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改变贵州冷凉山区水稻低产面貌,推广滇杂31丰产栽培技术,面积累计2666.8 hm2,单产达563.7kg/667m2,增产73.1%.  相似文献   

2.
水稻半旱式垄作栽培(简称垄作)是一种新的稻田栽培水稻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冷、烂、锈水田。1988年在贵定昌盟小场镇,冷、烂、锈水田上试验示范18亩,平均亩产560.5公斤,比平作增产27.7%,收到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水稻垄作栽培方法在有水源灌溉的坝子田(简称饱水田)能否推广应用?是否也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1989年在昌明区小场镇饱水田上连片种植110亩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冷凉山区水稻生产水稻生产水平,对黔南州冷凉山区滇杂31“浅肥密嫩”丰产栽培配套技术规程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半旱式栽培是以自然免耕法为基础的一种新式耕作法。是改造冷、烂、锈、粘、酸、瘦水田、提高稻田生产力的一项有效措施,一般亩增稻谷120—150公斤。特别是冷浸、下湿、深脚烂泥田增产效果更显著,亩增稻谷180—300公斤。本县稻田面积26万多亩、其中低产稻田面  相似文献   

5.
太平公社山塘大队,地处深山沟咙,现有耕地1063亩,稻田1013亩,占耕地95%。土壤瘦薄,低产田土比重大,仅冷烂锈稻田就有760亩,占稻面积75%。这是该队粮食生产长期上不去的症结。今年在县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下,组织社员大搞科学种田,治理冷烂锈田同时,因地制宜采用良种,科学施肥等先进技术,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水稻总产量达90万斤,分别比1980、1981年增产29.18%和51.94%,平均单产达888斤,人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落后,农业投入缺乏的贫困山区,改良冷烂锈田,采用工程措施,虽是最彻底有效的方法,但其投产大,群众难以接受。采用半旱式栽培,配合良种良法,是一项费省铲宏的措施。作者在务川县黄都乡通过对207.22hm^2冷烂锈田半旱式栽培试验示范,取得了平均亩产502.3kg,比实施前的亩产150kg,增产352.3kg增产率达274.8%。  相似文献   

7.
水稻半旱式栽培是改良冷、烂、锈田,提高单产的有效措施。1989年铜仁市推广半旱式栽培2866.4亩,亩产比常规栽培增产39.5~81.6%。其中,48.8亩示范田增产58.5~92.6%,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选用高产抗病的杂稻组合汕优63。实践证明,半旱式栽培选用高产抗病杂稻组合,是提高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8.
刘兆碧 《种子》1991,(4):49-51
目前,黔南州杂交水稻80%种植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而全州165万亩稻田中,有65万多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冷凉山区,占全州稻田面积的39.39%,推广潜力很大。为在高海拔地区推广杂交水稻提供依据,作者对海拔1000米以上地区,杂交水稻的生育期、丰产性、适应性等进行了调查,并提出推广区域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毕节地区粮食百万亩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与研究20万亩水稻,1996年实施的结果的总结分析,结合各县行之有效的措施的归纳人毕节地区水稻产量潜力为700-750kg/亩,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应根据熟制及稻田肥力采取三种模式进行指导,模式I:对稻油(或稻麦)两熟区适用;杂交良种+两段育秧插+平衡施肥+病虫防治,模式Ⅱ:适用于冷,烂,锈毒田,杂交(或常规)良种+两段育秧+半旱式+平衡施肥+病虫防治  相似文献   

10.
我县的冷、滥、锈田,约有五万五千七百多亩,占全县稻田面积的百分之十点八左右。这部份田,大都分布在坡脚、深山夹沟或平坝低洼处,有冷浸水或是长期泡冬,地下水位高、长期引煤矿水灌溉,或是因耕作栽培等原因,造成常年积水、浸泡、排水不良,地温低,土壤性状不好,养分释放缓慢,一般亩产稻谷只有三、四百斤。这部分田增产潜力很大,根据群众的经验,只要对症下药,稍加治理,就可大幅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从江“禾”     
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海拔154—1643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温度18.5℃。境内大小河流交错,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全县森林覆盖面积达39%,稻田以冷、阴、烂、锈为其特点,当地农民长期栽培着水稻地方品种——“禾”。“禾”,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形成了各种品种群,即无芒壳厚的旱禾群;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毕节地区水稻生产分析,结合对各县行之效措施的归纳总结提出毕节地区现有水稻产量潜力为700~750kg/667m2,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应根据熟制及稻田肥力采取3种模式进行指导。模式1:对稻油(或稻麦)两熟区适用:杂交良种+两段育秧+平衡施肥+病虫防治。模式Ⅱ:适用于冷、烂、锈毒田,杂交(或常规)良种+两段育秧+半旱式+平衡施肥+病虫防治。模式Ⅲ:适用于冬闲田或泡冬田,杂交(或常规)良种+旱育浅植+平衡施肥+病虫防治。在技术上,近期应重点抓品种合理布局、进行轮换,中低产田改良,重点解决水稻栽植既稀又密(即栽植窝数偏稀,窝内秧数偏密)和病虫害防治基础研究等技术难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苦荞新品种黔苦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荞新品种黔苦3号(原名:黔威3号,代号:3-254)系贵州省威宁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威宁凉山苦荞为亲本,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于2008年1月22日经国家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3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8002,适宜在陕西、青海、河北、内蒙、宁夏、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种植。2002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为140.35kg/667m2,比九江苦荞(ck1)增产18.4%,比地方品种(ck2)增产22.3%。2003~2005年试验西南春播组平均产量为163.4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6.6%,居参试品种第1位。参试点23个,增产点19个,增产点比例82.6%,比对照增产23.3%;西北春播组平均产量为155.7kg/667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4.5%,居参试品种第3位。参试点28个,增产点22个,增产点比例78.6%,比对照增产21.8%。2005年在甘肃平凉、四川昭觉、贵州六盘水、甘肃定西、陕西靖边5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14.37kg/667m2,较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平均增产20.0%。2007年在云南昆明、昭通两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6kg/667m2,较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平均增产33.4%;较当地对照品种增产5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