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对天目早竹梅雨季节造林试验和笋期观测3年调查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梅雨季节移栽天目早竹,成活率高,发笋成竹快,3年即可满园。天目早竹自然出笋期在3月26日~4月12日,分为初期、盛期、后期,各期成竹率和早期退笋率以及新竹质量有明显差异;母竹系统质量和距母竹远近对新造竹林的出笋成竹能力有一定影响;笋竹高生长服从S型曲线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类毛竹移栽母竹造林试验表明,新竹株数由多至少依次为:杨梅园、地瓜山、柑桔园、李园、普通山地;新竹质量好坏顺序为杨梅园、柑桔园、地瓜山、李园、普通山地;新竹最大扩展范围由大至小顺序为杨梅园、地瓜山、柑桔园、李园、普通山地。从造林的总体质量看,杨梅园、地瓜坡耕地是最好的毛竹栽植地,柑桔园、李园的毛竹栽植效果也较好,位普通山地造林效果最差。结果可为破耕地及果园套种毛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景观绿化红竹林为对象,对立地条件、初植密度相同,不实施人工干扰,高密度全梢竹一次成景栽植的2种造林年份(2003年、2005年11月)红竹林2007-2009年的新竹数、新竹胸径和枝下高、全高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无显著差异,第4个出笋成竹年新竹数显著下降,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随着造林年限的延长,新竹胸径逐年增大,相邻年际间新竹胸径增幅降低。造林后前3个出笋成竹年新竹胸径差异显著,从造林后第4个出笋成竹年开始,新竹胸径趋于相对稳定;立竹枝下高、全高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不同造林年份试验林不同年度相同胸径的立竹枝下高无显著差异,立竹全高总体上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南靖丘陵竹杉混交造林与裸地种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闽南丘陵生态气候特点,南靖林场在杉木迹地更新二代杉木2年后大套种毛竹与裸地种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竹杉混交可提高毛竹造林成活率和新竹生长率,新竹数量多、质量好、竹竹鞭生长快,容易蔓延成林。以杉木初值密度1425株/hm^2的低密度套种300株/hm^2母竹,造林效果好。裸地种竹可在山洼下坡水湿条件好的立地条件采用。  相似文献   

5.
台湾桂竹是永泰县主要经济竹种之一,根据永泰县自然条件进行台湾桂竹施肥造林试验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台湾桂竹新竹株数差异极显著,对胸径、竹高的生长差异显著,对母竹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区组只对新竹竹高生长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毛竹不同繁殖材料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蔸、竹鞭、无鞭母竹、有鞭母竹等繁殖材料形成林分5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有鞭母竹成活率、出笋率、长竹率、新竹生长等指标较好,但造林成本较高,竹蔸造林其次,无鞭母竹造林虽成活,但不长竹。综合考虑,选择毛竹繁殖材料的次序为有鞭母竹、竹蔸、竹鞭。而无鞭母竹不能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类毛竹移栽母竹造林试验表明,新竹株数由多至少依次为杨梅园、地瓜山、柑桔园、李园、普通山地,新竹质量好坏顺序为杨梅园、柑桔园、地瓜山、李园、普通山地,新竹最大扩展范围由大至小顺序为杨梅因、地瓜山、柑桔因、李园、普通山地。从造林的总体质量看,杨梅园、地瓜坡耕地是最好的毛竹栽植地,柑桔园、李园的毛竹栽植效果也较好,但普通山地造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毛竹与肉桂混交造林和裸地种竹对比试验表明两种造林模式的母竹成活率均在80%以上;混交林母竹成活率、母竹当年出新竹的频率分别比裸地种竹高8%、9.7%;新竹发生株数、高度、冠幅、枝盘数、平均竹鞭数、竹鞭长度、平均鞭径、平均鞭幅等混交造林明显大于裸地种竹,而1 m长竹鞭节数、竹鞭分布深度则是混交造林小于裸地种竹;同时混交后,肉桂第3年树高就达到1.74 m,胸径3.2 cm,优于肉桂纯林.  相似文献   

9.
以绿竹Dendrocalamopis oldhami、勃氏甜龙竹Dendrocalamus brandisii的竹蔸苗为研究材料,在南宁市营造试验林,研究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造林后半年,绿竹的造林成活率为96.87%,新竹长势好,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为50.63%;2个竹种新竹的数量、地径和高度均与母竹秆基径呈正相关关系,造林后半年至1年的新竹数量、地径、高度均与造林后半年的相应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竹蔸造林抚育管理,促进造林前期的生长量,有利于提早成林。  相似文献   

10.
乌哺鸡竹梅季造林成效及其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技术要领,梅雨季节移栽乌哺鸡竹,可获得成活保存率高、发笋成竹快,新竹质量不断提高等良好成效。据笋期观测统计:乌哺鸡竹自然笋期始于4月23日,终于5月7日,历时15天;出笋盛期出笋成竹量占绝大部分,初期和后期则少;成竹率顺序为:盛期〉初期〉后期,早期退笋率相反。初期成竹径粗略大于盛期,后期最细;距母竹近则出笋早,远则迟。出笋成竹和早期退竹量随距母竹远近而表现出中距〉  相似文献   

11.
竹类植物种群扩散效应是生态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在黔中地区,采用单一繁殖体同地种植方法,持续10年观察了金佛山方竹和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对比了二者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随着栽植时间的增长,2个竹种的繁殖生长呈现如下变化:1)年出笋日数及出笋最远距离逐年增加,毛金竹的相应值较高,竹种间出笋日数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2)年出笋量、竹笋平均地径及最大地径逐年增加,竹笋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竹笋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出笋量及竹笋密度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3)年新竹数量、平均地径、竹高及胸径处节间长度、以及竹鞭粗度和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逐年增加,成竹率呈“缓慢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新竹密度呈“快速增加—快速降低—平缓稳定”变化态势,除金佛山方竹的新竹密度较高外,毛金竹的其他指标较高,竹种间成竹率差异显著、胸径处节间长度及竹秆基部第1节环竹根数量值差异极显著,新竹数量及密度、平均高度及胸径处节间长度、成竹率及竹秆基部根数量的年分布曲线差异极显著;4)平均竹笋质量和出笋时间的负相关极显著,相应值的种间差异显著,毛金竹平均竹笋质量较高。总体而言,毛金竹的种群扩散效应优于金佛山方竹。  相似文献   

12.
林地覆盖糠壳对金佛山方竹笋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地覆盖糠壳能明显增加当年小径笋产量,来年大径笋产量。与对照相比,连续两年覆盖处理能增加毛笋产量257.06%;当年覆盖可增加毛笋产量77.79%。与相同林分理论产笋量比较,可增加毛笋产量35-40%,因此,糠壳及相似物可用于生产上提高方竹林笋产量。  相似文献   

13.
料慈竹叶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料慈竹叶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竹叶养分以N为主,元素排序为N>K>Ca>Ms>P>Fe,总含量在509·kg-1左右;施化肥多少对竹叶N、P、K、Ca含量无显著影响,对Mg、Fe有显著影响;1年生叶中Mg与P、Ca、Fe有显著的负相关,P、Ca、Fe间为显著正相关;竹叶养分状况以1年生叶的含量同生长量间的相关性大,嫩竹叶则小,因此诊断用样品以1年生叶为佳;竹材产量与竹叶养分含量关系表现为随元素个数的增加,相关系数渐次增大,故而产量与养分间的相关性表现为多因子的综合效应;施少量肥可增加竹叶Mg而降低Fe,因此施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最佳施肥方案为,每年施“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肥分别为“69、9.48、7848”kg/hm2。  相似文献   

14.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丛生竹主枝或次生枝大面积直接造林的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降低了造林成本,解决了大面积营造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种源不足的难题,在造林、竹林管护中,采用合理密度,即对补植、施肥培土、科学采笋留竹等一系列营林管护措施,使竹林结构得到改进,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采用这套技术,在广西合浦营造3000亩笋材两用林,造林当年新竹平均高242.7cm,最高362cm,平均地围6.4cm,最大11cm。第2年亩产鲜笋133kg,最高达245kg,第4年平均亩产910.1kg,最高达1050kg。以后年亩产鲜笋平均1000kg以上,亩产竹材1200kg左右而趋于稳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改制前的毛竹林,每两年有一年无笋或少有笋、有几个月林内立竹上无叶,竹子上的害虫种类简单,危害不重,有些害虫少发生或不能发生;能发生或危害重的竹子害虫,在生活过程中,习性多少都发生一些变化,如竹织叶野螟有迁飞习性,毛笋泉蝇、毛竹黑叶蜂部分蛹有滞育习性,赭翅双叉端环野螟有同时以小幼虫和老熟幼虫越冬习性,以适应无笋、少叶的营养环境。改制后的毛竹林地被物挖锄,天敌资源锐减,竹林中年年有笋,立竹上终年披叶,使竹子害虫食物条件改善,竹子害虫种类逐年增加,害虫迁飞、滞育习性的比例逐年减少,危害逐年加重。  相似文献   

16.
山地麻竹水分含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南靖国有林场1995年造林各竹龄山地麻竹含水率测定的结果表明:1a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从发笋初期至末期逐渐降低;2a竹秆和枝含水率都以发笋盛期为大,初期和末期较小,2a竹叶含水率从初期至末期逐渐减小。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有随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各年度麻竹地上部分各器官含水率随高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减小;竹蔸含水率大于竹根含水率。各器官含水率随竹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对光箨篌竹林立竹度、轮伐期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最佳立竹度为3500株/0.07hm~2,合理的伐期为1a,这样,不但能提高单位面积1年生竹产量与质量,同时还能较大地提高竹材产出量。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夏季,我国东南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毛竹林受灾严重。通过设置固定样地研究了高温干旱后毛竹林的受灾状况以及灾后竹林的自恢复能力。结果表明:在高温灾害发生以后,胸径较大的毛竹抵御灾害的能力高于胸径较小的毛竹;受灾毛竹地上部分生物量80%以上分布在竹秆中,因此竹枝和竹叶受损对毛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不大;毛竹林受灾后的恢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灾当年新生竹的株数。因此,在毛竹林经营中应加强林地的水肥管理,培育大径竹材,同时应保持较高的立竹密度和较多的新生竹数量,以抵御旱灾并加快林分的灾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以低丘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和生产潜力发挥为目标,对红竹幼林主要结构因子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红竹抽鞭发笋能力强,年际立竹量明显,以造林后第2年增加最为显著,达2309株/hm2,第3年成林投产.新竹平均胸径造林后第3年达3.54 cm;地下鞭系多分布于土壤上层20 cm区间,造林后3 a鞭系长度10 m/m2以上,平均鞭径1.75 cm.单位面积林地鞭系侧芽数随造林年限的增加显著增多,造林后第3年较第1年增加119.4%.红竹在低丘退化红壤地生态适应性好,可规模化推广应用.造林母竹标准为2.5~3.5 cm径级的1~2 a生健康立竹,初植密度900~1500株/hm2.  相似文献   

20.
以引进竹种Guadua amplexifolia为对象,进行了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全年连续育苗和主枝、次生枝扦插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种苗林竹丛结构调控对提高新竹质量有显著作用,处理较对照新竹径级增大51.5%,立竹全高增加30.9%;全年3次移栽育苗成活率均达87%以上,其中以5月份移栽效果好,成竹率达45.7%;1年生、2年生立竹主枝、次生枝扦插成活率68%以上,各处理生根时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47d,综合扦插成活率、出笋成竹数、新竹地径等,以2年生立竹主枝扦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