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仁用杏是冀西北山区的一种特产资源,其中涿鹿县南山区为我国著名的大杏扁的集中产区。常年大杏扁的产量达15万公斤左右,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1/3。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开发仁  相似文献   

2.
辽宁是我国日本栗栽培的主要产区,现有日本栗栽培面积10万hm2,占全国日本栗栽培面积的90%以上.年产量约4万t,年加工出口1万t左右.日本栗生产已成为辽宁中东部山区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山西北部气候寒冷,一般果树较难栽培,而杏树能正常生长,成为当地主要栽培果树.由于栽培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地方品种,进而形成了独特品种的栽培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当地杏树总面积大约3 000~4 000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仁用杏被林业、水利部门确定为绿化、水土保持的主栽品种之一的影响,仁用杏与鲜用杏竞相发展.目前该地区鲜用杏栽培面积在9 300hm2以上,仁用杏栽培面积为1.67万hm2,总计栽培面积在2.6万hm2左右.由于前些年栽种的杏现已见效益,再加上杏树在绿化、水土保持方面的良好表现,可预见杏树在当地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将健康的发展下去,栽培面积会稳步增加.  相似文献   

4.
1 葡萄栽培现状及发展前景 1995年全国葡萄面积228.9万亩,总产174.2万吨,其中80%以上为鲜食品种。陕西现有葡萄8万余亩,总产4万吨,分别占全国葡萄总面积3.5%和产量的2.3%,且80%以上为鲜食的巨峰系品种及龙眼。我国葡萄现有四大产区,其一是新疆优质葡萄干产区,面积45万亩,产量48.9万吨,分别占全国面积、产量的19.7%和28.1%;其二是渤海湾区,面积81万  相似文献   

5.
我国栽培的栗属植物主要有中国栗和日本栗两种,其中中国栗的栽培面积占90%以上.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栗产区之一,现有栗树栽培面积约7万hm2,其中90%以上为日本栗,也称作丹东栗,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  相似文献   

6.
1甘肃仁用杏发展前景仁用杏是核果类果树的一个重要品种,杏仁及其制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仍为市场短缺产品,特别是干杏仁、杏仁露的开发,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国际市场也很畅销,仁用杏发展前景广阔。甘肃省杏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杏栽培面积已达2.66万公顷,果农有丰富的栽培杏树的经验、部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蔚县是全国仁用杏生产基地.2001年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仁用杏之乡”全县现有杏扁栽培面积达2.73万公顷.其中结果面积6700公顷.正常年景杏仁产量为150万千克左右,杏扁树遍布全县.666.7公顷以上的乡镇有15个,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云和县是我国板栗主要产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截至2003年,板栗栽培面积为1 866.7 hm2,结果园面积1 306.7 hm2,占70%,产量3 000t,产值1 500万元.  相似文献   

9.
广西是我国第二大香蕉主产省 (区 )之一 ,1 998年全自治区香蕉栽培面积达 4 0 8万hm2 ;产量达 85 2 9万t,占全国香蕉总产量的 3成左右 ;总产值 (按 1 990年不变价计 ) 1 2 3 7亿元。钦州市是广西香蕉最大产区 ,1 998年全市香蕉栽培面积为 1 1 93万hm2 ,占全区香蕉栽培总面积的 2 9 1 7%;总产量为 3 6 54万t,占全区的 4 2 84 %;总产值 (按1 990年不变价计 )达 5 3 0亿元。浦北县是我国香蕉著名产地 ,被国务院定名为“中国香蕉之乡”。近年来该市蕉区积极进行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目前香蕉的优质品种率已达 90 %以上。为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温州蜜柑硅窗气调贮藏保鲜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是我国柑桔主要产区之一,1987年全省柑桔产量达到54.91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全省柑桔栽培面积达168.8万亩,幼令桔占50%左右,预计三、五年内,全省柑桔产量将超过一百万吨以上。品种构成上主要是宽皮桔类,其中70%以上为温州蜜柑的中晚熟品系,新桔  相似文献   

11.
仁用杏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宜采收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中,开发利用仁用杏资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近几年来,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仁用杏的发展速度较快,栽培面积约25万hm2,辽宁省果树研究所选育的仁用杏新品种"丰仁""国仁"的栽培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提高单位面积的杏仁产量,了解仁用杏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宜的采收时期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开展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我国梨果栽培面积94.07万hm2,总产量1 731万t[1],主要集中在环渤海、西部、黄河故道和长江流域四大梨果产区[2]。天水市位于梨果西部产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产业化发展,至2003年,梨果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5 333.3 hm2和3万t,产业规模仅次于苹果,居第2位[3]。此后,随着苹果、大樱桃等产业在天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葡萄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葡萄老产区。葡萄是我省仅次于苹果和梨的第三大树种,已在全省水果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葡萄栽培面积为4.76万hm^2,占全省果树栽培总面积的10.5%;葡萄产量90.25万t,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13.1%。设施葡萄栽培面积达1.08万hm^2(占全省设施果树栽培总面积的31.3%),产量达22.8万t,已成为辽宁农民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全省各地均有葡萄栽培,已经逐渐形成辽东湾沿岸、辽中、辽西、辽北的鲜食葡萄产区和本溪为主的辽东冰葡萄、冰葡萄酒产区,本着优质、高效、安全的产业目标规模发展。但是在生产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葡萄新品种的快速引进和培育,让果农在选择品种时无所适从,有的由于品种选择不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就适宜辽宁省栽培和知名度较高的葡萄品种介绍如下,以供果农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朝阳市地处辽宁省西部,东经118°50′-121°21′、北纬40°35′-42°20′,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为典型的半干旱地区,是仁用杏的理想栽植区域。1992年朝阳市开始大面积发展仁用杏,截至2005年,仁用杏栽植面积已达2万hm^2,年产杏仁近1000t。仁用杏以其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经济效益较高等特点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成为朝阳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我校于2001年从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引进国仁、油仁、超仁3个仁用杏新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仁用杏,就是以取仁为主的杏树品系。由于杏仁成分复杂,作用广泛,作用效果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医疗卫生与保健,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商品,每年约出口8000万吨,在世界杏仁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主要仁用杏产区杏仁的产量与质量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生产出现一定程度的不景气。主要是由于在仁用杏发展中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属于干旱山区,平均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下。仁用杏耐旱、耐瘠薄、经济效益高,在张家口市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市仁用杏栽植面积13万hm2,成为全国最大的仁用杏栽植区。通过多年的科学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仁用杏旱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鲜食葡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山东省鲜食葡萄产业现状山东省是我国葡萄主产区之一,栽培面积大,栽培历史悠久。2018年全省鲜食葡萄栽培面积约2.67万hm2,占全省水果总量的6.3%,占全国葡萄总量的5.4%,居全国第5位。区域布局可以分为胶东半岛产区、胶莱平原产区、鲁中南产区、鲁西南——鲁西北平原产区。胶  相似文献   

18.
<正>台州市处于我国柑橘栽培的优势区,是宽皮柑橘栽培的适宜区。现有柑橘种植面积2.9×104 hm2,常年产量在47万t左右,均占全省柑橘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9%[1]。但台州柑橘产区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产业弱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甜瓜栽培历史已有3000多年,栽培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甜瓜栽培总面积已超过16万hm2,占世界生产面积的16%,总产量占世界的18%左右;我国甜瓜生产中薄皮甜瓜占的比例较大,为甜瓜总面积的60%以上,其中70%分布在东北3省。薄皮甜瓜棚室栽培试种成功后,面积逐年上升。1东北3省薄皮甜瓜产销形势1.1黑龙江省薄皮甜瓜年生产总面积3.5万hm2以上,由于无霜期短,早春晚霜较辽宁、吉林晚,抢早栽培没有明显优势。栽培方式多采用露地直播和少部分育苗移栽,主要产区西部以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龙江…  相似文献   

20.
福建地跨中亚、南亚两气候区 ,柑桔生态适宜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2 /3,1 997年栽培面积达 1 6 3万hm2 ,产量 1 5 4万t,其中芦柑约占柑桔栽培面积的 5 0 %、产量的45 % ,主要产区集中于闽南南亚热带地区。闽南地区≥ 1 0℃有效积温 6 90 0~ 770 0℃ ,为芦柑生态最适宜区 ,同时 ,由于受隔海台湾山脉的阻隔 ,减缓了夏、秋季南来的太平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7~ 1 1月果实膨大至成熟期的日照及雨量分别较我国其它热量条件类似区域多 1 0 0h及少 2 0 0mm ,所产的闽南芦柑品质极佳 ,为我国其它产区所不及。目前 ,由于福建柑桔业栽培管理水平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