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采用色斑表型性状分析和保守DNA序列多态性(conserved DNA-derived polymorphism,CDDP)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揭示牡丹花瓣基部色斑的遗传起源。【方法】利用19个色斑表型性状和CDDP分子标记对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色斑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Origin软件进行表型性状变异分析和系统聚类,采用PopGene 2.4软件计算分子标记多样性指数和多态性位点率等,利用NTSYS软件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绘制聚类树状图,并进行一致检测和Mantel检测。【结果】牡丹色斑表型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牡丹花瓣色斑性状发生了强变异,尤其是色斑颜色变异系数较大。表型性状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与其他种或品种牡丹交集较多,且与西北牡丹品种关系最为密切。利用17条CDDP引物扩增191份牡丹材料的花瓣DNA,共扩增出401条条带,多态性位点率达到96.91%。在色斑群体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75 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12 2,Shannon-Wiener信息指数为0.332 4,说明牡丹花瓣色斑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显示,紫斑牡丹和卵叶牡丹、四川牡丹聚在一起,三者亲缘关系较近,紫斑牡丹对现有牡丹栽培品种的色斑性状产生了较大影响,可能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将表型性状聚类和CDDP分子标记聚类的遗传矩阵进行Mantel检验,得出相关系数为0.55,表明两种聚类结果有相似之处,均能很好地体现牡丹花瓣色斑的遗传来源。【结论】紫斑牡丹是牡丹品种色斑的主要来源,卵叶牡丹和四川牡丹也对牡丹品种色斑的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9份湖南本土牡丹资源的28个主要性状进行形态学观测,通过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探讨其品种数量分类的标准和亲缘关系。R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出花冠横径与花冠纵径、心皮数量、花朵高度相关系数均0.9,花瓣数量与花梗长(r=0.986)、瓣端形状与雄蕊花丝颜色(r=0.934)、外花瓣轮数与花色(r=0.933),因此Q型聚类中不考虑花冠纵径、心皮数量和花朵高度等6个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瓣数量、花瓣大小、花冠横径等9个性状的贡献率较大。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各个主要性状的遗传差异将9份湖南本土牡丹资源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为凤优4号、凤丹白、凤丹粉、杨山牡丹、宝庆红、凤优2号;第二大类为凤优1号、凤优3号、凤优5号。综上,可为湖南本土牡丹品种分类和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钟花樱(Cerasus campanulata)花为红色,花期较早,易与其他种杂交培育出优良品种,因此近年来作为樱属(Cerasus)植物中开发利用前景较大的种系之一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品种分类方面的研究工作较少.为补充钟花樱品种分类研究工作,笔者以16个国内钟花樱种系下常见的栽培品种为试材,对其花期及花器官共21个特征性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首先对21个性状指标采用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去掉相关性和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再对16个钟花樱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瓣长与花瓣宽、花瓣宽与花瓣指数相关,其他性状相对独立,各性状选取合理;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331%,保留相关性和贡献率较大的共6个性状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16个钟花樱品种按花瓣宽、花型大小、花萼长度等性状可分为二大类、三大类和五大类.花瓣宽度、花型大小和花萼长度应作为钟花樱种系品种分类的主要依据,为钟花樱常见观赏品种的梳理和选育提供了参考,拟建立国内钟花樱种系下常见栽培品种的分类体系,同时由于数量性状的不稳定性,品种分类工作需要更广泛地选择表型性状并结合现代分子技术来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数量分类视角对栀子栽培品种与近缘种进行分类研究,探索栀子品种的分类等级和分类标准,并且为栀子品种间亲缘关系、形态分类和品种选育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栀子20个栽培品种和2个近缘种为材料,首先观测其叶、花、果的32个形态学性状,然后对观测到的32个性状指标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剔除相关性较大且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后,最后对栀子所有供试品种和近缘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除花和果的总萼长、萼齿长、果长、叶长与叶柄至最宽处长这些性状相关性较大外,其它性状相对独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9.54%,影响力较大的性状有果总萼和萼齿长、果长和宽、棱宽、成熟果色、花冠裂片长和宽、盛花期、花瓣数等;Q型聚类结果显示,栀子品种和近缘种按花色、重瓣性可分为3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分为5类,由花色、花径、重瓣性、果实和叶片大小、叶色、开花次数可分为7类。【结论】果萼、果径、果棱、果色等果实性状以及花径、花瓣数、花期等花部性状是今后栀子品种形态分类中应该重点关注的性状指标。数量分类结果能较好的支持形态分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栀子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天彭牡丹保育中心31个典型牡丹品种的外形和花期等特征进行观察,存在8个色系,其中白色系有3个品种,粉色系3个品种,复色系有1个品种,红色系有11个品种,黄色系有4个品种,黑色系有4个品种,紫色系有5个品种。各牡丹品种的花瓣直径最大牡丹品种是“花王”,其花瓣直径为24cm,花瓣品种直径最小为“贵妃插翠”,其花瓣直径为14cm。各牡丹花期表现中,初花期-凋谢期最长的品种为“金晃”,花期为15.25d,花期最短的是“皇冠”,花期为5.75d,最长花期和最短花期牡丹的开花天数相差9.5d。同时,各品种中,花期大于10d的品种有3个,分别是“金晃”,花期为15.25d,“青龙卧墨池”为11d,“贵妃插翠”为11d,其余花期在5~10d。花期分别与花瓣直径、花高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902和0.2021。  相似文献   

6.
【目的】筛选花期耐热性强、产量水平高的水稻品种,为水稻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及应对高温热害的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高温胁迫(高温38℃,每天处理6 h,连续处理3 d),以Y两优1号为对照品种,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价指标,同时结合产量水平,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差异明显,高温胁迫下颖花结实率为3.6%~64.3%,相对结实率为9.5%~80.0%。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级标准,耐热性级别达到1(强)、3(较强)、5(中等)、7(较弱)和9(弱)级的水稻品种数量分别为4、13、42、26和15份。采用聚类分析法将100个基因型分为6种不同耐热性和产量水平的水稻类型,其中第一类在高温热害易发区推广种植安全生产性高。相对结实率是不同水稻基因型分类的主要因子,其次为产量,根据相对结实率和产量之间的二维象限分布特征,进一步筛选出耐热性较强、产量水平较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结论】通过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特优837、云光14号、Q优8号、国稻7号、Y两优865、汕优63和黄华占等7个耐热性较强且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这些品种可在高温易发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谷子抗旱相关性状的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6,自引:9,他引:27  
 【目的】探讨作物抗旱性分析评判的方法,对谷子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理指标与抗旱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模糊聚类(Fuzzy Clustering, FC)分析,根据16个谷子品种在干旱胁迫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抗旱相关性状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综合主成分可代表谷子抗旱性90.71%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利用抗旱性度量值进行模糊聚类,可将16个谷子品种的抗旱性划分为3类,聚类结果可以较好地反映这些谷子品种的选育和种植区域的干旱特点,其中冀谷18和豫谷1号抗旱性强且稳定性好。【结论】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谷子的抗旱性综合评价,不仅可以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且可以较好地揭示谷子抗旱相关性状与其抗旱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大果甜杨桃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及挖掘其优异种质资源,提高优胜大果甜杨桃种 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方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 5 种大果甜杨桃种质资源 为研究材料,对 6 个复叶性状、3 个顶生小叶性状和 3 个侧生小叶性状进行测定,通过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叶片表型及多样性特征。【结果】12 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 9.97%~28.94%,平 均变异系数为 16.86%,多样性较为丰富;大果甜杨桃叶片 12 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可为其叶片 性状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成分分析将 12 个数量性状分为 4 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 80.723%, 可作为大果甜杨桃叶片性状选择的综合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平方欧氏距离为 5 时,将所有材料分为 3 个类群,第 2 类群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等 9 个表型性状指标中均最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 虑的种质资源。【结论】综合各供试杨桃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结果,大 果甜杨桃 2 号在复叶长、复叶宽、复叶主轴长、复叶鲜质量、小叶数量、顶生小叶长、侧生小叶长、侧生小叶 宽和侧生小叶鲜质量 9 个表型性状指标中表现较优,可作为叶片性状育种优先考虑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蔗蔸形态特征与甘蔗生物量、宿根性间的内在联系,为强宿根性甘蔗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29个供试甘蔗品种(系)的生物量、地上部农艺性状、蔗蔸中根系和地下芽形态特征等24个性状,采用SPSS 22.0对蔗蔸形态特征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通径和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结果】供试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10.
郭振升  曹宗波  纪耀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072-6072,6075
[目的]为了更好地分析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对大豆品种进行分类。[方法]根据大豆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生产需求确定各性状指标的权重,用星座图对28个大豆品种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按星座图聚类分析法把供试的大豆品种分为综合性状各异的5个类群,分类结果与大豆品种的血缘无必然联系。前两类群大豆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在育种上配置杂交组合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结论]星座图聚类分析法可作为一种大豆品种综合性状划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不同采收期西洋参根、茎、叶共39个样品中人参总皂苷的含量,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不同采收期总皂苷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样品根、茎、叶中总皂苷含量各聚为一大类,表现为叶根茎。不同产地根中总皂苷含量差异明显。根、茎、叶的总皂苷含量按采收期均可聚为2类:4~6月份的为一组,7~9月份的为一组,7~9月组的总皂苷含量明显高于4~6月组。  相似文献   

12.
打破地域界限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常规参考标准,引入聚类分析的方法,选取了若干已建或在建试点生态型城市进行集群,得出了合理的集群数量和集群特征.为后续城市抓住集群特征这一实质,高效地选取同类别城市群作为参考对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全国各省(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相关经济数据,构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各省市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比较,并针对不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组别及地区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认识,为制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论据。  相似文献   

14.
笔者叙述了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挑选PP回归因子的指导思想,介绍了聚类分析的具体方法,且提供了一个应用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挑选PP回归因子,可从已有的全部信息中充分提供各方面有用的信息,提高模型的准确程度,大大减少机时数,缩短建模时间。  相似文献   

15.
对57个圆果黄麻品种的12个产量与品质性状作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有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达86.19%。57个品种被分为6类,距离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无直接关系。系谱分析证实了品种间的距离能较真实地反映品种的遗传差异。比较2种不同相关矩阵的主成分聚类结果,认为用基因型值相关阵为基础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利用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以河北省为例,对其11个地市级城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到了各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各市了解各自的弱点和优势,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7.
第三次全国面包小麦品种(系)品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1994年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45个小麦品种的面粉理化性质、面团流变学性质以及面包烘烤品质的测定结果,分析了我国面包小麦品质的现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筛选出一批优质面包麦,为育种部门和食品加工业提供了高品质材料。  相似文献   

18.
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32份芹菜种质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S系列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能稳定扩增的30条引物,共扩增出169条带,其中,13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例为78.11%。应用DPS v6.5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在距离系数为0.35处,将32份芹菜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进而分析了各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为芹菜生产及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奠定基础,为芹菜育种工作的亲本选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团毛菌目粘菌数量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团毛菌目粘菌65个样本,选取21个性状进行了类平均法的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此目划分二科的合理性,并将两科分别划分为两个亚群同时对分类地位有争议的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栗不同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板栗和日本栗两个种的41个品种(系)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栗品种叶片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可分为二大酶区,第Ⅰ酶区相对泳动率(Rf)范围为0.056-0.272,共检出6条酶带;第Ⅱ酶区Rf=0.478-0.647,共检出8条酶带。根据各覆盖的出现频率,提高出了栗品种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基本酶谱,并采用信息量凝聚聚类法,初步绘出了栗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图,认为我国板栗与日本栗间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