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培育出高油、高产、适合北方栽培的优良紫苏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紫苏品种白苏、灰苏、紫苏为试材,以选育紫苏为对照,测定不同品种的出油率、产量、千粒重、生育期和发芽率。[结果]各紫苏品种的性状稳定,籽粒颜色均匀一致。不同紫苏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紫苏>选育紫苏>灰苏>白苏,发芽率表现为白苏=灰苏>选育紫苏>紫苏,种子的千粒重表现为灰苏>白苏>选育紫苏>紫苏,紫苏籽的平均产量表现为选育紫苏>白苏>紫苏>灰苏,紫苏籽的出油率表现为选育紫苏>紫苏>白苏>灰苏。[结论]选育紫苏的产量和出油率均高于其他紫苏品种。  相似文献   

2.
正紫苏,古名荏,又名引子、苏子、白苏、苏麻、香苏、苏草等,唇形科紫苏属1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也是我国卫计委首批公布的60种药食两用品种之一。药用价值紫苏籽、叶、苞和梗均可作为中药材。籽可用于下气、消痰、润肺、宽肠和治疗肿瘤等;叶可用于发表、散寒、理气、抗菌、升血糖、治咳喘、安胎等;苞可用于治疗血虚感冒;苏梗可用于理气、疏  相似文献   

3.
皱紫苏的栽培及其利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又名赤苏、红苏、香苏和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广为栽培.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出现了回回苏、白苏和野苏等变种,其产量也略有差异,苏籽产量一般在1500kg/顷,高的1900kg/顷.  相似文献   

4.
紫苏,又名白苏、赤苏、香苏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中国和泰国,具有特异芳香气味和杀菌防腐作用。紫苏籽可以榨油和作香料,紫苏叶可生食和腌渍,其根、茎、  相似文献   

5.
紫苏又名苏籽、苏麻,是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内外关于紫苏的研究成果令人欣喜,紫苏的保健功能、药用和食用价值及其他用途正在逐步被研发和利用。在我国,紫苏已成为卫生部首批公布的兼有食品和药品功能的60种物品之一。紫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不同地区紫苏籽油脂肪酸组成与氧化稳定性,比较不同温度、不同天然抗氧化剂对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确定紫苏籽油最适宜的储存条件,为合理延长油品货架期提供方法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的紫苏籽榨油,分别进行脂肪酸组成鉴定,对初榨紫苏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在不同温度、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储存,比较紫苏籽油氧化稳定性。【结果】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基本相同,均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不同地区紫苏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在行业标准规定的一级标准范围,5个地区紫苏籽油样品的酸值平均为1.38mg/g,过氧化值6.75meq/kg。4℃储存紫苏籽油可有效延长其储存期;天然抗氧化剂中,维生素C对紫苏籽油储存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最大,且在浓度为0.1g/kg时效果最佳。【结论】不同地区紫苏籽油中脂肪酸组成相同,氧化稳定性均良好。添加0.1g/kg维生素C,于4℃条件下储存,是紫苏籽油最佳储存条件。  相似文献   

7.
紫苏籽抗大鼠血管术后再狭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紫苏籽对大鼠血管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作用,将正常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动物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紫苏籽组(紫苏籽I组0.18 g/kg、紫苏籽Ⅱ组0.54 g/kg、紫苏籽Ⅲ组1.62 g/kg).术后30 d取颈总动脉,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紫苏籽I组、紫苏籽Ⅱ组、阿司匹林组和动物模型组血管壁组织结构基本相似,(内膜 中膜)占有率、管腔横切面积占有率均差异不显著(P>O.05);与动物模型组相比,紫苏籽Ⅲ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再狭窄程度均明显减轻.紫苏籽Ⅲ组(内膜 中膜)占有率和管腔横切面积占有率均差异极显著(P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紫苏籽提取物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的防治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动物模型组、阿司匹林组和紫苏籽Ⅰ组(0.18 g/kg)、紫苏籽Ⅱ组(0.54 g/kg)和紫苏籽Ⅲ组(1.62 g/kg)。通过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模型,应用组织学方法研究紫苏籽提取物对大鼠颈总动脉挤压后血管内膜增生的防治效果。[结果]与动物模型组相比,紫苏籽Ⅰ、Ⅱ和Ⅲ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的完全阻塞发生率明显降低,紫苏籽Ⅲ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内膜增生明显改善。紫苏籽Ⅲ组血管中膜和内膜面积占有率和管腔面积占有率分别为23.91%和67.50%,与动物模型组差异极显著。[结论]紫苏籽提取物对大鼠颈总动脉内膜增生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法萃取紫苏籽油的条件,并分析紫苏籽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优化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和萃取压强,用GC-MS分析紫苏籽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得到,最优紫苏籽油萃取条件为:萃取时间4h,萃取温度40℃,萃取压强23 MPa,在此条件下的得油率为12.43%。用GC-MS分析紫苏籽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α-亚麻酸的含量达到76.183%。[结论]在试验所得条件下,可获得高质量和高纯度的紫苏籽油。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重庆地区紫苏规范化栽培技术中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紫苏的影响,该实验以重庆地区紫苏为资源材 料,研究了不同体积质量分数NAA、IBA和吡效隆等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元素在花期混配外施后对紫苏 籽粒径、千粒质量、含油率、产量、叶挥发油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紫苏资源材料的选育提供 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实验设计范围内不同体积质量分数NAA、IBA和吡效隆对紫苏籽千粒质量、含油率、叶 挥发油含量、紫苏籽脂肪酸组分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紫苏籽的粒径大小无显著影响;其中0.8mg/L吡效 隆处理使紫苏籽千粒质量和含油率显著增加;0.4mg/LIBA 处理可使紫苏籽含油量显著增加,0.6mg/L吡效 隆、0.2mg/LNAA、0.4mg/LNAA和0.6mg/LIBA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紫苏籽的单株产量;不同体积质量分 数NAA、IBA和吡效隆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紫苏籽α 亚麻酸含量.  相似文献   

11.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1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桂荏、苏子、山苏、赤苏、黑苏、白苏、回回苏。 紫苏  相似文献   

12.
紫苏籽对高血脂鹌鹑血脂调节及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籽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成熟果实,其味辛,性温,无毒,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许多研究表明紫苏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但主要着眼于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油,对直接食用紫苏籽是否具有调节血脂代谢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则鲜有报道。笔者从已有的研究基础出发,对紫苏籽调节血脂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紫苏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紫苏籽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探究了紫苏籽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又名白苏、赤苏、红苏、青苏、野苏等,是唇形科紫苏属下唯一的一种1年生草本植物。紫苏高60~180 cm,有特异芳香。紫苏在中国种植应用约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苏叶、苏梗、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腌渍,而苏子则可榨油,苏油含α-亚麻酸达56.14%-64.82%。  相似文献   

15.
冯喆 《新农业》2011,(11):50-51
紫苏别名赤苏、香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以茎、叶及子实入药。紫苏属于药食兼用商品,入药形式以茎称紫梗,叶又称苏叶,解表,籽又称苏子、黑苏子、赤苏子,具有散寒解表,理气宽中。主治感冒发热,怕冷,无汗,胸闷,咳嗽,解蟹中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紫苏食用时,在加工海产品中用量较大,近年来已被开发利用成为一种高级保健蔬菜,其嫩茎叶是凉拌、炒食的上等菜肴,主要供应宾馆、饭店和出口。紫苏分有皱叶和尖叶两种类型,以皱叶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16.
紫苏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又名赤苏、红苏、黑苏等,为唇形科1年生草本植物,以茎叶及种子供药用,为常用中药。鲜紫苏全草可蒸馏紫苏油,是医药工业的原料,种子可榨油,供食用或药用。紫苏适应性较强,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相似文献   

17.
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随着近年来其营养保健功能的重视和开发,紫苏已成为很有发展潜力的食药两用型作物。该研究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选育的2个紫苏材料奇苏1号(油用型),奇苏3号(叶籽两用型)为研究材料,研究一般肥力水平下,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紫苏的经济产量及相关农艺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农艺学性状随栽培密度变化表现一致。其中,株高、茎节数、一次有效分枝长度、分枝位、单株穗数、单株产量与栽培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主穗长度与主穗粒数与栽培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密度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个品种的单产均表现为随栽培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栽培密度与紫苏单产建立回归方程,2个紫苏品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4.046 5+96.777 1x-45.719 8x2(r=0.999 4)及y=38.717 6+42.111 3x-16.757 7x2(r=0.999 8)。根据回归方程,奇苏1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58 745株/hm2,籽粒产量可达1 578.90 kg/hm2。奇苏3号最适栽培密度为188 745株/hm2,可产籽粒977.55 kg/hm2,每公顷同时还可收获约3 000 kg紫苏干叶及2 400 kg紫苏梗。该研究结果将为紫苏品种推广、高产栽培及综合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紫苏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紫苏的生物学特性,确定了紫苏籽油提取工艺,紫苏油浸出质量分数为35%~44%之间,经气相色谱分析,紫苏籽油含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既丰富又平衡,不饱和脂肪酸质分数高达92%,尤其是α-亚麻酸高达68%,理论研究表明,紫苏从叶到根均可利用,是一各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植物。  相似文献   

19.
不同品种(系)紫苏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对海拔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紫苏的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贵州选取5个海拔梯度(398~1 391m)试验点种植6个紫苏品种(系)(奇苏1~6号),收获后检测紫苏含油量及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紫苏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紫苏含油量及脂肪酸成分对不同海拔试验点的响应不同,奇苏1号在镇宁县(海拔1 391m)、开阳县(615m)、思南县(398m)和福泉市(821m)以及奇苏4号在开阳县试验点含油量较高,平均含油量47.27%;奇苏4号在开阳县、湄潭县(海拔802m)、思南县和镇宁县以及奇苏3号在开阳县种植的α-亚麻酸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65.03%;奇苏1号、奇苏2号、奇苏4号和奇苏6号在镇宁县种植及奇苏3号和奇苏5号在福泉市种植的籽粒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以含油量为目标性状,奇苏1号含量较高,适宜贵州省内不同海拔点种植;若以亚麻酸含量为目标性状,奇苏4号含量较高,适宜贵州省内不同海拔点种植;以不饱和脂肪酸为目标性状,偏高海拔地区种植紫苏其籽粒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0.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Var.Crispa)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桂荏、苏子、山苏、赤苏、黑苏、白苏、回回苏,《尔雅释草》则称之为“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