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白粒、半冬性抗性新种质。[方法]利用田间延迟收获自然鉴定的方法对最新育成的65份新品系开展穗发芽抗性鉴定。[结果]同一区组内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即不同品种间田间抗穗发芽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白粒穗发芽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济麦22的品种(系)有12个,平均发芽率为3.0%~9.2%,占所有参试品种数的16.9%,主要来源于7个不同组合。[结论]抗性种质的鉴定为下一步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小麦收获前穗发芽的危害、成因及影响因素,并利用沙埋保湿法,以豫麦49和中优9507分别为抗、感对照,对20个小麦高代品系进行了穗发芽鉴定,并按发芽率对穗发芽抗性作了分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的20个品系中,穗发芽抗性Ⅰ级品系有2个,Ⅱ级品系有7个,Ⅲ级品系有1个,Ⅳ级品系有4个,Ⅴ级品系有6个。与对照相比,有9个品系的穗发芽率低于抗性对照品种,仅有1个品系穗发芽率与易发芽对照品种接近。另外,通过穗发芽与开花期关系的研究表明:小麦开花期与穗发芽抗性没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根据4年的表型数据,并结合实验室开发和鉴定的13个分子标记,对我国833份小麦种质资源(主要包括278份小麦微核心种质、124份地方品种和431份现代推广品种及高代品系)穗发芽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3个分子标记鉴定的抗/感穗发芽等位类型间相对发芽指数(RGI)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TaMFT-222和Ta MFT-194标记鉴定的差异最大,U值分别为14.98**和11.30**,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优异等位类型可以降低相对发芽指数0.21~0.32。其次是Sdr2A、CNGC2AL、Vp1-b2、Ta MKK3-A、PM19、CAPS-2AL、A17-19和EX06323标记,其等位类型间穗发芽抗性差异也均达极显著水平;Qsd1和Barc321标记也能显著区分穗发芽抗性。共计鉴定出63份穗发芽抗性较好的种质资源,其中达到抗的有41份,多为红皮品种和地方品种;达到中抗的有22份,白皮半冬性居多。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并结合杂交聚合,创制出12份穗发芽抗性水平达到中抗和抗的种质资源,至少携带3个抗穗发芽基因/位点。该结果为抗穗发芽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穗发芽种质筛选与新品系的抗穗发芽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2008年度国家冬小麦(长江上游组)区域试验和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系、部分自育新品系及种质资源,在成熟收获后测定其籽粒发芽卒、种子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邻苯二酚种皮染色值.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间籽粒发芽率、多酚氧化酶活性、邻苯二酚种皮染色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籽粒发芽率与PPO活性及籽粒邻苯二酚染色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聚类分析把参试的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3类并鉴定出黑粒小麦76、漯珍1号等几份材料具有很强的抗穗发芽能力,可在小麦抗穗发芽育种上应用.  相似文献   

5.
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河北省也经常遭受小麦穗发芽为害,开展小麦种质穗发芽抗性鉴定、筛选抗穗发芽材料对河北省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选择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和优异种质共计193份材料,在干旱和正常灌溉2种环境下种植,利用发芽指数对参试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小麦材料在干旱环境与正常灌溉环境下的发芽指数相关系数为0.78,说明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较为稳定。2种生长环境下不同发芽指数的小麦材料数量均呈现正态分布规律,这与小麦穗发芽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吻合。河北省小麦种质穗发芽抗性普遍较弱,仅有3份材料在干旱生长环境下达到高抗穗发芽水平,而高感穗发芽材料所占比例高达39.38%(干旱)和64.25%(正常灌溉)。河北省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缺乏,抗穗发芽小麦育种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6.
于2005-2006年度对330份不同来源小麦的品种(系)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淘汰抗性与高感小麦品种‘绵阳26'类似的品种,选取材料46份(占参试材料的13.93%);于2006-2007年度重复鉴定,并依据病情指数进行聚类分群.结果表明:46个参试品种(系)及3个对照品种可分为6个类群,分别含2个、5个、10个、14个、15个、3个品种(系),第Ⅰ类群、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品种(系)抗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穗发芽抗性的鉴定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后期加工品质.一个简单可靠的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对于小麦抗穗发芽育种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利用万县白麦子/京411重组自交系群体(RIL)202份家系为试材,检测其F2-6,F2-7两年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分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在年份内和年份间的相关系数变化情况,旨在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方法.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内,从发芽后第1 d到第7 d,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用发芽后第3 d发芽率或发芽指数来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效果较好;不同年份间,从发芽后第2 d到第7 d,发芽率与发芽率的相关性、发芽指数与发芽指数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用发芽指数来衡量小麦穗发芽抗性较发芽率更稳定;两年重组自交系群体发芽指数分布频率表明,发芽后第3 d发芽指数正态分布最集中,综合各种参数可得出用小麦发芽后第3 d发芽指数来鉴定小麦抗穗发芽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穗发芽发生频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选育并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至关重要.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选育及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整穗发芽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的39份小麦推广品种和31份选育品系及1份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的品种(品系)整体穗...  相似文献   

9.
小麦抗穗发芽白皮新品种(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穗发芽是淮南麦区推广白皮品种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筛选白皮抗穗芽品种是该麦区的育种目标之一。通过对31 份白皮高代品系的抗穗发芽的鉴定,筛选到了6 个抗性较好的品系和一个抗性较好的组合,并指出小麦品种鄂61506 所配组合后代具较好的抗穗发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抗穗发芽的合成小麦改良品系,分析潜在的相关基因。【方法】6个环境(2年3点)下,对129份改良品系进行了穗发芽抗性的鉴定及评价,同时利用Wheat 55K芯片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获得3份抗穗发芽品系(发芽指数GI≤0.2;发芽率GR≤40%),分别为红皮品系L2741、L3006、白皮品系L586,得到3个显著关联的位点。【结论】获得的3份抗穗发芽品系可在培育抗穗发芽品种中利用,获得46个可能的候选基因,其中4个基因主要与植物抗逆性有关,推测其在小麦抗穗发芽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小麦穗发芽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是全球小麦生产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鉴定挖掘抗穗发芽QTL,聚合穗发芽抗性位点,选育抗穗发芽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穗发芽抗性改良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方法】以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RIL,F8)为材料,于2016—2018年分别在2个环境下对RIL群体进行籽粒发芽指数(GI,2016和2018)、籽粒发芽率(GR,2016和2018)和整穗发芽率(SGR,2017和2018)3个穗发芽指标测定。利用90K SNP芯片构建的遗传图谱检测全基因组穗发芽相关QTL,并分析抗性QTL聚合效应。【结果】双亲间GI、GR和SGR指标值差异显著,亲本川农16穗发芽抗性明显优于亲本川麦42。共检测到11个与穗发芽抗性有关的QTL,主要分布在2B、2D、3A、3D、4A、5A、5B和6B染色体上。5B染色体上检测到的单个环境表达的整穗发芽QTL解释的表型变异率最大,达到29%;在2D和3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整穗发芽主效QTL,以及5A染色体上检测到的与种子休眠相关的籽粒发芽主效QTL,在2个环境下均能表达,其抗穗发芽等位变异均来源于川农16。基因型分析发现,RIL群体中不同株系聚合抗性QTL的数量变幅为1—9个,表现为抗穗发芽的株系均携带4—9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重组自交系群体中6个株系GI、GR和SGR值均在15%以下,表现出高抗穗发芽特性;这6个优异株系聚合了多个与穗发芽相关的抗性QTL,且均聚合了川麦42在4A染色体上的微效QTL(QGi.saas-4AQGr.saas-4A),以及川农16在2D和5B染色体上的主效QTL(QSgr.saas-2DQSgr.saas-5B);编号为104和125的优异株系已通过审定,定名为川麦104和川麦64。其中,川麦104于2012年同时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审定,其抗穗发芽能力强,产量、品质、抗病等优良性状突出,聚合了7个正向穗发芽QTL,包括2B、2D和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4个抗性QTL(QGi.saas-2BQGr.saas-2BQSgr.saas-2DQSgr.saas-5B),以及4A和6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3个QTL(QGi.saas-4AQGr.saas-4AQGr.saas-6B);近年来,川麦104已成为西南麦区小麦育种的核心亲本,育成小麦品种(系)18个。【结论】共检测到11个抗穗发芽QTL,其中3个来源于川麦42,8个来源于川农16;RIL群体中的抗穗发芽株系均携带4—9个抗性QTL,优异株系川麦104和川麦64高抗穗发芽,均聚合了7个穗发芽抗性QTL。  相似文献   

12.
张雪  杨洪坤  郑亭  肖云  莫飘  樊高琼 《中国农业科学》2020,53(23):4750-4763
【目的】西南麦区收获季多阴雨导致籽粒易穗发芽是造成该区域小麦品质变劣和商品性差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脱落酸(ABA)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对小麦穗发芽抑制效果及其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区域的ABA喷施组合技术模式,为生产上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穗发芽和改善小麦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以易穗发芽白皮小麦品种中科麦138和抗穗发芽红皮小麦品种绵麦367为试验材料,在灌浆初期(15 DAA)、灌浆后期(30 DAA)以及生理成熟期(35DAA),喷施不同浓度ABA(0、50、100 mg·L -1),研究其对两粒色小麦品种穗发芽表型,灌浆期间α-淀粉酶活性、籽粒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动态,收获后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沉淀值,淀粉组分及RVA特征值的影响。【结果】(1)花后喷施不同浓度ABA对小麦穗发芽均有抑制作用,2个年度均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发芽效果最好;收获期雨水较少年份(2018年)施用50 mg·L -1喷施浓度即可,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13.8和3.8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23.5和9.7个百分点;收获期雨水较多年份(2019年)则以100 mg·L -1喷施浓度抑制作用更优,中科麦138生理成熟期及蜡熟期的粒发芽率较对照下降22.5和19.6个百分点,绵麦367则较对照下降10.0和12.0个百分点;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浓度ABA处理后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均在收获后60 d得以解除,不影响后续正常发芽。(2)外源喷施ABA后可降低α-淀粉酶活性,对穗发芽敏感期(花后35—45 d)α-淀粉酶活性抑制作用显著,以花后30 d喷施抑制效应最好,该时期喷施100 mg·L -1ABA,花后45 d籽粒α-淀粉酶活性较对照下降30.1%,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下降41.9%,而淀粉含量较对照提高10.2个百分点,淀粉水解受到抑制。(3)喷施ABA后可提高蛋白质质量,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沉淀值较CK提高4.3%—8.8%;外源喷施ABA对籽粒淀粉组分及面粉糊化特性影响更大,处理后支链淀粉含量增加进而总淀粉含量增加;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分别较CK增加8.1和7.6个百分点,直/支比下降18.2%,面粉糊化特性进一步改善,降落值、峰值粘度和崩解值提升,随浓度增大呈增加趋势,100 mg·L -1喷施浓度处理的降落值、峰值粘度和崩解值较CK提高幅度分别为20.9%—24.2%、26.5%—51.4%和12.4%—43.4%。【结论】西南麦区于花后30 d喷施50—100 mg·L -1ABA,可有效抑制穗发芽敏感期α-淀粉酶活性,抑制淀粉水解,降低穗发芽率和粒发芽率,提高蛋白质质量,并可增加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降低直/支比,改善面粉的糊化特性,可作为西南麦区生育后期增强小麦穗发芽抗性及减损提质的重要栽培管理措施,建议加大其示范与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籽粒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综合评价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33份)和选育品系(19份)及对照(2份)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特性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大部分红粒小麦休眠期长,较耐穗发芽;白粒小麦总体上休眠期短,不抗穗发芽。材料储存时间对小麦穗发芽有显著影响,随材料储存时间增加,小麦休眠期渐渐解除。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长江中下游麦区54份小麦材料分为4类,第1类抗穗发芽能力强,包括扬麦11、CD-11、扬11-04、华麦5号、扬麦20、镇麦5号共13份材料,全部为红粒小麦;第4类不抗穗发芽,包括扬麦13、扬麦14、镇麦8号、鄂麦18、襄麦25、漯6010、CD-4共17份材料,其中郑麦9023也属于此类,几乎无休眠期,极易发芽。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小麦高抗穗发芽种质资源并阐明其遗传背景。以秋收后冬小麦播种前,大田刚萌发出土的野生麦苗为试材,进行集中移栽种植,观测生长一致性、遗传稳定性,淘汰遗传尚不稳定株系,对获得的118个遗传稳定的野生麦苗系进行综合农艺性状调查和穗发芽抗性测定,选出4个综合农艺性状好且高抗穗发芽的种质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4个种质系、节节麦及收集野生麦苗地块前5~10年间本地块主栽小麦品种的基因组DNA。通过以上研究,发现有78.8%的野生麦苗系都高抗穗发芽,其中19.5%的野生麦苗系的穗发芽率为0;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4个高抗穗发芽种质系是节节麦和以前主栽小麦品种的杂交后代。收集、移栽、选择、鉴定秋后大田野生麦苗是一条获得小麦抗穗发芽种质资源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赵斌  万映秀  王瑞  张平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00-8902
[目的]利用已报道的抗穗发芽共显性STS标记Vp1B3,筛选适宜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的抗穗发芽白粒小麦品种。[方法]对57份黄淮麦区和长江中下游麦区的主要品种(系)及地方品种于2007年测定种子萌发指数(GI),并用标记Vp1B3对选取的品种做PCR扩增。[结果]标记Vp1B3扩增出抗性条带845、569 bp和感穗发芽条带652 bp 3种类型的片段,其频率分别为7.0%、26.3%和66.7%,且3种基因型品种之间的GI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验证了标记Vp1B3能对不同品种的穗发芽抗性进行有效筛选;筛选出2份GI值〈20%的白粒抗穗发芽小麦品种,丰产3号和万县白麦子,可作为穗发芽抗性育种中的有用资源。  相似文献   

16.
蔡广成  孙友武  张梦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50+3353-3350,3353
[目的]了解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变化,筛选小麦白粉病抗源。[方法]对安徽省不同类型的13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苗期的白粉病抗性鉴定分析。[结果]被测的136个品种中,高抗品种40个,占总品种中的29.4%;中抗品种58个,占总品种的42.7%;中感品种24个,占总品种的17.6%;高感品种14个,占总数的10.3%;鉴定品种大多数为高抗和中抗,感病品种为少数;从不同类型品种上来看,淮北半冬性和淮南春性品种抗病性比淮北春性品种更强一些。[结论]此鉴定为小麦品种的抗白粉性快速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52份四川甘蓝型油菜地方种和24份四川推广品种作了收获前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了四川 甘蓝型油菜的休眠特性。结果表明四川甘蓝型油莱品种间的休眠期差异达显著水平,抗收获前发芽 资源数量少;地方种与推广品种间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变幅及分布差异达 0.05显著水平,四川甘蓝型油菜推广品种发芽指数的分布较地方种更集中于低和高的范围内;根据 材料发芽进程和发芽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将推广品种聚为三类:第一类为第1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二 类为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第三类为抗收获前发芽类型;地方种聚为四类,比推广品种多一种类 型:第1、2天发芽高峰类型。鉴定筛选的四川甘蓝型油菜抗收获前发芽的宝贵资源及其休眠特性,将 为甘蓝型油菜的抗收获前发芽生理研究和育种提供信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外源脱落酸(ABA)和冠菌素(COR)对小麦籽粒萌芽的影响,探索COR用于防治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方法]以易穗发芽的白皮小麦品种济麦22和抗穗发芽的红皮小麦品种扬麦16为材料,以不同浓度ABA和COR处理两品种小麦籽粒后进行萌芽,测定萌芽率、芽长以及萌芽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结果]38μmol/L以上浓度的ABA处理和0.05μmol/L以上浓度的COR处理均对两品种籽粒的萌发及芽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OR抑制小麦种子萌发的生物活性约为ABA的200~1 500倍;浓度高于76μmol/L的ABA和0.05μmol/L的COR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的α-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程度越大。[结论]ABA和COR可能通过抑制α-淀粉酶活性来抑制小麦籽粒的萌发和芽的生长;同浓度同一抑制剂处理下,白皮的济麦22萌芽及α-淀粉酶活性受抑制的程度显著高于扬麦16。该研究为COR用作控制大田小麦收获期穗发芽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