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重庆蚕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重庆是全国主要蚕茧生产省市之一,全市共有33个区县栽桑养蚕,主要分布在渝西、库区、渝东南三大蚕业带,养蚕农户38万户,投产桑树5.8万hm^2,年生产蚕茧约2.5万t,蚕农总收入4亿元左右,其中售茧收入3.5亿元,资源综合利用收入0.5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2.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重庆蚕业的现状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000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自从1995年受国际茧丝绸市场疲软和国内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市蚕业生产逐渐萎缩。经过13年的发展,我市蚕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2006年发种87万张,产茧26000t,蚕农茧款收入4.6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一直落到了第…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 ,重庆江津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抓住茧丝绸市场复苏的大好时机 ,决定用3~5年时间建成0.67万hm2 优质高产桑园。这样 ,每年蚕农可增加经济收入1.3亿多元 ,人均近200元 ,增加森林覆盖率5.6%。现已新栽桑树1亿株 ,建成桑园0.47万hm2。又讯 ,江津市贾嗣镇今年2500张春蚕种仅半天时间就被一抢而光 ,没买到蚕种的农民还纷纷赶到别的乡村去买。到4月底 ,该市已向当地农民发放蚕种1.3万张。江津是重庆市5个蚕桑重点县(市)之一。去年养蚕3.1万张 ,产茧达84万kg,蚕…  相似文献   

4.
万云龙 《蚕学通讯》2002,22(3):43-44
铜梁县到目前为止,有桑村1.5亿株,农民人均有桑202株.全县有成片桑园8 000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3.1%,有投产桑树7 000万株,年产桑叶5 600万kg,全县年均养蚕在8~10万张左右,年产茧在200万kg以上,收入5 000万元,人均养蚕0.7张,收入25元以上.今年春夏两季养蚕51 237张,比去年同期增加10 820张,增长26.7%,是近7年养蚕最多的一年,创历史新高.养蚕业已成为铜梁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也是铜梁县农村的一项主导产业,连续11年获市政府的表彰奖励.最近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西南地区蚕业高新技术配套开发与示范项目基地.铜梁蚕桑生产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中,科学技术是推动蚕业发展的核心,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和推动,蚕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科学技术能否发挥其支撑和推动作用,还在于是否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看,蚕业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应遵循资源状况和规划布局决定的原则。既要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又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布局;既要针对蚕业生产科技含量低,又要考虑重庆市的农业人多地少、劳动力外出转移严重的现状。只有充分实现蚕业资源与合理地规划布局相结合,才能发挥蚕业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比较优势,不断发展。1重庆蚕业发展的现状重庆蚕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1994年就达到发种250万张,产茧5.1万t,蚕农茧款收入6.2亿元。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经过13年的发展,虽然启动了多项蚕业发展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和物力,但生产规模不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出现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2007年发种仅89.8万张,产茧2.818万t,蚕农茧款收入4.1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从全国的第四位落到了第九位。为了使重庆蚕业从徘徊中走出困境,总结重庆蚕...  相似文献   

6.
任恩发 《蚕学通讯》2003,23(2):46-50
1 渝北蚕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风景秀丽的渝北区 (原江北县 )地处长江北岸 ,是重庆北部正在崛起的城乡兼融、交通方便、物产丰富的重庆市近郊区 ,是重庆大都市的空港门户。蚕业生产是渝北城乡极具优势的传统主导产业之一 ,渝北区是重庆市人民政府实施“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的基地。历史最高年的 1 994年养蚕 1 5.2万张(含原蚕 ) ,产鲜茧 380 9t(7.6万担 ) ,蚕农茧款收入 4 80 0万元 ,户平收入 4 0 0元 ,人平收入 80元 ,财政税收达 70 0万元 ,为农民致富 ,财政增收 ,国家创汇 ,作出过重大贡献 ,多次受到省市嘉奖。在近年茧丝市场的激烈竞…  相似文献   

7.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宜种性广,幅员面积 703.3平方公里,辖 11个乡镇,35个办事处,2 938个农业合作社,人口 52.3万,其中农业人口 46.2万人,耕地面积24400公顷,其中田666.7公顷,人均耕地0.05公顷,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多田少,以种、养殖业为主。1998年全县有投产桑800万株,养蚕农户3.5万户,养蚕1.2万张,产干茧80000公斤,农民茧款收入200万元,属于桑树少,养蚕量小,蚕茧产量低的一个次产区。l 蚕业发展的有利条…  相似文献   

8.
刘万全 《蚕学通讯》2000,20(3):49-49
作为重庆市近郊农业县,具有栽桑养蚕悠久历史的铜梁县,发挥蚕桑大县的区位优势,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栽桑养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农村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楔机,加快蚕桑大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从今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茧基地县工程,以达重振蚕业雄风、重振蚕业辉煌之目的。 铜梁县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基地县的具体目标是:全县累计育苗360公顷,栽桑4320万株,其中成片栽植0.33万公顷,力争到2004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500万公斤。今…  相似文献   

9.
杜英武 《蚕学通讯》2007,27(1):47-49
1 重庆蚕业的现状 重庆养蚕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我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骨干产业.在发展农村生产、扩大就业、出口创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我市发种250万张,产茧51 000 t,蚕农茧款收入达到6.2亿元.蚕业生产规模仅次于江苏、浙江和四川,居全国第四位,是全国重点蚕业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0.
1 蚕业生产现状 如皋地处长江三角洲,东濒黄海,南临长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栽桑养蚕。据史料记载,如皋自元朝便有了栽桑养蚕,经过长期发展,现有桑园面积7333hm^2,2008年全年发种29.9万张,总产茧12556.5t,年产茧值2.4亿元,其生产规模及效益居江苏省第三。  相似文献   

11.
张正毅 《北方蚕业》2001,22(1):35-37
2000年以前,在1978~1999年石泉蚕业大发展的二十余年里,蚕业经营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归属林特部门;鲜茧收购、烘干由供销社、外贸、乡企、农口、个体经营;缫丝、织绸、印染等属于工业部门;丝绸出口、内外销由外贸部门经营。这种政府统管,多家分段经营的体制,是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的必然结果。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石泉蚕业的发展功不可没。桑园面积、发种、产茧、茧值分别由1978年的466.7公顷、0.56万张、7.19万kg、48.72万元发展到1995年4666.7公顷、7.5万张、产茧100万kg、茧值2800万元的历史最高记录。建起了5400绪,年产生丝135t的石泉县缫丝厂,年生产蚕种15万张的石泉县蚕种厂,并建起了丝织厂,付产品加工厂,丝织壁毯厂。形成了生产、加工、经营完备的蚕业体系,为石泉蚕业大发展及壮大石泉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蚕业新体制的诞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一直沿用的旧体制难以适应蚕业发展需求。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相互制约的体制成为石泉蚕业发展的内障;蚕业系统各环节利润分配严重不合理是导致蚕业基础——蚕桑不稳的根本原因;蚕茧质量一直是牵制行业经济效益,制约石泉蚕业发展的潜在隐患。矛盾迭出、问题重重的蚕业缺乏强有力的手段和措施,蚕业发展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12.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13.
张春林 《蚕学通讯》2003,23(4):41-42
1 我区蚕业现状我区的蚕业生产在 90年代前都保持持续发展的趋势 ,1 990年养蚕 2 .1万张 ,首次突破产茧 50 0t大关 ,继后四年中 ,产茧均以 2 50t速度递增 ,1 994年养蚕 4 .6万张 ,产茧 1 50 0t,茧款收入达 1 80 0万元 ,达到了我区蚕业史上的最高峰 ,涌现出产茧 1 50t的乡 1个 ,1 0 0t的乡 2个 ,50t乡 1个 ;养蚕收入 1 0~ 1 5万元的专业村 3个 ;1~ 2万元的大户 2个 ;曾出现过市劳模养蚕状元袁天奇 ,年养蚕 56张 ,收入 2 .8万余元而远近闻名。以后随着市场的变化 ,茧价下降等原因 ,全区挖桑毁桑特别严重 ,养蚕逐年减少 ,至 2 0 0 0年全区养…  相似文献   

14.
南充蚕业经济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多年来,茧丝绸产品畅销世界各国,被世人誉称为“丝绸之乡”.我市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0个丝绸重点城市之一,年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四川第一.20世纪90年代初,发种、产茧、丝绸分别占全省的1/3.1990年至1994年全市丝绸工农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税利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达105万张,年产茧近40万担(1担=50kg,下同).  相似文献   

15.
2008年,由于罕见的冰雪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茧丝产业遭受了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面对蚕业增效、蚕农增收、产业发展十分困难的严峻形势,凉山州始终把稳定产业基础、增加蚕农收入放在首位,坚定蚕业发展信心不动摇,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不松懈,克服了冰冻暴雪、持续低温等灾害性气候和茧丝市场疲软、茧价低迷等诸多困难,取得了蚕茧增产、蚕农增收、基础稳定、产业发展的好成绩。2008年,全州养蚕44万张,产茧371138担,比2007年净增26108担,增长7.5%。蚕农售茧收入3.13亿元,比2007年增加2500万元,增长8.6%,  相似文献   

16.
<正> 1 建国以来成都市蚕业取得的成就 据考证,成都栽桑养蚕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以上。建国以来桑、蚕、茧、丝绸为我市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作出巨大贡献。但我市蚕桑生产也跟全国、全省一样经历了起伏升降的复杂过程。1994年历史最高年有11个县(市)、123个乡(镇)栽桑养蚕,全市有桑树2.8亿株,养蚕13.8万盒,生  相似文献   

17.
四川南充蚕业存在的严峻问题及巩固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1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居四川省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初,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3,1990~1994年全市丝绸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利税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100万张,产茧2000万kg。2003年全市有良桑5亿多株,54万农户养蚕,年养蚕30.8万张,产茧1000万kg。全市60个蚕桑基地乡发种、产茧分别占全市的45.3%和40.5%。产茧10万kg以上的乡20个,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村5个,产茧1000kg以上户60个,现有桑园0.67hm2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栽桑0.26万hm2。蓬安县程贤能承包河滩栽桑近58hm2,2003年养蚕850张,产茧3.2万kg,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全省第一养蚕大户。近十年来,蚕桑生产逐年下滑。目前发种、产茧量已降到1971年的水平,2003年全市发种、产茧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69.3%和44.4%,营山、高坪、仪陇、蓬安、嘉陵等5个县区比1995年下降了70%以上。仪陇县1995年有桑1.29亿株,养蚕户为18.1万户,年养蚕11.46...  相似文献   

18.
蚕桑产业是平利县的传统产业,截止目前,已有桑园5060mh^2,其中密植丰产桑园1400hm^2,投产桑树3500万株。2005年养蚕发种44256张,产鲜茧1300t。由于农民鲜茧收入低,从而导致产量、质量、效益“三低”的蚕业局面。加之养蚕劳动强度大,蚕室、蚕具建设投资较大,传统上蔟营茧方法茧质得不到提高和外出打工人员猛增,已严重制约着蚕农增收和蚕桑产业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推行“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饲养共育化、大蚕饲养省力化、营茧蔟具优良化”综合技术体系建设,提高单位面积桑产茧量,提升蚕茧质量,增加养蚕效益,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游佐成 《蚕学通讯》2002,22(4):56-57
我国加入WTO将给蚕丝绸行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 ,将如何提高我区蚕丝业的发展 ,迎接市场挑战 ,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区养蚕历史悠久 ,计划经济时代 ,在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我区蚕丝业发展由小到大 ,由弱变强 ,历史上 1 994年发种达 1 5万张 ,产茧 7万担 ,农民茧款收入 4 0 0 0多万元 ,是四川省重庆市的先进县之一。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由于丝绸行业防范风险机制较弱。从 1 996年起蚕业形势下降 ,造成蚕农挖桑 ,使我区蚕业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今年全区发蚕种只有…  相似文献   

20.
科技进步推动凉山蚕业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四川蚕业》2006,34(3):1-3
蚕桑是凉山州特色农业优势项目,是建设绿色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产业。到2005年全州有13个县市,13.5万农户从事栽桑养蚕,蚕茧产量达到27.6万担(1担=50kg),农民售茧收入达到1.92亿元,其副产物桑枝、蚕沙,解决了养蚕农户的大部分燃料和部分肥料,并带动了缫丝、蚕具、蚕药生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凉山州的蚕茧产量和蚕茧质量均位居全省前列,蚕业发展的势头仍然十分强劲。回顾凉山蚕业发展的历程,除了有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比较稳定的产业政策,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秩序,还得利于蚕业科技的进步,得利于蚕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科技进步推动了凉山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