物质,使CY6菌株的菌丝、分生孢子发生变形和消解。因此,棘孢木霉JM-1菌株可通过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和抗生作用等多重生防机制抑制麦根腐离蠕孢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保护地土壤生防木霉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方法(ITS、TEF序列和UP-PCR)研究了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交genbank 11个木霉种的序列,分别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非钩木霉(Trichoderma inhamatum)、微孢木霉(Trichoderma minutisporum)、长孢木霉(Trichoderma longipile)和粘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木霉菌24个菌株经UP-PCR扩增,引物AS4、AS19、L45扩增出一条500 bp大小的木霉菌种的特征性谱带,其他谱带则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达93.5%;营养条件、杀菌剂及土壤因素对不同种木霉菌的影响不同,得到2株适应性较强的木霉菌株,有望成为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荒漠植物羽毛针禾根部内生菌假单胞菌XG11的促生作用及其定殖动态,将菌株XG11灌于沙土种植的小麦根部,通过四环素标记,观察定殖动态;测定接种菌株XG11菌悬液后的小麦株高、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评估菌株XG11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的促生作用.抗性标记假单胞菌(XG11TC)能在根际土壤和小麦根内定殖2...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土传病害拮抗木霉的筛选与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稀释平板法对51份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的丹参、川红花等10种主要川产道地中药材根际土样分离到62个木霉菌株;木霉种群以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为主,其次是桔绿木霉(T. citrinoriride)和拟康氏木霉(T. pseudokoningii)等。对峙法培养结果表明,木霉菌株T23,T56,T45对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初步研究了T23 ,T56在田间对中药材的防病作用,木霉处理不仅能显著提高川红花、丹参的出苗率,且对其幼苗具有促生作用,对川红花枯萎病和丹参根腐病的相对防效均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期施用硅肥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硅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探明硅肥对镉污染稻田降低稻米镉的作用机理,完善稻米镉消减的硅肥施用技术,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基肥、分蘖期和孕穗期)施用硅肥对水稻吸收积累镉、硅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够提高土壤0.160~0.290个pH单位,降低镉生物有效性,同时,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增幅为295.3%~399.2%(P0.05);不同生育期施用硅肥中,基施硅肥能够显著增加9.7%的水稻产量,高于其他处理,基施硅肥显著降低了水稻茎秆、叶片、稻壳和稻米中的镉含量,降幅分别为31.9%(P0.05)、65.8%(P0.05)、46.1%(P0.05)和25.3%(P0.05),施硅降低了镉由茎秆向叶片和稻壳的转运,从而降低了稻米镉的积累,同时显著增加茎秆、叶片和稻壳硅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4.1%(P0.05)、71.5%(P0.05)和28.8%(P0.05)。综上表明,镉污染稻田基施硅肥能够显著增加水稻产量,降低土壤镉生物有效性,阻止镉的迁移转运,减少稻米镉积累,是镉污染稻田修复中推荐的硅肥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12.
针对稻田土壤重金属Cu污染问题,在翻压紫云英条件下,探究化肥与生物炭基肥配施对土壤-水稻系统Cu吸收及转运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对照(CK,不施肥)、常规施氮(CN)、紫云英+氮肥(CNG)、紫云英+有机肥+氮肥(CNGO)、紫云英+生物炭基肥+氮肥(CNGC)。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早稻五优156生长和重金属Cu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N相比,CNG在无污染和污染土壤中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7.1%和50.1%;与CNG相比,CNGC在无污染和污染土壤中水稻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5%和12.8%。单施化肥条件下水稻植株体中Cu的总吸收量最大,且水稻根部Cu含量最高;在污染土壤中,CNG处理下水稻糙米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而在CNGC处理下糙米中Cu含量低于相关食品卫生标准(≤10.0 mg·kg~(-1))。进一步研究表明,翻压紫云英能提高Cu从根向秸秆的转运能力,而在污染土壤条件下Cu从秸秆向谷壳的转运能力会受到抑制。在污染土壤中CN处理下Cu有效态含量最高,CNGC处理比CN处理土壤Cu有效态含量降低39.4%,比CK处理降低17.6%。研究表明,翻压紫云英条件下化肥配施生物炭基肥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抑制水稻对Cu的吸收和转运,降低水稻籽粒中Cu含量,适宜在重金属Cu污染稻田施用。  相似文献   

13.
筛选可减轻小贯小绿叶蝉为害的叶面肥,旨在为茶树主要害虫的无公害治理提供依据。采用扫网法在小贯小绿叶蝉发生高峰期调查田间喷施3种不同体积分数叶面肥前、后小贯小绿叶蝉成虫和若虫的数量。结果表明,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第3天小贯小绿叶蝉成虫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第7天时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茶丰素8.3%、4.2%后第7天成虫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33.3%后7d内成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喷施叶绿素20.0%、10.0%、4.1%后7d内小贯小绿叶蝉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从第3天开始极显著低于茶丰素33.3%;喷施天达2116 10.0%、4.1%及茶丰素8.3%、4.2%后7d内若虫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叶绿素20.0%、10.0%、4.1%对小贯小绿叶蝉种群数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清水处理。综合考虑成本及经济效益,建议在陕西茶区使用叶面肥时优先选用4.1%叶绿素,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同时达到减轻小贯小绿叶蝉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翻压紫云英条件下,生物炭基肥配施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水稻各器官Cd迁移积累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5个处理:紫云英替代30%的氮肥+70%氮肥(FNG30,对照)、30%紫云英+10%生物炭基肥+60%氮肥(FNG30B10)、30%紫云英+20%生物炭基肥+50%氮肥(FNG30B20)、30%紫云英+30%生物炭基肥+40%氮肥(FNG30B30)、30%紫云英+40%生物炭基肥+30%氮肥(FNG30B40),研究不同生物炭基肥配施量对早稻生长发育和水稻Cd迁移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基肥配施处理均能提高水稻籽粒的产量,且水稻籽粒产量随生物炭基肥配施量的增加而提高;生物炭基肥的配施可降低水稻糙米中的Cd含量,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基肥配施后各处理降幅大小为FNG30B30(29.2%) > FNG30B20(20.8%) > FNG30B40(19.6%) > FNG30B10(8.3%);生物炭基肥可抑制Cd从水稻根向地上部位的转运,在30%的生物炭基肥配施处理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且Cd从谷壳到糙米的转运能力最低。综上,在翻压紫云英条件下,配施生物炭基肥能有效降低水稻Cd污染风险,且30%的生物炭基肥配施量时降低稻田Cd污染风险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菌肥和泥炭土浸提液对东南景天生物量、Cd富集特征、土壤Cd有效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对后茬水稻在落干条件下水稻Cd的影响。结果表明,菌肥和泥炭土浸提液均能提高东南景天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率,其中施用两次液体菌肥的效果最好,东南景天对Cd提取量为0.34 mg·pot-1,是对照的3.1倍,泥炭土浸提液处理的东南景天Cd提取量为0.32 mg·pot-1,是对照的2.9倍,这两种处理对Cd的提取率较高,达到13%~15%,土壤全量Cd的降低幅度达到17.55%~20.41%。东南景天收获后种植水稻,落干条件下促进了水稻对Cd的吸收,稻米和茎叶的Cd提取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30.31%~396.24%和12.36%~257.65%,其中在菌肥及泥炭土浸提液联合处理下水稻对Cd的吸收最大,稻米和茎叶的Cd含量分别为2.14 mg·kg-1和2.88 mg·kg-1,水稻地上部对Cd总提取率达到3.15%。因此,施用两次菌肥是提高东南景天提取土壤Cd的有效措施,菌肥与泥炭土浸提液联合施用在落干条件下显著强化了水稻对土壤Cd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烟叶钾含量,减少化肥施用量,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结合烟草凝集素的筛选方法从烟草根际筛选高效解钾菌株,并分别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评估菌株对促进烟草生长及钾素吸收的效果。共筛选获得6株烟草根际解钾菌株,其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K26菌株具有较优良的促生长特性。盆栽试验表明LK26菌株可显著提高烟草叶片和根系重量,提高烟草根际土壤钾含量及烟叶钾含量。田间试验表明,与施加减钾肥20%、未接种菌液及施全肥、未接种菌液的烟草植株相比,接种LK26菌株的烟草植株其根际土壤钾含量分别提高27.71%和10.25%;其下叶、中叶和上叶钾含量分别提高17.80%和5.30%,40.59% 和24.48% 以及15.69% 和5.36%。该菌株是一株潜在的烟草用生物钾肥优良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减量配施新型基质缓释肥对水稻(OryzasativaL.)的影响,通过两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响应。两年平均结果显示,与全量施用普通肥(180 kg·hm~(-2))相比:全量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13.4%(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9.1%(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0.4%(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37.8%(P 0.05);减量10%施用缓释肥水稻增产9.6%(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3.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1.1%(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6.6%(P 0.05);而在减量10%施用缓释肥的同时以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水稻增产11.1%(P 0.05),植株氮吸收量提高7.3%(P 0.05),氮肥农学效率提高57.6%(P 0.0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44.8%(P 0.05)。缓释肥处理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原因是其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较高。综上,基质缓释肥减量10%施用(尤其在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可维持较高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在水稻生产中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棘孢木霉菌剂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黄瓜生理特性,保证其高产栽培,利用苗期和成株期盆栽试验,以无菌水为对照,分别施入10~3、10~4、10~5、10~6和10~7 cfu/g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菌剂,测定不同菌剂施用量后的黄瓜幼苗形态建成、生理指标、质量和产量性状。结果表明: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有效提高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全株鲜重、全株干重、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幼苗形态建成和物质积累的促进效果最好;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改善黄瓜幼苗的生理特性,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促进效果最好;同时,棘孢木霉菌剂不同施用量均能促进黄瓜品质和产量形成,其中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处理对黄瓜品质和产量促进效果最好,黄瓜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产量分别比CK提高了78.43%、31.55%、38.47%、8.63%和26.20%。综上,棘孢木霉菌剂通过改善黄瓜幼苗生理特性,促进幼苗生长,提高了黄瓜产量和品质性状,以10~6 cfu/g棘孢木霉菌剂应用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木霉菌剂的开发利用和黄瓜的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南荻炭与镉钝化剂互作对水稻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一种具有降镉效应的南荻炭基土壤调理剂以缓解湖南省稻田镉污染现状,并为洞庭湖区南荻资源的利用提供新途径。试验以深两优5814为材料,将南荻炭与五种镉钝化剂按L25(56)正交表进行复配,通过模拟镉污染土壤盆栽试验,研究各复配因素施用对水稻镉含量的影响,进而确定南荻炭基降镉土壤调理剂的最佳配伍。结果表明:南荻炭与五种镉钝化剂互作可显著降低(P0.05)水稻茎叶和稻谷籽粒的镉含量,尤其以南荻炭∶腐植酸∶硅酸钾∶钙镁磷∶硫酸锌∶熟石灰=200∶60∶3∶30∶4∶120互作比例下效果最显著,且相应最佳施用量为6.25 t·hm~(-2)。三组最接近理论配比的土调剂施用后,水稻植株的平均镉含量可降至0.88~1.65mg·kg~(-1),与空白处理相比,降镉率达54.4%~75.7%;籽粒的平均镉含量可降至0.13~0.17 mg·kg~(-1),降镉率为45.2%~58.1%。三组土调剂施用还可显著增加稻谷产量,其中最高增产率达34.8%(相当于1.89 t·hm~(-2))。南荻炭与镉钝化剂互作可优化南荻炭的降镉潜力,复配施用后能显著降低水稻镉含量,并能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平板混合培养试验和浸种、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Papiliotrema flavescens)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其在小麦苗期的定殖特征及对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在平板混合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显著,抑菌率达84.1%;2)盆栽试验中,浅黄隐球酵母菌的定殖数量随时间推移呈减少趋势,浸种和灌根处理定殖数量均表现为叶鞘叶。与浅黄隐球酵母菌浸种处理相比,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处理的叶鞘浅黄隐球酵母菌定殖数量显著增加,并在接种后14d达到最大;3)盆栽试验中,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对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2.7%,对假禾谷镰刀菌的相对防效为25.3%,均显著高于根灌生理盐水处理(P0.05),对小麦株高无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根灌浅黄隐球酵母菌可以在小麦苗期实现定殖,并且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有一定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