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Google Earth影像制作海门岛景观类型分布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oosle Earth软件获取龙海市海门岛高清影像,通过目视解译,利用ArcGIS软件手工勾绘红树植被、水产鱼塘、互花米草、果树、农田等景观类型轮廓,分析各种景观类型,制作海门岛景观类型图。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如何充分发挥卫片在大区域资源调查中的优势,现地目视解译标志的建立等,阐述了卫片在地类调查中的判读规律,同时在判读过程中就卫片比例尺、卫片相对小班区划和目视解译精度产生的影响,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3.
地类调查中影响卫片解译精度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如何充分发挥卫片在大区域资源调查中的优势,现地目视解译标志的建立等,阐述了卫片在地类调查中的判读规律,同时在判读过程中就卫片比例尺、卫片相对小班区划和目视解译精度产生的影响,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供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宜川县为例,介绍了利用专题制图仪(Thematic mapper)所提供的图像信息,目视解译编制1∶10万森林分布图的分类原则、分类系统和方法步骤,并图示了宜川县主要地类和森林类型的 TM 图像解译标志。  相似文献   

5.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和战略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森林督查和日常监管中发现非法使用林地和破坏森林资源等涉林违法犯罪问题屡屡发生,仅靠传统的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不仅效率低、耗时长、工作量巨大,且存在着人为漏判、误判等情况,为提高森林督查工作效率,有效减少人工差错等情况,提出了一种对于植被区域快速提取...  相似文献   

6.
遥感技术在辽河三角洲湿地监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辽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以1997 年6 月TM 图像为试验数据,利用灰度分析的方法,在充分分析了水体、沼泽植被、人工建筑等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同时,对比分析沼泽湿地各主要地物的光谱物征的差异,得出对于辽河三角洲地区,利用TM 图像进行湿地资源监测的波段组合为TM4、TM3、TM2 三个波段,这样的波段组合可以使不同地物的灰度值差异达到尽量大的效果,既有利于目视解译,又有助于计算机自动分类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城市绿地抽样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敏  李明阳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2):59-61,66
快速准确地获取城市绿地信息是城市绿地可持续经营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以南京市玄武区绿地为研究对象,以2002年SPOT5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以同期南京市主城区交通旅游图、绿地统计资料为辅助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获取各类绿地的准确资料.分别采用简单随机、系统、分层、空间平衡抽样4种计算机屏幕抽样方法,对研究对象的绿地信息进行参数估计,并比较分析各种抽样方法的抽样精度.研究结果表明:目视解译结果与统计数据相比,误差仅为5.1%;4种抽样方法的抽样精度大小排序为:空间平衡抽样(98%)(分层抽样(94%)(系统抽样(82%)(简单随机抽样(75%);空间平衡抽样与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误差仅有2%,可以代替目视解译,较大幅度地降低了目视解译的时间、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8.
以2001年、2009年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二分模型法获取植被覆盖度变化信息,采用人工目视解译和监督分类相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在分析了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其驱动力及其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盐城海岸带植被覆盖度整体有所提升,200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西南高东北低之势,中、高覆盖度占总面积的55.2%;2009年植被覆盖度相较2001年有明显变化,东北片区的植被覆盖度明显升高,西南部分地区有所下降。其中林地以中覆盖为主,占比30.72%,其他用地类型均以高植被覆盖度为主。分析发现,以湿地为主的土地利用变迁及人为干扰用地功能变化是其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哈乡植被资源的调查,初步摸清了植被类型、典型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被资源开发利用初步设想,为制定日哈乡植被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提供了植被资源的基础资料和有关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ArcGIS软件对异龙湖2012-201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后,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将遥感影像解译,利用Fragstats4.2进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并对驱动力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1)从时间上,2012-2019年间的异龙湖各景观类型规模变化显著,变化最显著的景观类型是水域,面积增加1 60...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遥感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掌握森林资源宏观现状、消长动态,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等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遥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的发展,为准确、快速地获取森林资源相关信息提供了新途径.以2004年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遥感样地的目视解译为例,探索了目视解译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采用遥感样地调查比人工调查节省时间,在某些调查因子方面可获得比人工调查更为准确的数据;目视解译结果精度较高,经实地验证,其加权精度达到85.31%.  相似文献   

12.
在目视解译的前提下,通过对TM(4.5.3)影像图片在楚雄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试验进行TM影像判读时,约10%的面积为判读难点,包括经济林、按属工业原料林、未成林造林地、灌木材地、无林地、放牧地以及阴影区、云和云影覆盖区、太阳光照射强烈的山顶和山脊等部分。在应用试验中通过季相对比、借助已有资料分析、补充调查,逻辑判断、经验分析等方法,大部分被解译出来。  相似文献   

13.
卫片"TM"影像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TM"影像与森林资源调查资料的对照,对林业资源等有关因子建立目视解译标志,这对如何准确地把卫片应用到森林资源调查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践证明,利用TM影像图进行林业调查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为广大的林业工作提供了一种快捷、方便、精确的调查方法,但在利用这一方法时应当做好TM影像图时相选择、TM影像的处理、TM影像图目视解译标志的建立和判译工作人员解译4个主要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高峰林场为研究区,采用CAF-LiCHy系统获取的20cm空间分辨率的CCD影像进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区划与树种判读技术研究。对研究区常见树种建立高分辨率航片树种解译标志,结合上一期二类调查的小班区划结果,使用目视解译的方法重新区划了小班边界,并根据解译标志完成了小班优势树种判读,使用实地调查数据进行精度验证表明,目视解译总体精度为92.11%,Kappa系数为0.90。结果表明,高分辨率航片在小班区划和优势树种判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太原市的6个建城区为研究区,利用一类数据与SPOT5遥感数据,根据《山西省森林资源规划调查外业工作细则》中林地、林分分类标准,采用专家分类的方法,成功地分出了15个乔木树种和16个灌木及其组合。在不改变原小班划分的基础上,对采用目视解译方法在同时相SPOT5遥感数据上完成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进行校验,结果表明专家分类方法可以消除个人因素对解译结果的影响,在解译细节上强于目视解译;专家分类方法更科学、实用,在生产更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闽侯县境内2010年湿地调查数据库和2018年遥感影像为研究数据,采用3S技术叠加遥感影像、行政区划、保护地等数据图层,经遥感目视解译,分析闽侯县的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闽侯县湿地资源较为丰富,共有4类9型湿地资源,湿地类型多样,但面积分布极不均衡,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占全县湿地总面积的48.64%,主要分布在闽江。河流湿地分布范围最广,且空间分布较均匀,在闽侯县的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与2010年相比,闽侯县出现部分湿地增加、部分湿地减少、类型变化等现象,主要原因为解译修订、人工恢复、自然演替、征占利用、围垦利用等。结合现场调查及现有数据资料,发现闽侯县境内湿地存在被占用和围垦威胁、污染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治理污染、保持水土、建立湿地专项管理机构、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 5 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林的大沙鼠洞密度进行监测,探究大沙鼠鼠洞航空影像最佳解译方法,为快速解译低空遥感航拍鼠害数据提供解决途径。【方法】采用固定翼无人机搭载高清数码相机,获取0.024 m空间分辨率的航空影像,预处理得到TDOM影像;分别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最大似然分类方法及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TDOM影像进行解译,进而提取鼠洞空间分布信息,然后分析评价各方法在荒漠林鼠洞提取中的适用性和分类精度。【结果】对比3种解译方法发现,人工目视解译准确度高,但工作量太大;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的分类精度较低,不适用;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不仅分类精度与人工目视解译结果基本吻合,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数据的处理速度,提高了大面积鼠害遥感监测的效率。【结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荒漠林大沙鼠灾害监测中有很好的适用性和应用潜力,为今后采用低空遥感技术进行鼠害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甘肃景泰县的八道泉等3个乡镇为研究区,以2000年的Landsat-7ETM+遥感资料(多光谱波段空间分辨率为30m×30m,全色波段为15m×15m)作为信息源,以2000年甘肃景泰县的土地利用及森林资源地面调查数据为参考,分别采用目视解译和人机交互式解译两种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及森林类型进行了判读分类,并与2000年的地面调查结果对比,对两种解译方法进行了精度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