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了解国家自然保护区峨眉山的玉叶金花植物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方法]通过采用捕捉、鉴定、图像采集等方法,对玉叶金花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访花时间和访花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峨眉山自然生长的玉叶金花主要访花昆虫共计26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别为21种、2种和3种,鳞翅目(Lepidoptera)是玉叶金花主要的访花昆虫。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的高峰期出现有一定交错,表现有双峰和单峰二种类型。[结论]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访花昆虫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南京地区早春植物二月兰( 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的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特点,采用捕捉、鉴定、视频、图像采集等方法,对二月兰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月兰的访花昆虫有23种,分别隶属5目、13科,其中东方蜜蜂( Apis cerana)、黄胸木蜂( Xly ocopa appendiculata)、长木蜂( Biluna tranquabarorum)、赤足木蜂(Xylocopa rufipes)、黑颚条蜂(Anthophora mle anognath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及暗脉菜粉蝶( Piersi naip )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黑颚条蜂弹花频率最高,东方蜜蜂的弹花频率最低;黄胸木蜂、长木蜂以及赤足木蜂在开花盛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末期,东方蜜蜂和黑颚条蜂在开花末期的弹花频率高于开花盛期;黑颚条蜂的每花停留时间最短,东方蜜蜂的停留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Ⅳ)——访花昆虫的访花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盛花期(7~8月份)对长白山北坡昆虫的访花行为进行了研究。经初步鉴定,在22种蜜源植物上共捕捉38种访花昆虫,其中双翅目、膜翅目为主要访花昆虫。经观察,在整个花期拜访的访花昆虫中,意大利蜜蜂和乌苏熊蜂是最有效而稳定的访花者,而且拜访频率非常高。此外,气温下降、阴天降雨等都能使访花昆虫的访花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国家自然保护区峨眉山的玉叶金花植物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行为。[方法]通过采用捕捉、鉴定、图像采集等方法,对玉叶金花访花昆虫的种类、访花频率、访花时间和访花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峨眉山自然生长的玉叶金花主要访花昆虫共计26种,其中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主要访花昆虫分别为21种、2种和3种,鳞翅目(Lepidoptera)是玉叶金花主要的访花昆虫。鳞翅目(Lepid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的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的高峰期出现有一定交错,表现有双峰和单峰二种类型。[结论]为自然保护区内植物访花昆虫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长白山西南坡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多样性及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0年对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的访花频次、访花时间、访花行为及其多样性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长白山山楂海棠访花昆虫共6目19科33属46种,主要来自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各访花昆虫单日访花频率存在一定规律,其中膜翅目访花活动集中在上午,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访花活动持续时间长,其访花活动存在互补性;膜翅目访花频率明显高于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膜翅目到访频率较高并且体躯携带花粉较多;不同类访花昆虫滞留时间差异较大,鳞翅目停留时间较长,鞘翅目停留时间较短;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山楂海棠的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为中上水平;一天之中访花昆虫数目随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规律,随大气湿度的增加呈递减规律,而后有回升趋势;回归分析发现,访花昆虫数目在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影响下,其分布大致符合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为珍稀濒危物种大花黄牡丹的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网捕等方法捕捉大花黄牡丹访花昆虫,研究其种类、访花行为及日活动规律。结果表明:盛花期大花黄牡丹的访花昆虫有6目18科,以膜翅目蜂类、双翅目蝇类、鞘翅目甲虫类和鳞翅目蝶类为主要访花类群;蜂类与食蚜蝇类昆虫访花频率高、数量大,为主要传粉昆虫;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差异较大,环境温度与天气状况为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长白山地区11种优势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11种蜜源植物的访花昆虫主要隶属于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其中,菊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双翅目昆虫,蔷薇科和伞形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鞘翅目昆虫,豆科植物的访花者主要为膜翅目昆虫.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在菊科、蔷薇科、伞形科、豆科和柳叶菜科之间未表现出显著的特异性,主要物质为酸类化合物,其次为酮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11种蜜源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成分中均含有羟基丙酮、乙酸、甲酸、顺式-9,12-十八碳二烯酸和苯酚,并且这5种成分的含量在11种蜜源植物花的乙醇提取物总含量中所占比例相近.  相似文献   

8.
李子属异花授粉果树,昆虫是其重要的传粉媒介,为了解李子花期的访花昆虫种类组成及特点,对李子花期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李子访花昆虫共计5目25科30种,主要以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昆虫为主,其中,膜翅目访花昆虫共有11种,以叶蜂科李实蜂为主,其次为蜜蜂科;鞘翅目访花昆虫以瓢虫科为主;双翅目访花昆虫以食蚜蝇科为主。李子不同花期访花昆虫的种类组成不同,其中,初花期访花昆虫主要以条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盛花期主要以蜜蜂科和叶蜂科访花昆虫为主,少见条蜂科访花昆虫。访花昆虫日活动规律监测结果表明,蜜蜂科、土蜂科、条蜂科和瓢虫科访花昆虫主要于上午活动;叶蜂科和食蚜蝇科访花昆虫多于中午活动。环境条件对李子访花昆虫组成和数量影响明显,可利用的野生传粉昆虫有地蜂科和条蜂科访花昆虫。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入侵植物白花鬼针草的繁育机制及对其进行有效防控,采用定点调查、图像采集、视频、鉴定等方法,对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种类、访花频率、日活动规律等行为特点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的访花昆虫共有5目9科14种,其中东方蜜蜂(Apis cerana)、中国芦蜂(Ceratina chinensis)、绿芦蜂(Pithitis smaragdula)、菜粉蝶(Pieris rapae)、黄钩蛱蝶(Polygonia caureum)、东亚豆粉蝶(Golias poliographus)为主要访花昆虫;它们的日活动规律差异不大,在高温时段数量均下降;东方蜜蜂具有访花频率高,花朵停留时间短,花间移动距离短,携粉量高等特点,为白花鬼针草的最佳传粉者;中国芦蜂与绿芦蜂访花频率及访花行为特征相近,但中国芦蜂停留时间较短,两者花间移动距离在0.3~8.5 m;鳞翅目的蝶类访花频率最低,花朵停留时间长,黄钩蛱蝶和东亚豆粉蝶花间最大移动距离均超过8.5 m,菜粉蝶次之,在0.5~8.2 m。最大移动距离超过2.0 m的访花昆虫占总数的61.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形为。[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于理解植物的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昆虫觅食的关系,论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植食性昆虫选择寄主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特性及其多样性,对植食性昆虫化学防御作用等,并对昆虫与植物的关系在害虫防治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绿叶挥发物及其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总结了绿叶挥发物的释放规律、代谢途径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生态调控功能,包括能诱导植物生成相关防御基因和防御化合物,自身及其诱导生成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和花外蜜露能够在植株间传递预警信号、吸引和驱避植食性昆虫、协同或抑制昆虫信息素、招引寄生蜂,还能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指出了在田间条件下天敌因受到背景气味、气象条件、害虫种群分布和数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达到理想的生物防治效果。因此仍需对植食性昆虫与天敌的化学遗传学和生态学、不同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重营养间的互作关系,以及不同植食性昆虫虫口密度对田间防效的影响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明确虫害诱导挥发物中关键物质的多重生态功能,并确定虫害诱导挥发物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其传粉特点,为膜荚黄芪的育种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膜荚黄芪为研究对象,调查膜荚黄芪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日活动规律观测在晴天进行,7:00~18:00每1h绕样地走1圈,约用时间3min,记录每一时间段出现在视野里的不同昆虫种类和数量。盛花期在样地于晴天7:00~18:00对每种传粉昆虫固定1头进行跟踪观测,用秒表记录其在花上停留时间。访花频率采用追踪法,尽可能连续记录其整个访花过程及时间。[结果]膜荚黄芪访花昆虫共有16种,其中红光熊蜂、明亮熊蜂、蜜蜂、狭带贝食蚜蝇和斑缘豆粉蝶为主要传粉昆虫;主要传粉昆虫的日活动规律出现单峰型、双峰型和直线型3种,活动高峰期有一定交错。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蜜蜂和食蚜蝇呈双峰活动规律,蜜蜂在7:30~11:00和13:30~15:00有高峰,食蚜蝇在早晨和傍晚有高峰;斑缘豆粉蝶在11:00~13:00出现1个活动高峰,为单峰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在1d中的数量比较稳定,除了在1d中最热的一段时间,都可观察到它们的传粉活动,为直线型。红光熊蜂和明亮熊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相似,分别为(2.05±0.07)s和(2.57±0.05)s,蜜蜂的每小花停留时间为(3.78±0.13)s,食蚜蝇为(5.28±0.16)s,斑缘豆粉蝶的每小花停留时间最长,达(46.72±2.79)s。红光熊蜂访花频率最高,为11.4次/min,明亮熊蜂、蜜蜂、食蚜蝇的访花频率处于中间状态,分别为10.7、7.1、2.7次/min,斑缘豆粉蝶访花频率最低,为0.9次/min。昆虫的传粉频率与停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昆虫访花行为对植物与传粉者相互作用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对理解植物多样性与生殖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HIVs)是植物受到害虫为害时产生和释放的,并且是植物进行通讯和保护自身的挥发性物质.HIVs能调节植物、植食性昆虫和天敌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的行为调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HIVs的释放机制和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有助于开发和利用HIVs保护植物,降低植食性害虫的危害水平,实施保护植物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不同因素对红豆草的开花数、结果率.种子产量及品质影响的观测结果表明.红豆草属于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昆虫传粉对种子产量及品质的提高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低播量、宽行距、施适量的氮磷肥料、适时灌溉对红豆草种子生产亦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寄主植物-害虫-天敌三营养层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害虫数量被其天敌所调节(下行控制)、寄主植物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直接和间接影响害虫和其天敌的多度及分布(上行控制)已是生态学界活跃的研究主题。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中,作为害虫种群数量控制因子,寄主植物资源的上行控制可能比天敌的下行控制更普遍。寄主植物的基础营养物质、诱导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和形态特征影响害虫的生理和行为,依次决定害虫的生殖、寿命和存活,直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影响天敌的行为和适合度,间接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动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佳木斯市4所公园不同生境访花昆虫的多样性及相似性。[方法]采用样方法对佳木斯市4所公园进行访花昆虫多样性调查,对比不同环境中访花昆虫的相似性。[结果]共获得昆虫样本3 153号,访花昆虫6目22科60种。访花昆虫以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鞘翅目为主,优势昆虫占总科数的80.49%,占总属数的90.72%,占总种数的92.06%。[结论]佳木斯市内公园访花昆虫种类多,资源丰富,与植被类型相适应,在植物传粉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植物挥发物的概念、种类及其对昆虫行为的影响,分析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级间存在复杂的互作关系,挥发性化合物在三级营养级互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食性昆虫能够以植物挥发物为化学线索精准地识别和定位寄主,而虫害诱导的挥发物作为关键的化学信息物质对于调控三级营养级关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另外,植物为传粉昆虫提供花粉或者花蜜,传粉昆虫可以通过识别花中挥发物寻找食物来源,在帮助植物传粉的同时有利于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近40年来,随着传统化学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化学分析手段和灵敏度的不断提高以及电生理研究技术的广泛渗入,新的研究理念、研究手段快速形成与发展。在三级营养级互作的过程中,昆虫化学感受基因参与了对挥发性化合物的识别。因此,对昆虫化学感受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将有助于解析昆虫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研发更高效的昆虫行为调控产品并科学合理地应用于农业害虫的绿色防控,对于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挥发性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与传粉昆虫行为的影响,详述了挥发物介导的三级营养级之间的互作机制与研究现状,以及在害虫绿色防控中的应用,并对未来重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