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在低温条件下容易进入不可培养状态,难以保藏的问题,通过平板菌落计数法对副溶血性弧菌的4℃冰箱保藏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NaCl对副溶血性弧菌4℃保藏有保护作用,其中以45 g/L NaCl保护效果最佳,而且45 g/L NaCl不影响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将副溶血性弧菌细胞浸于45 g/L NaCl溶液或以含45 g/L NaCl的培养基培养后直接于4℃保藏,保藏90 d,活细胞数仅由109下降到106。  相似文献   

2.
从皮肤溃疡的鮸状黄姑鱼检出弧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网箱养殖患病的Mian状黄姑鱼(Nibea miichthioides)患处分离到两株病原菌,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为溶藻弧菌(Virbrio alginolyticus)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复方新诺明片(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氟哌酸对该两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集武汉市各大农贸市场52份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样品,利用1%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APW)和TCBS对小龙虾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分离和初步鉴定,用PCR扩增副溶血性弧菌具有种特异性的tl基因来验证疑似菌株。PCR检测方法共检出14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26.92%。在小龙虾中分离得到的14株副溶血性弧菌,对其进行基于dna E-gyr Brec A-dtd S-pnt A-pyr C-tna 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其中dtd S的多态性位点比例均高于其他6个基因,为5.2%。7个基因串联后将14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12个序列型,其中7株序列型未知,分辨力达0.967。可知武汉市市售淡水小龙虾中副溶血性弧菌呈现出较大的多样性。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将分离得到的14株副溶血性弧菌分为2个群,VP2、VP13、VP7和VP14同属一个群,其他10株则属于另外一个群。其中VP13和已知的临床分离株ST3在进化树上表现出较高的亲缘性(69%)。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具有潜在益生效果的菌株,从体质量为(3.1±0.4)g的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耐高温(80℃)能力的菌株(命名为RHVJ),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基因序列比对、病原菌拮抗能力测定、安全性与耐受性分析和生长特性检测等方法对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菌株RHVJ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综合其生理生化特征可初步鉴定该菌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菌株RHVJ的16S rDNA序列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MH305331.1和NR074923.1完全匹配,其gyrB序列与CP038186.1和CP023729.1也达到了100%的一致性;综合菌体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判定菌株RHVJ为地衣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RHVJ可抑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生长,对凡纳滨对虾无致病性;在胆盐质量浓度为0~1.2 g/L、pH为3~11环境下培养,以及在37~90℃下进行5min或15 mi...  相似文献   

5.
将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接种在含有一定浓度的山梨酸钾的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诱导其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采用脑心浸液培养基(BHI)升温的方法复苏VBNC状态的菌株,并考察了复苏菌株的生理特性及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结果表明,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VBNC状态,经BHI升温方法复苏后的菌体和正常状态的菌体形态上并无区别.在血平板上,复苏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呈乳白色,且无溶血圈.生化试验表明,复苏的菌株除尿素酶阴性外,其他代谢特征均与标准菌株相同.复苏后的菌株对环境的应激抵抗力减弱,可能与其产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主要分布在海洋、海口和河口沉积物中,能够引起人急性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同时危害水产品养殖业。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该菌被认为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影响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的毒力因素包括溶血素、黏附因子、分泌系统等,尤其在分泌系统中,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s, T3SS)和Ⅵ型分泌系统(T6SS)与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密切相关。T3SS是一种多亚基针状结构,将分泌蛋白通过供体细胞质直接注入受体细胞质;T6SS是一种接触依赖性蛋白分泌装置,将毒素直接注入目标细胞内。通过对Ⅲ型分泌系统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这两种分泌系统的结构出发,并对其功能和调控机制分别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二者在效应蛋白及产生毒素上的不同,找出了二者与副溶血性弧菌定植的关系,以期通过这两者的联系进而深入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为防治该菌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溃疡病致病菌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报道了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港内养殖网箱中患病大黄鱼体内和体表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结果.从患病大黄鱼上共分离到5个菌株,经注射和浸泡法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4个菌株能导致试验鱼100%的死亡.根据对菌株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5个菌株分属于2种不同的弧菌, 其中Y62001和Y80721等2个菌株属于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而Y70301、Y70701和Y80704等3个菌株属于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倍稀释法和滤纸片法,分别将厚朴酚和黄藤素两种植物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质量浓度的药液,并制作成药敏滤纸片,对鱼类3种常见致病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旨在研究厚朴酚和黄藤素对鱼类3种常见致病菌的抑菌效应。结果表明:厚朴酚和黄藤素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性弧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厚朴酚质量浓度为3.125 mg/m L时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13±0.29)mm,(15.70±0.34)mm,具有高敏感性;随着黄藤素质量浓度的降低,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抑菌圈直径逐渐减小。厚朴酚和黄藤素对温和气单胞菌均无抑菌作用(P0.05)。  相似文献   

9.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是一种条件性嗜盐革兰氏阴性致病菌,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原菌。本实验利用OverlapPCR和同源重组技术,构建RseB基因敲除突变株,以研究RseB在溶藻弧菌致病性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溶藻弧菌(ATCC17749)相比,RseB基因的缺失提高了溶藻弧菌的生长速度,溶血性下降了约1.6倍。凡纳滨对虾侵染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凡纳滨对虾开始死亡时间推迟约为4h,LT50时间推迟20h小时,RseB基因缺失株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的侵染定殖能力下降2.2倍。这些结果表明,RseB基因对于溶藻弧菌正常的生理功能、溶血性及毒力都有重要作用。S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微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对分离自对虾育苗池的一株编号为2021041402-14的细菌(简称“02HN”)进行了抗菌测试,分析其对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等6株虾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浸泡感染测试了菌株02H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物毒性,采用16S rRNA、gyrB-rpoD串联基因序列比对法及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并将该菌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评价该菌对对虾体内弧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02HN对欧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坎贝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32×104、2.32×103、2.32×106、2.32×10  相似文献   

11.
养殖半滑舌鳎腹水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腹水病的养殖半滑舌鳎腹水中分离到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一株细菌(HST2)为致病菌。通过细菌的形态学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HST2为副溶血弧菌。应用50种抗菌药物对HST2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HST2对氨曲南等43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敏感,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杆菌肽、阿洛西林6种药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对85株副溶血弧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 T6SS)相关基因的携带情况进行分析,并选取部分副溶血弧菌菌株进行混合培养,探究其种内竞争情况。利用qPCR技术,分析混合培养后T6SS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85株副溶血弧菌均携带T6SS2,62株副溶血弧菌携带T6SS1,其中临床分离株4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93.2%;环境分离株21株,占全部临床分离株的51.2%,并且T6SS1基因簇在不同来源的副溶血弧菌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混合培养条件下,部分T6SS1~+的副溶血弧菌存在明显的种内竞争优势。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较单一培养的菌株,混合培养中副溶血弧菌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有明显的上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混合培养的条件下,副溶血弧菌可通过增强自身T6SS1和T6SS2相关基因的表达,以提升其在种内的竞争力。初步探究了副溶血弧菌Ⅵ型分泌系统对其种内竞争的影响,为副溶血弧菌T6SS功能的进一步揭示提供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活的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是细菌在不良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生存方式。处于这种状态的细菌仍具有致病性,能够通过动物肠道复苏而致病,但采用常规培养方法不能被检测出来,造成VBNC状态菌的漏检,对公共卫生和人类生命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对VBNC状态菌的研究、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介绍了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诱导因素、生物学特性、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多重PCR检测四种食源性病原弧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在扩增内标存在下同时快速检测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霍乱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的五重PCR方法。【方法】以细菌16S rRNA基因为扩增内标靶序列,针对溶藻弧菌gyrB基因、副溶血弧菌collagenase基因、创伤弧菌vvhA基因、霍乱弧菌ompW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对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评价,并将建立的五重PCR应用于弧菌的筛选。【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混合模板中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灵敏度达10 CFU/mL,霍乱弧菌的灵敏度达105 CFU/mL,经特异性评价证实其特异性好,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将建立的多重PCR应用于69株疑似弧菌菌株的鉴定,其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结论】该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准确地检测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和霍乱弧菌4种食源性致病菌,灵敏度高,并能有效指示PCR反应的假阴性,适用于食品中常见致病性弧菌的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制药废水中活的但非可培养(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状态细菌的组成与系统关系。[方法]利用土质滤材构建生物反应器,基于复苏促进因子(resuscitation promoting factor,Rpf)对 VBNC细菌的复苏刺激生长作用,采用 MPN (most probable number)法,稀释平板法分离其中复苏可培养化的 VBNC 菌株并解析其16S rRNA基因系统关系。[结果]在 MPN培养系中,Rpf对部分细菌有生长刺激作用。制药废水中存在对 Rpf敏感、复苏可培养化的 VBNC优势菌群;制药废水中对 Rpf敏感的 VBNC优势细菌主要有革兰氏阳性放线菌Microbacterium、Gordonia 和 Leucobacter 属近缘菌,革兰氏阴性菌 Candidimonas、Xanthobacter和 Aminobacter属近缘菌,其中菌株 ZYM1、ZYM3、ZYZR4和 ZYXR1可能属于新种。[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制药废水中存在 VBNC状态细菌,为研究其形成机理、复苏活性化机制以及制药废水的深度处理等提供重要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器皿上的粘附及去除技术.[方法]以栽玻片模拟厨房中的玻璃类和陶瓷类厨具,选用酒精、醋酸及乳酸链球菌素作为抑菌剂对人工污染粘附到载玻片上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处理,通过观察副溶血性弧菌在栽玻片上的存活数和去除率考察3种抑菌剂及其协同抑菌作用.[结果]载玻片上粘附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活菌数经生理盐水和不同浓度的酒精、醋酸和乳酸菌链球菌素作用后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抑菌剂组残留的活菌数(残留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各抑菌组的抑菌能力均随着抑菌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协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pH 4.0、35%酒精、1.0 g,/L乳酸链球菌素的组合能有效抑制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片上的粘附,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玻璃器皿上有一定的粘附力,但酒精、醋酸和乳酸菌链球菌素具有较好的除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建立溶藻弧菌(gibrioaigino/yticus)的生物被膜(BF)体外形成模型,用银染法观察检测溶藻弧菌HY9901生物被膜的形成;同时研究温度和消毒剂对HY9901的游离(FC)细菌和具有生物被膜(BF)的细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藻弧菌HY9901株可以形成BF,而非致病株ZJ017不形成BF。HY9901株的BF细菌经85℃30min、-20℃80d、0.01%新洁尔灭处理后均有存活,而游离(FC)细菌则无存活细菌。根据已发表的哈氏弧菌Lux R基因核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了一对引物,对溶藻弧菌HY9901株的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扩增出了520bp的核苷酸片段,该片段与已发表的哈氏弧菌Lux L基因的同源性达95%,而非致病性菌株ZJ017株则扩增不出该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8.
江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747-5749
[目的]对患病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幼鱼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方法]对2013年1月福州罗源湾某海水网箱养殖场斜带髭鲷幼鱼死亡病例进行了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方面的检验;对其中5尾患病斜带紫鲷的肝脏、脾脏、肾脏及鳃丝进行细菌分离与纯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并用30种抗菌类药物对5株菌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斜带髭鲷幼鱼死亡病例为细菌性感染症,分离纯培养的菌株(fzlyw201301071和fzlyw201301072)与弧菌属(Vibrio)的鱼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可认定为同一种属。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菌株间无明显的敏感与耐药性差异。[结论]为水产养殖动物的疾病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肝脏内分离出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将该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做感染实验,以探讨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射弧菌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与半致死剂量呈负相关;虾体肌肉、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酶活性随弧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应激反应;酯酶同工酶(EST)酶带表现出缺失,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并且两种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副溶菌弧菌感染后破坏了虾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机能的损坏,防病、抗病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虾体患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20.
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自然条件下从患红体病的养殖南美白对虾肝脏内分离出病原菌——副溶血弧菌,将该菌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对南美白对虾做感染实验,以探讨副溶血弧菌对南美白对虾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注射弧菌后南美白对虾死亡率与时间、浓度呈正相关,与半致死剂量呈负相关;虾体肌肉、肝脏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酶活性随弧菌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应激反应;酯酶同工酶(EST)酶带表现出缺失,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并且两种酶在肌肉组织中表达最强。副溶菌弧菌感染后破坏了虾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机能的损坏,防病、抗病能力下降,进一步导致虾体患病,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