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吉氏巴贝斯虫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吉氏巴贝斯虫感染置换了犬红细胞的SCID鼠,吉氏巴贝斯虫在SCID鼠体内得到高水平的生长和增殖.虫体大小比在犬体内略增大,而且繁殖型虫体增多,常在一个红细胞内寄生有2、4、8、16和32个虫体.在感染的第10天前后,末梢血液中红细胞的染虫率高达12%左右.从SCID鼠末稍血液能检出虫体的期限为15~18天左右.从而成功地建立了吉氏巴贝斯虫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ujinaga,T.(1981)进行了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的除脾牛和非除脾牛的临床症状、血液学、血液化学及尿液变化研究。该作者1982年又观察了摘除脾脏和地塞米松处理对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的影响。国内实验性卵形巴贝斯虫病的研究尚无报道。本文报告除脾、注射氢化泼尼松和不作任何处理的3组试验牛,实验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后的临床症状、虫体反应、血液学变化以及病理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吉氏巴贝斯虫感染后犬脾脏的病理学变化,本试验采用静脉接种的方法感染健康犬,每只犬接种含吉氏巴贝斯虫的血液5 mL(红细胞染虫率约2%),接种后每3天采集1次血液,通过血涂片、血常规、PCR等方法监测吉氏巴贝斯虫是否感染成功;每7天采用B超检查脾脏的大小;对发病死亡犬进行病理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脾脏病理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人工接种吉氏巴贝斯虫3 d后PCR可检测到虫体DNA,6 d后血涂片可见虫体,15 d后血常规指标(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开始降低。B超检查结果显示,犬感染吉氏巴贝斯虫后其脾门、脾尾厚度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大。于感染后第31、36天和第42天试验犬分别死亡1只,死亡率为50%,剖检死亡犬可见其皮下黏膜黄染,脾脏肿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脾梗死。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脾脏充血,白髓、红髓界限不清,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脾小梁增粗,梗死灶内大面积坏死,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浸润。由此可见,在吉氏巴贝斯虫感染过程中脾脏首先发生急性炎性脾肿,随着病程延长逐渐演变成坏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  相似文献   

5.
应用双芽巴贝斯虫染虫血和液氮保藏株,进行体外培养技术初步研究,获得了生长、增殖和保种效果。双芽巴贝斯虫在牛红细胞内带虫率达5%,低染虫率的连续培养已超过25d。奠定了双芽巴贝斯虫培养技术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6.
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气静相培养技术,对一株采自人工感染的去脾脏水牛犊的牛巴贝斯虫(Babesia bovis)进行了80天的连续体外培养·继代26次,累积增殖6.51×10~((?))倍;累积稀释2.19×10~(35)倍。培养24小时红细胞的染虫率为2.63±0.50%;48小时为7.18±1.39%;72小时为20.78±4 52%。最高红细胞染虫率达33.50%。体外培养的牛巴贝斯虫与采自病牛血液内的牛巴贝斯虫形态一致,说明已建立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对影响牛巴贝斯虫体外培养的几种因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培养液pH值显著地影响虫体的繁殖,最适的体外连续培养的pH为7.2;合适的血清浓度为40%;血清灭活后,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明显降低;脱纤血分离的血清和自然凝固血析出的血清用于培养的效果相同;RPMI-1640和TCM-199培养液支持牛巴贝斯虫生长繁殖的能力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甘肃张家川牛卵形巴贝斯虫的分离及补充传播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得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8天的末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宁县两种羊巴贝斯虫的传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饱血若虫,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 ̄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  相似文献   

9.
将含水牛牛巴贝斯虫的压积红细胞与等量的16%二甲基亚砚阿氏液混合后分装于冷冻管内,于液氮中保存。保存26d,78d,142d和149d后,在38℃温水中复苏,经皮下,静脉和静脉皮下同时感染摘腺小牛获得成功。水牛感染后,外周血液出现虫体时间短的为5d,其余的为8d和9k。血液涂片中发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最高染虫率为15%。由低温保存的含虫血与新鲜虫血和蜱感染一样使水牛发病,出现高温稽留,贫血,黄疸和  相似文献   

10.
应用镰形扇头蜱及巴贝斯虫病水牛的染虫血感染黄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非流行区购进无蜱寄生的健康黄牛5头与水牛犊1头,其中3头成年黄牛(2~8岁)在畜舍内用从流行区水牛身上采得的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成虫,置于牛耳壳内叮咬;1头运至流行区放牧,让蜱上身叮咬;1头黄牛犊(10年龄)去蜱后2周,用液氮保存的患病水牛染虫血4ml(4×10 8个虫体)皮下注射;另一头去蜱水牛犊亦同时注射相同剂量的染虫血,作为对照。5头黄牛在试验期间其体温、精神、食欲正常,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感染后10~12d外周血液中出现少量不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在0.1%以下,持续3~56消失;对照牛则体温升高(39.8~41.1℃),出现贫血、黄疸等症状,红细胞压积(PCV)降至26%,外周血液中出现典型的牛巴贝斯虫,红细胞染虫率(PPE)高达12%。对采用蜱叮咬及注射来自病水牛的染虫血为何不能使黄牛感染发病,文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发现的一种羊的巴贝斯虫(Babesia)未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甘肃某地自然感染发病绵羊的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一种大型的巴贝斯虫(Babesia)。虫体形态具多形性,有双梨籽形、单梨籽形、圆环形、棒状、不规则形、逗点形和三叶形。典型双梨籽形虫体的大小为1.8~2.5μm×0.9~1.8μm,平均(2.21±0.12)μm×(1.17±0.18)μm。个别红细胞中寄生有4个或8个虫体。该虫种特征性的形态是三叶形。它是相连的双梨籽形虫体两尖端的核质延伸(出芽),并生出原生质,发育成一个完整的梨籽形虫体,与母体共同排列形成三叶形的。该虫种可引起绵羊严重发病和死亡。本研究对自然感染发病羊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羊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该虫种的形态大小和致病力,与莫氏巴贝斯虫(B.motasi)和粗糙巴贝斯虫(B.crassa)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虫(原称焦虫)引起,经蜱传播,寄生于犬血液红细胞内的寄生虫病.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3种,即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1 流行病学巴贝斯虫是通过中间宿主蜱感染的.蜱叮咬患巴贝斯虫的病犬,巴贝斯虫就随血液红细胞进入蜱的消化道,在蜱消化道内虫体从红细胞内逸出,侵入蜱肠上皮细胞进行多数分裂,形成很多细长虫体,进入蜱的成熟卵内发育.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7307(2013)06-0038-002  相似文献   

13.
经作者等深入研究,发现湖北省水牛巴贝斯虫病病原不是牛巴贝斯虫Babesiabovis与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而是一新种——东方巴贝斯虫Babesiaorientalissp.nov.。病牛红细胞中的虫体呈梨形(单梨形多于双梨形)、椭圆形、指环形、边虫形及杆状。以梨形虫体居多,病的初期其长度均小于红细胞半径,其平均大小为2.2×1.3μm,双梨形虫体尖端相连多排列成钝角或一字形,位于红细胞偏中央处。病的后期(出现虫血症后5~6d)及体外培养72h,有少部份(1~2%)虫体直径大于红细胞半径。新种的传播者为镰形扇头蜱Rhipicephalushaemaphysaloideshaemaphysaloides经卵传递(由第二代成蜱传给健康牛)。在成蜱的血淋巴中的虫样体(裂殖子)呈圆锥状、一端钝圆、尾部直而尖,不形成钩。新种对黄牛不能感染致病,只能使水牛致病。以199培养基加黄牛血清进行体外培养(微气静相培养技术)不能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进行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研究过程中发现,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摘脾犬又感染犬瘟热病毒后,病犬红细胞的吉氏巴贝斯虫染虫率不但不升高,反而随着犬瘟热症状的加剧而染虫率不断下降。现将观察结果简述如下。要提取吉氏巴贝斯虫抗原和核酸,必须首先大量繁殖虫体。一般家犬感染该虫后,只能隐性带虫,红细胞染虫率极低。只有将带虫犬的脾脏摘除才能达到大量增殖虫体的目的。笔者先后将3只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家犬摘脾后,观察其血液内虫体的增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冷冻血清对1株采自自然感染的水牛牛巴贝斯虫进行了长达72d的体外连续培养,共继代20次,培养72h红细胞染虫率最高达14.1%,平均为8%~10%。培养20d和30d的牛巴贝斯虫经液氮保存复苏后,接种于去脾水牛犊均引发了严重的牛巴贝斯虫病,从而说明已建立了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且经培养后的牛巴贝斯虫致病力没有改变。本试验利用6头份的冷冻健康水牛血清同时进行培养,结果发现,并非所有的健康水牛血清均适合于体外培养牛巴贝斯虫。这一发现对建立水牛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和研究水牛牛巴贝斯虫病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牛卵形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长期在液氮或-80℃冷冻保存虫株-牛卵形巴贝斯虫(B.ovata)的体外培养方法,并探讨了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液氮内保存2年之久的牛卵形巴贝斯虫809814号虫株,先经过BO-SCID小鼠体内大量增殖后,在完全埋头液和37℃,5%CO2,5%O2,90%N2培养箱内能够快速增殖,连续培养45天,继代9次,B.ovata在BO-RBC-SCID小鼠体内染虫率可达15%以上,体外培养最高染虫率为6.3%,染虫率5%以上红细胞可作诊断用抗原的制备材料或用液氮(或冷冻)继续保存。  相似文献   

17.
牛巴贝斯虫病是由巴贝斯属(Babesia)的多种寄生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引起的血液原虫病。我国已报道的牛巴贝斯虫有3个种:双芽巴贝斯虫(B.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和卵形巴贝斯虫(B.ovata)。前2个种流行广泛,传播媒介为微小牛蜱和镰形扇头蜱,危害较大;后1个种只在河南局部地区发现,传播媒介为长角血蜱,危害较小。  相似文献   

18.
体外培养巴贝斯虫的工作起始于1978年,由Frp等采用悬浮培养(Suspensionculture,又称旋转培养SpinnerflaskmethodSFM)成功地进行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但培养中红细胞染虫率不高。1980年,Levy等仿照Trager(1976)培养恶性疟原虫的技术建立了微气静相培养技术(MicroaerophilousstationaryphasecultureMASP),实现了牛巴贝斯虫的体外连续培养并得到了理想的结果。之后,该方法被迅速应用于双芽巴贝斯虫、分歧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犬巴贝斯虫、隐藏巴贝斯虫、马巴贝斯虫等多种巴贝斯虫的体外培养均获成功。目前,该方法已被…  相似文献   

19.
犬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经蜱传播,巴贝斯虫寄生于犬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犬血液寄生虫病,目前呈全球性分布。犬巴贝斯虫病的病原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韦氏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20.
1986年从病牛身上摘下饱血雌蜱,经实验室饲养,孵化为第二代成蜱,人工越冬。于1987年将上述蜱100只接种于已去脾23天的一岁龄健康水牛,以后每天从该牛身上取蜱查其唾液腺。结果在吸血期间,始终查到梨形虫体,其平均大小为1.3×0.68微米。接种后第4天,牛血中开始出现巴贝斯虫,至第19天,红细胞感染率高达9.6%,单梨形虫体大小为0.84~2.64×0.42~1.22微米,双梨形虫体大小为0.64~1.64×0.37~0.97微米,以后逐渐下阵。该牛出现体温升高)41.6℃)、严重贫血(血红蛋白量2克,红细胞压积14%,红细胞总数177万/毫米~3)、黄疸及精神萎顿等症状。上述结果表明,该牛感染了巴贝斯虫病,由此证实镰形扇头蜱是经卵传递巴贝斯虫,其感染阶段是成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