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防和治疗花椒根腐病的药剂选择朱天辉,陈第文,曾保清(四川农业大学林园学院)腐皮镰孢菌(Fusariumsolani)是汉源花椒根腐病的主要病源,引起病害的症状表现为根系腐烂,有异臭味,根皮与木质部脱离,木质部呈黑色,地上部分叶片失绿,果实较小,严重...  相似文献   

2.
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DC.)是我国平原湖区主要造林绿化树种。但枫杨丛枝病危害较严重。该病在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及安徽等省点片发生。据《中国森林病害》(1984)报道,在南京1954年首次发现此病,并认为该病的病原为核桃微座孢菌(Microstroma juglandis)。自1967年发现类菌原体(MLO)微生物是导致植物丛枝病的病原以来,各国竞相研究,已报道百余种植物受MLO危害,但一些具有黄化、丛枝症状的树木病害被陆续证实是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 ,一些推广新品种如小黑杨、小×黑、加×青等常发生一种新病害 ,发病盛期感病株率高达 1 0 0 % ,一般在 80 %~ 1 0 0 %之间。经鉴定 ,该病的病原菌原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枝孢属(Cladosporium) ,菌种名称待定。目前国内外有关枝孢属引起林木病  相似文献   

4.
松材线虫病是日本本土日本黑松(Pinus thunbergii)和日本赤松(P.densiflora)最严重的病害。病原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Nickle)引起。曾重新发现于美国枯死的欧洲黑松(P.nigra)和欧洲赤松(P.sylvestris)上,使人们担心它有可能在北美及欧洲(通过木材产品的贸易)成为流行性病害。 鉴于该病在日本对森林的破坏,以及在温室对松苗进行的试验结果,所以欧洲  相似文献   

5.
落叶松桔梢病“Guignarbia larieina(Sawada)Yamamoto et k·Ito·”是一种蔓延快,危害严重的真菌病害。据有关报导,日本1938年发现该病,1950年日本北海道只有零星单株受害,逐渐发展为大面积受害,1960年——1969年仅北海道地区因该病危害伐除烧毁的落叶松人工林达9700公顷。并把该病法定为危险性病害进行研究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云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继南美叶疫病之后最具破坏性的橡胶树叶部病害,该病已在云南河口地区发生为害。本文首次报道了云南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情调查结果,并通过病害诊断、病原菌基础生物学特性测定和分子分析,明确该病病原为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and curt.)wei]。  相似文献   

7.
保松灵防治松墨天牛的林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材线虫病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Steiner et Buhrer) Nickle]严重威胁我国的森林资源。浙江等地每年因该病造成大量松树枯死 ,防治松材线虫病刻不容缓。当前 ,我国防治该病主要措施是清理枯死松树 ,降低媒介昆虫松墨天牛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密度 ,减缓病害扩散蔓延。但在风景名胜区的松林和古树名木等 ,一旦发生该病 ,仅清理死树是不够的 ,必须采取保护性措施 ,防止因病害导致大量宝贵松树枯死。在日本 ,长期以来主要措施是在松树树冠进行空中或地面喷洒杀螟松、倍硫磷、西维因等农药 ,杀灭松墨天牛成虫 ,从而防治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陕西关中地区12个县、市的杨树溃疡病做了典型整群抽样调查,认为气象因素是造成该病分布的主要因素,病害和龄级间符合灰指数律,并推导了病害损失估测、经济危害允许水平、经济阈值(防治指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金针菇葡枝霉病是一种子实体新病害,近年有逐渐加重趋势。对该病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认为,引起该病的病原为Cladobotryum varium Nees ex Steud, 并描述了该病的症状及危害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松枯针病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布与为害 由Naemacyclus spp.引起的松枯针病是一种严重的松树针叶病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班牙、北爱尔兰、肯尼亚等国对该病都有过报道(Merrll,1974)。在我国,邵立平教授1959年首次报道了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发现了该病。近年来笔者先后在大兴安岭、鸡西、帽儿山等地也发现了这种病害。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