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前推广运用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定义和测算方法不能测算危房改造潜力,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要求。针对上述问题,该文首先从农村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定义出发,运用推理分析法重新界定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然后根据研究区居民点空心化成因,提出了基于居民点用地分类的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居民点用地分为3级,一级依据用途分为5类,二级依据建筑设施安全性分为安全、不安全、无使用功能3类,三级依据利用状况分为使用、闲置、废弃3类;将不安全、无使用功能的二级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中的未利用地和边角地定义为整理潜力,并将用于居民点用地的潜力定义为改善生存条件潜力,其余潜力定义为土地利用扩展潜力,再根据整理的难度,将不安全使用类用地的潜力定义为难实现潜力,其余潜力定义为易实现潜力;最后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下吐京村的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该村有居民点整理潜力10.66 hm~2,改善生存条件潜力0.76 hm~2,土地利用扩展潜力9.90 hm~2,易实现潜力8.19 hm~2,难实现潜力2.47 hm~2。该文提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定义和测算方法可以测算危房改造潜力,依据测算结果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农村危房改造和空心村整理。  相似文献   

2.
村庄作为乡村人地关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布局与发展态势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要对象和重要内容。该研究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布局优化的新内涵,以满足乡村自身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构建涵盖"城镇辐射""资源禀赋""生态安全"3个维度特征的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睢宁县为研究区,在村域尺度进行村庄类型识别;采用Pajek复杂网络分析法构建村庄等级体系;在村庄分类分级的基础上,明确各类型各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进而探索其整治潜力。结果表明:1)乡村发展具有异质性,村庄分类分级能够为村庄整治潜力的测算评价、整治区域的优选和时序安排提供有效支撑;2)村域尺度下,研究区可划分为城郊融合类、激活优化类、特色提升类、生态保护类、拆并搬迁类等9种单一或复合类型,结合"中心村-次中心村-一般村"的村庄等级结构体系,可形成"规模-格局-质量"的整治潜力分区;3)研究区占主导类型的为激活优化类,全县可复垦潜力共计627.51 hm^2,可盘活潜力共计17 299.91 hm^2。各类型等级村庄的发展职能、整治潜力及综合整治对策等研究成果可为村镇布局优化重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调控、乡村振兴战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等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估算为量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值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筹措提供客观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提供基础。通过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潜力内涵界定,以重庆市为例,采用人均标准法估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理论潜力,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复垦影响因素修正指标体系,对复垦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复垦现实潜力。在此基础上,引入流转潜力估算模型测度流转理论潜力,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建立流转影响因素修正指标体系,对流转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最终估算出重庆市2009-2015年和2009-2020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并对其时空差异类型进行划分。结果显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垦潜力是流转潜力的基础;2015、2020年流转现实潜力分别为30 392.32 hm2和40 591.49 hm2;流转潜力大,时空差异显著,流转现实潜力实现难度不一。研究认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根据不同区域现实潜力的大小来安排流转的次序和规模,以取得最大流转效率。  相似文献   

4.
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测算与时序分区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关系到区域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而充分调动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则是其关键。该文以如皋市为例,依据政策指标法测算各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并基于时间管理优先矩阵构建农村居民点整理优先度判别矩阵,提出反映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相对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区域重要性指数与紧迫性指数及评价方法,从各镇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的相对重要性和紧迫性程度出发对如皋市20个镇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优先度进行判别,并进行时序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统筹建议。结果表明:1)如皋市未来9 a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为14 859.87 hm2,占现有农村居民点面积的46.73%和理论整理潜力的56.71%,各镇现实整理潜力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以长江镇和如城镇为最大,均超过1 000 hm2;2)如皋市20个乡镇可被划分为优先整理区、次先整理区、后先整理区和末先整理区4类,其中优先整理区现实整理潜力达3 598.04 hm2,次先整理区为926.87 hm2,后先整理区达4 539.31 hm2,末先整理区为5 435.64 hm2,仅优先整理区和次先整理区的总现实整理潜力就能满足如皋市未来9 a发展可能的建设用地需求;3)建议对优先整理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予以资金扶持与指标倾斜,对次先整理区予以指标激励,对后先整理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并重,而对末先整理区以政策引导为主即可。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县、镇2级政府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积极性,为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以及居民点整理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扬  翟腾腾  尹登玉 《水土保持通报》2019,39(2):288-292,300
[目的]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评价研究,为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影响空心村土地整治实施的9个因子,构建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建立潜力评价模型。依据山东省五莲县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模型与各乡镇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结果,得出五莲县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评价分值和分区情况。[结果]①五莲县优先整治区包括汪湖镇、于里镇、中至镇和洪凝街道,平均得分为0.56,涉及区域面积为4.40×10~4 hm~2。②次级整治区包括高泽镇、许孟镇和街头镇,平均得分为0.32,涉及区域面积为4.31×10~4 hm~2。③一般整治区包括松柏镇、户部乡、石场乡、叩官镇和潮河镇,平均得分为0.11,涉及区域面积为4.15×10~4 hm~2。[结论]应首先对优先整治区进行土地整治,制定合理的整治方案和路径;加大对次级整治区的土地整治宣传力度,并在政策方针上适当引导,鼓励当地政府积极主导和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加大对一般整治区的经济投入,引入适宜当地经济发展的乡村产业。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区位评价与空间格局优化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在用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广东清远地区,为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迁、并、撤等进行整理。该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适宜分值,利用最小限制因子方法,将佛冈县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转化型、城乡联合型、发展型、限制发展型和迁弃型5种整理类型。同时,根据影响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因素的限制等级,将其临近区分成可转为建设用地的优先等级区。最后,根据优先等级区的位置和面积,结合2020年佛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值,对不同整理类型的农村居民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空间格局优化。优化结果为:城镇转化型和迁弃型农居全部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扩大城乡联合型农居至 1 108.04 hm2,缩小限制发展型农居至753.1 hm2。该研究为农居整理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是国家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有助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节约农村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但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运行机制、政策配套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区域土地利用节地潜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定量测算和分析湖北省区域节约用地情况,依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以2009年为基期年,通过限制性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估算了湖北省83个县(市、区)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潜力,并调查了各个县(市、区)规划期间闲置空闲与废弃地复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湖北省土地利用以粗放利用为主,限制性修正系数与地形地貌存在一致性,置换潜力与闲置空闲及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存在空间上的负相关性;到2020年湖北省共可节约土地25.24万hm2,其中城乡置换潜力占18.66万hm2,闲置空闲与工矿废弃地复垦潜力占6.58万hm2,今后全省建设用地利用的方向是以现有建设用地内部挖潜为主,且逐步控制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蔓延。该文为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计划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阶段性目标的制定,我国越来越注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发展,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增加耕地面积,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实现城乡用地布局的科学化管理。但是,当前实行的土地增减挂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因此,主要通过从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增减挂钩的"再分配"本质等方面,探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有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预测研究存在的评价方法主观性强、预测结果可靠性缺乏事实证据支持等问题,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时空数据和梯度提升回归树(gradient boosted regression trees, GBRT)方法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预测模型,自动识别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释放规律,并以湖南省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回归预测R2为0.976 5,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11.64%,预测精度总体能满足规划决策支持的需要。根据模型预测:1)2020-2035年,湖南省农村居民点复垦整治潜力总规模约为36 050.26hm2,占2020年现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的4.58%,且预测结果与湖南省各县域单元历史整治潜力释放特征基本相符,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好的可行性。2)湖南省潜力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形平缓、交通便利、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株潭”地区、环洞庭湖地区和湘中盆地地区,而湘南和湘西地区则相对较小。总体上模型预测结果具有较强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将为省级尺度统筹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形指示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个行政村的集约利用水平普遍不高;(2)集约水平呈现空间分异,主城片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的6个行政村均属于适度利用类型,而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6个行政村均属于低度利用类型;(3)宅基地闲置率、道路网密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土地空闲率、三废用地比率等指标是引起集约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加强土地整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乡村经济、配套卫生公厕及污水处理设施有助于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空心村整治是解决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地区土地资源闲置、空废及低效利用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构建符合平原农区地域功能特点的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是实施平原农区空心村整治工作的基础与依据。本文以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为基础,基于平原农区的地域特色及优质耕地保育与现代商品粮基地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建立了涵盖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经济社会可行性等影响平原农区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释放的评价指标体系,据此构建了空心村整治潜力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禹城市的整治迫切性、自然适宜性及整治可行性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各乡镇的整治迫切性修正系数处于0.18~0.96之间,自然适宜性修正系数处于0.69~0.84之间,整治可行性修正系数处于0.11~0.77之间;(2)禹城市空心村整治的理论潜力及现实潜力分别为3 517.86 hm2和1 853.18 hm2,新增耕地系数达16.89%。近期空心村整治需重点挖掘市中街道、十里望镇和房寺镇的整治潜力,远期需加强其他乡镇村庄整治;(3)市中街道周围的农村居民点自然适宜性较低,可考虑将该区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建设用地,其他乡镇空心村整治后复垦为耕地,提高综合用地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探索耕地资源贫困状态,揭示耕地资源贫困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异化,对整治耕地资源与提高利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引入“耕地资源贫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农村耕地资源贫困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与耕地资源贫困指数模型,运用动态层次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重庆市37个区县的耕地资源贫困程度以及在空间上的集聚与异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序列上,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程度不断降低,各区县贫困程度差距巨大但逐年不断缩小;空间分布上,耕地资源贫困程度呈现出渝东北>渝东南>城市新区>主城区的特征,并且贫困程度高值区域由渝东南向渝东北转移,贫困程度低值区域由主城区向城市发展新区扩散;空间关联上,重庆市耕地资源贫困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效益,高值中心集聚于渝东南和渝东北,低值中心集聚于主城及城市发展新区.  相似文献   

14.
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重点及难点地区。针对西南喀斯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该文探讨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城乡发展关系、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表明:1)西南喀斯特地区应在已有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以小城市、小城镇、重点镇及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完善城乡城镇体系,在提高城镇化率,减少乡村人口及乡村数量的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2)以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和农业现代化转型为核心,促进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形成乡村振兴的"内源"驱动发展机制。3)乡村振兴路径,应结合西南喀斯特山地特色,实施新型山地特色城镇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城镇的辐射带动,促进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融合;实施以"劳动+技术+资本"多重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保障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实施山地特色农业的纵向、横向延伸产业化工程建设,实现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内源驱动发展。4)乡村振兴政策,应着力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农村土地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保障乡村发展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15.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措施,耕地对未来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农业生产功能的发挥十分重要。选取具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地貌特征的子长县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居民点图斑为研究单元,基于核密度估计、GIS空间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等方法,结合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耕地利用条件及两者的空间组合特征划分4种整理区域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对策。结果表明:集聚发展区应引导农户的集中居住,加强耕地的规模化利用;内部改造区应立足于自身的挖潜,加强土地的综合整治,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合并组建区应引导农村居民点跨界迁移和撤并,并引导耕地的集中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生态迁移区农村居民点应采取整体搬迁的形式进行整理,耕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分区结果和差异化利用对策对于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和耕地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对提高城乡土地利用效率,增加耕地面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意义不言而喻。基于农户调研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SEM),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农户对开展居民点整理的意愿。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农户整理搬迁意愿并不高,仅为41.5%;(2)在5个潜变量中,农户个人特征与其它变量对整理意愿产生了显著的负影响,农户分化、家庭经济、家庭住房等变量则产生了显著的正影响;(3)在反映潜变量的外生观测变量中,家庭收入、职业类型等对整理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年龄、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等有显著的负影响;(4)在农村居民点整理中,要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探索创新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实现宅基地保障性功能转化,积极探索多样化整理模式,避免“一刀切”政策,保护具有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传统建筑。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及其整治策略   总被引:19,自引:12,他引:7  
为制定农村土地整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项目提供决策依据,该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评价单元,从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和整理迫切度3方面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分区的概念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评价值,运用指标判别法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类型区.研究认为,优先整理区着重推进城镇化引领型的村...  相似文献   

19.
合理划定基本菜田是提升蔬菜生产能力、保障城市蔬菜均衡供应的基础.该研究在界定基本菜田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平谷区耕地入选基本菜田的综合质量评价模型,以期为大城市郊区基本菜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从田块质量、生态适宜性、空间稳定性、交通区位与蔬菜种植习惯等4方面构建耕地入选基本菜田的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蔬菜生产对耕地质量的基本需求以及国家和农业部对基本菜田的政策要求,包含了水资源供需状况和重要水源保护区等指标,使得该研究的评价方法更合理;2)平谷区耕地的田块质量、生态适宜性、空间稳定性、交通区位与蔬菜种植习惯等评价结果呈现差异性分布.基于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将平谷区耕地图斑划分为最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中,最适宜区是基本菜田的首选区域,主要分布在平谷新城周边的东高村镇、夏各庄镇、山东庄镇和大兴庄镇,面积为3472.33hm2,占平谷区耕地总面积的28.25%;其次是较适宜区,面积为5186.28hm2;一般适宜区的面积为2860.86hm2,可作为基本菜田储备区域;不适宜区的土壤表土质地差、有机质含量低,加之远离平谷新城、交通不便等因素,不适宜划为基本菜田.3)建议围绕首都"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化基本菜田的分级建设与保护,形成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蔬菜园区相互补充的蔬菜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城中村的宅基地盘活利用已成为社会热点与共识,本研究选取广州市X区3个宅基地改革试点村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宅基地低效利用成因。研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和实地调研法,研究发现:(1)低效宅基地面积占比约为12%,主要原因是报建不合要求。一户多宅的村民占比约20%,主要原因为继承或私下购买。(2)X区宅基地管理前期主要问题为管理手段落后于社会发展,后期为管理政策强度高压于社会需求。(3)多数村民认为没有必要分配宅基地给新增本村成员,并且认为资格权以及分配面积落实到个人更为合理。经济发达地区的村民易接受超标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经济落后地区的村民更愿意自由交易房屋。多数村民不愿意退出闲置宅基地,但是分到地却没钱建房的愿意置换退出。因此,提高城中村宅基地利用效益,需从微观层面上加强围绕宅基地的人地、供需等关系的疏通,宏观层面上探索围绕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环境等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