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农村信息服务中,除去信息传播手段问题,更重要的是信息服务的质量。如何将有效的科技信息传到农民手中,使科技信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陕西省宝鸡市信息中心,创建的多元信息传播主体相结合的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信息需求,调动了农户的信息需求意识,提高了农户使用信息和利用的能力,使科技信息带动农民致富成为现实。本文就宝鸡市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信息服务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该模式为我国农村信息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工程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根据市场农业发展需要,江苏省海门市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总结了一套市级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及时向农民提供大量农业信息,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同时,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和网上销售活动,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网信息入乡村”,解决了农业市场化中农户经营分散、生产规模狭小和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农网架起了千家万户与信息化、社会化大市场相连接的桥梁。信息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民增收的“瓶颈”一跃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我国九亿农民网络信息传递方式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我国农业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农村信息传递手段的落后,制约着农民难以参与这场变革。为使农民以较高的科技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迎接农业革命的挑战,河南农科院信息所近年来加强了农业网络建设和网上信息资源建设,探索了网络环境下各种类型的适合于农村的信息传递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5.
赵艳丽 《云南农业》2011,(11):56-56
在农业信息行业上将农民接受农业信息服务说成是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服务。玉溪市农业信息网自2001年底开通以来,为全市农业、农村、农民提供无偿的政策、市场、科技信息服务,在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对农业信息的进村人户起了很大作用。但随着传统农业信息推广模式的“网破、线断、人散”,玉溪市农业信息进村人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日渐突出。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息市场的现状及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农村、农民亟需信息,买卖专利的农村信息市场在我国广大农村初步兴起,促进了信息交流和生产力的发展,但尚属起步阶段,因此,农村信息市场的培育对策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7.
农业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最近,根据申维辰书记的批示精神,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办公室与综合办公室,向各县(市、区)印发了“农村信息服务调查表及问卷”,并深入小店区、阳曲县等乡村,就我市农村信息服务效果、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座谈、访谈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农民对各类致富信息的需求迫切,但制约农民使用网络信息服务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电脑”和“不会使用”,即使个别乡村有计算机等相关设备,也很少开发其信息作用。因此,如何以农民信息需求、信息利用习惯、信息价值取向为依据,建立农民会用、用得起、能受益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就成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长春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会城市,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利用数字化信息存在较大的障碍。本文总结了长春市建设“互联网、电话网、卫星网”三网合一,“网络信息服务、电话语音和固网短信服务、农民远程教育服务、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服务”四位一体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实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解决农业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和农业信息怎样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滕州市把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加快农村综合信息建设,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技术咨询、病虫测报和市场供求信息,促进实用科技的学习、应用和转化,建设了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队伍,实施“三电合一”工程,充分利用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化传媒工具为民服务,开通的“12316”三农服务热线,被广大农民称为农技“110”。开发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网络,向农民群众提供形象生动的远程视频服务,实现了农户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开通平民化的短信平台,率先开播县级农业科技频道,编发“滕州现代农业报”等报纸读物,集中报道农业农村政策,发布农业信息,宣传农科知识。通过积极完善信息服务桥梁建设,我市将“农业信息化”全面引入农村生产、生活,确保有价值的农业科技咨讯及时送到农民群众身边,促进科技转化率,有力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实践与探索近年来,大家普遍感到信息入乡镇后受阻,传不到农民手上。只有解决这“最后一公里”问题,才能使农民真正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好处,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才能使花费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站不成为“花瓶”。针对这“最后一公里”问题,昌宁县近几年来积极进行实践和探讨,按照“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创新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大面向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力度,扩大农业信息化覆盖范围,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迈出较快步伐。  相似文献   

11.
推进重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凌  侯正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236-12238
在重庆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存在涉农信息应用的“信息孤岛”现象,涉农信息难以及时、准确传递到农民手中的“最后一公里”等问题,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分析了重庆市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面向农民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工作,已成为涉农部门转变工作职能,服务于“三农”,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自农业部启动“‘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计划”以来,襄樊市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市三级农业信息网络,依托网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三河市为及时解决农民信息渠道不畅、增收幅度缓慢等问题,积极引进“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努力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并使之成为三河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息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农民生产经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农民要参与国际竞争,最迫切需要的是信息服务,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适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有效解决信息到农民手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农民提供管理、科技、市场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加快农村经济信息化体系建设,切实搞好信息服务,是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生产市场适销对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在省农牧厅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加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以健全组织机构,延伸服务体系,搭建信息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夯实工作基础为着力点,科学指导,强化推动,顺利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使全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尤其是以“农民信息之家”为代表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大力推广,初步实现了农村信息进万家,使其成为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来自100多个基层团组织的广东农村青年,于近日汇集在广东青年干部学院接受1周的“科技信息直通车”强化培训。学员们自豪地宣称,培训班是广东数字化农民的“黄埔一期”。他们培训回村后,覆盖1000多条自然村的100多个农村科技信息网点全线启动,广东正式拉开了用信息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序幕。  相似文献   

17.
徐黾 《农村新技术》2001,(11):43-43
近年来,虚假技术信息、致富信息坑人的事屡见不鲜。1990年前后,华北等地农民听信了“转让种兔,高价包销”的虚假信息,大养“哈白兔”,而骗子在大肆敛取转让费、包销费用后,却拒绝回收农民的兔子。无独有偶,南京江浦的七位农民.去年初从一些广告上得知养蝎可以赚大钱,有些公司除了提供蝎种、技术外.还包收购。于是,便从一公司买回种蝎准备大干一场。岂料,  相似文献   

18.
“十五”出来.我省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围绕为“三农”办实事.解难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农村稳定这一主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建立健全农业969155热线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19.
农民的信息素养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农村的发展,农民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新生代农民又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和主力,他们的信息素养决定了农村发展的速度,他们的信息素养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以吉林省这个农业大省为例,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吉林省新生代农民的信息素养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农民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化、科技信息向农村传播、推广的原有形式受到了挑战。湖南某地的电影放映单位提出的“交两斤米就可以看一年露天电影”,为文化科技产品在农村的经营展现了一种具体的模式。与之类似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业也应遵循市场规律,照顾农民经济上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从对广大农民的普遍服务中获取自己的规模效益,将经营寓于服务中,用农民认可的形式和代价进行服务与收益的交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