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8,(5):42-42
研究了离子沉淀法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结合制备茶多酚的工艺。结果表明,沉淀剂AlCl,用量0.83mmol/g(茶叶),pH5.5-6.0,HCl转溶,提取分离效果较为理想;HZ-806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茶多酚效果较佳,吸附率为97.3%,解吸率为99.3%,茶多酚含量达到94.1%;HPLC和LC-MS检出儿茶素组分EGCG含量为91.9%。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茶叶文萃     
茶多酚Fe(Ⅱ)诱发红细胞膜损伤效应的影响为了验证Fe(Ⅱ)存在下菜多酚对自由基的效应。采用荧光扫描与荧光探针技术研究了茶多酚对Fe(Ⅱ)诱发红细胞膜损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离子自由基的激发波长为292.8nm,衰减符合一级动力学行为;茶多酚可诱发高铁自由基的生成;Fe(Ⅱ)可降低红细胞膜的流动性;低农度的茶多酚对Fe(Ⅱ)引起的红细胞膜损伤具有量效的抑制效应关系,但高浓度可降低红细胞膜流动性,在本试验条件下抑制作用的最佳浓度为1.0×10-3mg/ml。(沈生荣赵玉芳)摘自《浙江农业大学学报》22(2)1996绿针茶…  相似文献   

4.
茶多酚微胶囊化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祥  李保国 《茶叶科学》2006,26(4):275-279
采用喷雾干燥法,以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骨架材料,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以微球的包封率作为实验指标,用L9 (34)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茶多酚微球的工艺,得到以下结果:加入少量乳化剂可较大程度提高产品的包封率,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乳化剂效果比聚乙烯醇(PVA)好,最佳添加量是芯壁材总重的4%;制备茶多酚缓释微球的最佳条件为:进风温度100℃,进料速度6.25βml/min,芯壁材比为2:1,总固形物含量为3%。采用HPMCP作为壁材,以喷雾干燥法对茶多酚进行微胶囊化是可行的,茶多酚微球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工业提取制备茶多酚主要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以及新技术在茶多酚提取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溶剂萃取法、树脂吸附法、超临界萃取法三种茶多酚制备工艺。溶剂萃取法是目前茶多酚生产上最普遍采用的工艺,得率高,成本低,但是产品规格相对较低,而且有机溶剂残留和环境成本高是该方法的一块短板;而树脂吸附法则可生产更高规格的产品,同时可以减少有机溶剂使用,但也存在得率较低、成本高、周期较长的缺点;而超临界萃取法虽制备茶多酚的规格较低,但是脱咖啡因效果很好,并且可以克服另两个方法使用有机溶剂的缺点,然而,投入和维护成本过高、操作条件严格,很难在产业化上应用。总之,茶多酚生产工艺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适合鹧鸪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在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浸提法提取鹧鸪茶多酚基础上,采用DPPH自由基法、ABTS自由基法、羟自由基法、超氧阴离子法和还原力法评价多酚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滤纸片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多酚提取物的抑菌性。结果表明,热水浸提法、有机溶剂浸提法和纤维素酶辅助浸提法提取鹧鸪茶多酚的得率分别为(10.31±0.42)%、(9.79±0.38)%、(10.88±0.52)%;含量分别为(44.72±2.26)%、(39.54± 1.78)%、(47.07±2.52)%。3种方法浸提的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纤维素酶辅助提取的鹧鸪茶多酚(CFC)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0034±0.0002)mg/mL;热水浸提的鹧鸪茶多酚(WFC)清除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最强,其IC50值分别为(0.066±0.004)、(0.069±0.004)、(0.127± 0.009)mg/mL。3种方法浸提的多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绿脓杆菌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其中WFC对4种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依次为(12.34±1.01)、(12.16±0.95)、(2.12±0.15)、(6.12±0.36)mm,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次为3.13、3.13、12.50、6.25 mg/mL。综合考虑,鹧鸪茶多酚提取采用热水浸提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以76份有代表性的小种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行国标方法测定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作为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化学值,对应采集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分别建立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最佳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模型。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茶多酚含量模型校正集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为97.59%,校正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566%,验证集R2为95.06%,预测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855%;咖啡碱含量模型校正集R2为96.98%,RESEC为0.110%,验证集R2为95.67%,RESEP为0.148%。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定量分析模型效果均较好,可实现对小种红茶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9.
吸附树脂法分离制备茶多酚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吸附树脂分离制备茶多酚采用静态和动态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试验表明,吸附树脂法可以从茶汤中分离吸附茶多酚,操作简便,有机溶剂用量少,成本较低,有利于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生石灰水沉淀法提取茶多酚制备工艺的研究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生石灰沉淀法提取茶多酚的制备工艺,并对各种茶多酚提取工艺方法作一比较,为福安茶叶的开发利用和茶多酚在闽东的发展前景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给消费者选择适合品饮的古树茶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以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地区具有代表性的7个古树茶山的古树茶为试验对象,分别检测茶多酚、氨基酸、茶色素和黄酮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云南不同产地的古树茶内含物质有明显差异,其中茶多酚、氨基酸和茶黄素的含量在(p <0.05)水平差异达显著,黄酮的含量的(p <0.01)水平差异不显著。结合感官审评结果,临沧地区的古树茶由于茶多酚含量较高(38.89%~44.26%),其滋味比其他两个地区的古树茶苦涩;普洱迷帝的古树茶氨基酸含量最高,达3.75%,滋味苦涩回甘,与其他产地相比鲜爽度更高;西双版纳地区和普洱景迈山的古树茶内含物质组成较协调,滋味苦涩回甘、醇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50年代对香根草的繁殖栽培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总结了中国在50年代开展的关于如何快速繁殖香根草种苗的试验研究,除了常规的分蔸繁殖外,当时所获得的成功的繁殖方法还有;(1)茎节插条法;(2)穗行扦插法;(3)纵剖茎繁殖法;(4)切顶繁殖法。当时所创造的在栽培上能促进早生快发的技术有:(1)水培催根法;(2)假植催根法;(3)浆根法;(5)留母株繁殖法。当时所采取的在管理上能提高分蘖速率的措施有:(1)精耕细作,加强管理;(2)适当剪割;(3  相似文献   

13.
茶叶文萃     
茶多酚保护生物大分子的自由基机理该文着重探讨TP(茶多酚)保护生物大分子的自由基损伤机理,为揭示茶叶多功能提供某些理论在据.采用类脂、蛋白质和DNA为研究十家,以厅烟烟雾、重金属离子和照射为损伤诱导手段;利用自旋标记电子顺磁共振和萤光探讨技术.研究了。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茶多酚(TP)对自由基诱发下生物大分子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0.1mg/ml的TP就足以使气相烟自由基诱导的漠浅层流动性恢复到不通烟的水平;0.01m/ml的浓度可使r辅照引起的nNA报伤的步光显度接近不辐照组,o.lmz/ml的Tn即可对Cr””诱发的模…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茶多酚乳胶剂的外观性状、乳剂的粒径及放置稳定性、乳胶剂的黏度、p H值及含量作为筛选指标,确定制备茶多酚乳胶剂的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茶多酚乳胶剂兼有乳剂和凝胶剂的优点,外观色泽佳、无油腻感、涂展性良好,稳定性高且制备简便,是一种优良的新型茶多酚局部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15.
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的抗氧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chaal烘箱法和加速氧化法,分别考察了不同纯度、不同添加量的天然VE、茶多酚、鞣花酸、竹叶黄酮等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乙酯的抗氧化效果。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可以得出几种天然抗氧化剂对α-亚麻酸乙酯抗氧化效果的顺序为:90%茶多酚>82%鞣花酸>50%茶多酚>竹叶黄酮,在添加量为0.05%时对α-亚麻酸乙酯的抗氧化效果最好;加速氧化法较Schaal烘箱法更直观、快速简便,试剂损耗小。  相似文献   

16.
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及蛋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研究进行了两次饲养试验。试验一选用225羽37周龄罗曼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在试验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0.05%、0.1%、0.2%、0.4%茶多酚(纯度40%),试验期59天;试验二选用600羽51周龄罗曼蛋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分别在试验基础日粮中添加0%、0.025%、0.055%、0.1%茶多酚(纯度40%),试验为期8周。探讨了茶多酚对蛋鸡生产性能、脂类代谢、蛋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茶多酚对蛋鸡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有一定的改善,但未见随茶多酚添加水平的升高而提高的趋势。(2)日粮中添加0.1%茶多酚可提高蛋黄中VE58.99%、VA20.96%,添加0.025%茶多酚降低蛋黄中胆固醇35.28%,茶多酚对全蛋中含硫氨基酸有增高趋势,重金属指标符合无公害鸡蛋要求;产蛋后期日粮中添加0.025%~0.1%茶多酚可降低破软蛋率31.59%~47.09%。(3)日粮中添加0.4%茶多酚分别降低46周龄蛋鸡血清总胆固醇19.65%、甘油三酯19.99%、低密度脂蛋白7.69%,提高高密度脂蛋白45.35%;但添加0.025%~0.1%茶多酚对59周龄蛋鸡血脂指标未见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茶多酚、氨基酸、含水率是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且过程复杂。本研究利用机器视觉对微波杀青过程中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实时监测,在线检测含水率,同时检测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色泽、纹理特征与含水率、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呈规律性变化且显著相关。对色泽和纹理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为输入建立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神经网络(GA-BP)、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对品质成分含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ELM、GA-BP、CNN模型分别适用于含水率、茶多酚含量和氨基酸含量的预测,精度均在0.99以上。研究表明,通过实时监测茶叶的色泽和纹理特征来预测其在杀青过程中含水率、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156份绿茶样品直接进行光谱扫描,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茶多酚含量的定标模型,并讨论了不同的散射处理、导数处理和平滑处理等光谱预处理方法对模型的影响,最后对最优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了验证。原始光谱在经过多元散射校正、二阶导数和8点平滑光谱预处理下的模型较优,其定标标准差(SEC)为1.33%,定标相关系数(RC)为0.932,预测标准差(SEP)为1.61%,预测相关系数(RV)为0.913,预测偏差(Bias)仅为0.375%。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法可以实现绿茶中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建立的定标模型能够达到实际应用中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9.
林泽光  曾跃辉 《茶叶通讯》1995,(3):21-24,20
本示范试验1991-1995年,在桃源县盘塘茶场进行,结果表明,运用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技术,取得了预期效果,(1)茶叶产量由1991年1050kg/公顷,上升到1994年2256.10kg/公顷,增加1.14倍;(20茶叶品质,改造后的茶园比对照,正常芽叶提高35个百分点,氨基酸提高21.37%,茶多酚提高4.34%,水浸出物提高5.70%,酚氨比下降1.84;(3)茶园 产值,除必法当年减少16.  相似文献   

20.
茶多酚是红茶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以工夫红茶发酵在制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电特性检测技术与化学计量学方法相结合,构建发酵中茶多酚含量的预测模型。探讨了发酵中电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标准化预处理和变量筛选算法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茶多酚最敏感的电参数为并联等效电容(Cp损耗因子(D)和电抗(X),且集中在低频范围(0.05~0.10 kHz)。在茶多酚预测模型构建中,Z标准化(Center and zero mean normalization,Zscore)预处理、迭代空间收缩算法混合迭代保留信息变量算法(Variables combination population analysis and iterative retained information variable algorithm,VCPA-IRIV)能有效提升模型性能。VCPA-IRIV算法将引入变量数由162降低到31,压缩率达80.86%;VCPA-IRIV模型的最低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s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0.630和1.116,预测集的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ation set,Rp)和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percent deviation,RPD)为0.941和2.956,表明电特性检测技术对红茶发酵中茶多酚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