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吉林省玉米增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禾  李月英  韩成伟  朱平 《玉米科学》2010,18(6):147-151
吉林省玉米生产存在一个明显趋势,即当玉米产量连续几年增长后总是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产量下降,并降至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之后又逐渐恢复和上升,如此周期性波动,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玉米产量增产和减产都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交互作用的结果,产量的上升和下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本文就吉林省玉米产量波动的规律和原因及玉米增产的潜力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吉林省玉米产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玉米产量生态研究王鹏文,王国琴,潘铁夫(吉林省农业科学院136100)玉米是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玉米生产的良种、良法配套,其产量大幅度提高,目前玉米产量约占全省粮豆总产的50%以上,并有继续增长的趋势。玉米产量的变化和波动直接影...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宫斌斌  刘文明  杨宁  刘帅 《玉米科学》2017,25(2):148-151
吉林省自2008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导致玉米市场出现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玉米加工企业成本骤增等问题。利用波动理论对1981~2014年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相对较频繁,短周期波动明显,存在严重恶性波动。进一步分析影响吉林省玉米价格波动因素,国家政策对吉林省玉米价格影响最大,逐年上升的"托市价格"导致玉米供给水平对玉米价格的传导为负向,玉米生产成本、国际玉米市场和玉米需求情况对玉米价格产生正向影响。为推动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改革,稳定玉米市场价格,提出建立玉米目标价格补贴制度、完善玉米市场监测预警机制、降低玉米生产成本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波动是造成玉米单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20个地区,对各个地区玉米生育期内12个气象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将吉林省划分为3个玉米种植生态区。利用GIS软件绘制出吉林省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并进行气候适宜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体处理次数、时期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2000~2003年在吉林省桦甸市进行的等离子体处理种子试验,明确了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的最佳处理次数和处理后的最佳播种时期以及增产效果,证明了等离子体处理玉米种子可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生猪养殖中其主要的饲料来源,玉米价格的变动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选取吉林省1982~2016年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和EG两步法协整检验表明,吉林省玉米价格和生猪价格呈正相关和协整关系,即二者的波动趋势一致,且生猪价格波动的幅度要大于玉米价格波动的幅度。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看,吉林省玉米价格是引致生猪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长期内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有显著影响,即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玉米科学》1997,5(1):009-009
四单48是四平市农科院1986年有成的晚熟玉米单交种。1993年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通过审定,准予推广。1产量1990-1992年参加吉林省玉米杂交种联合区域试验,三年23点试验,全部比对照增产,平均公顷产量10499,0kg比丹王13增产15%,居本熟期第一位,1991-1992年参加吉林省玉米杂交种生产试验,二年7点次平均公顷产量8790.1kg,比对照丹王13增产7.0%。lop,lop年在梨树、公主岭、双辽、长岭等市县大面积生产试验,10个示范点平均公顷产最为oq-M-Ikg,比对照丹玉13增产14.8%。2特征特性生育日数:四单48出苗至成熟130天左右,…  相似文献   

8.
王军  王洪丽  张雪清 《玉米科学》2011,19(5):143-147
结合吉林省玉米生产情况,分析玉米生产中自然灾害风险大小与发生规律,采用信息扩散理论风险概率评估模型,测算玉米生产中主要灾害因子的发生概率,构建气象灾害产量影响因素分析模型,估计影响吉林省气象灾害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生产自然灾害风险较大,水、旱灾害发生的概率较高,是导致玉米灾害产量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8~2009年吉林省东、中、西部共8个县(市)玉米单产和气候条件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研究该时期内气候条件变异对吉林省玉米单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吉林省玉米单产波动性较强,产能不稳定。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日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均对玉米气象产量有显著影响。从影响方向看,除风速外,其他因素均对吉林省样本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产生正向影响;从影响程度看,玉米生育期内的日降水量影响最大,其次是日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吉东17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伟  张世英  于艳 《玉米科学》2006,14(1):081-083
吉东17是吉林省吉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以自选系D35为母本,D64为父本于2000年冬在海南岛选育而成。经过3年的省级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吉林省的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1284.5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3.7%,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在2004年的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9680.5kg/hm2,较对照吉单180增产18.4%,位于参试品种的第1位。该品种高产、优质,含淀粉74.01%,高抗玉米各类叶斑病和茎腐病,抗丝黑穗病和玉米螟,适应性广,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一般产量可达9680.5kg/hm2。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玉米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简要介绍了山东省玉米供需状况、玉米价格变动情况和玉米生产概况,分析了山东省的玉米生产潜力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山东省玉米生产的基本思路和提高玉米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选用 1970s~2000s典型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共 12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自 1970年代至 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的产量同步增加,这种增产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表现更优。秸秆还田条件下, 2000s较 1990s、 1980s、 1970s单交种增产 7.23%~25.56%,母本增产 12.05%~30.38%,父本增产 9.80%~32.74%;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单交种增产5.92%~13.98%,母本增产 11.41%~28.54%,父本增产 9.96%~32.31%。单交种子粒蛋白质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与容重呈上升趋势。秸秆还田对各年代玉米单交种的产量性状和容重的提高程度产生一定促进作用,对于现代品种的影响较老品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吉林省玉米生产统计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软件ArcView和MapGis制作吉林省历年玉米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分布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阐述了吉林玉米生产时空变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目前吉林省玉米生产的前景、限制因素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入90年代,吉林省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均有较大幅度增加,玉米整体生产水平较高。以中部地区玉米生产水平最高,包括农安县、榆树县、扶余县、公主岭市等。目前吉林省玉米的生产已达到一定的规模,宜在稳定中求发展,适当压缩种植面积,调整作物布局,努力提高单产水平,改善玉米品质,加速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南方鲜食玉米区不同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和2020年,以苏科糯1501、苏科糯12、苏科花糯2008、苏科糯11、苏玉糯5号和万糯2000为试验材料,系统分析南方鲜食玉米区不同糯玉米品种产量和子粒灌浆特性差异,为糯玉米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提供支持。结果表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品种间差异两年表现基本一致(秃尖长除外)。产量较高的品种为苏科糯12、苏科糯1501、万糯2000和苏科花糯2008,穗粒数和粒重均高于产量较低的品种苏玉糯5号和苏科糯11。糯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粒和百粒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鲜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有效灌浆期、最大灌浆速率时的时间和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鲜食玉米高产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对灌浆速率、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生长量等指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龙育4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于2000年育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日数120d,需≥10℃积温2400℃左右,具有产量水平高、抗病抗逆性强、籽粒商品品质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选用我国北方1970~2000s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单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在3个种植密度下比较分析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杂种优势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单交种更替过程中绝对杂种优势随年代的推进逐渐增加,低、中、高密度下绝对杂种优势平均增加比率分别为3.9%、7.9%和18.8%;相对杂种优势、中亲优势及杂种优势指数在低、中密度下略有降低趋势,在高密度下略有增加趋势;超高亲优势年代间变化较为平缓,1980~1990s品种超低亲优势显著低于1970s。分析表明,低密度下杂种优势对产量的贡献率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杂种优势越来越小,非杂种优势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7.
玉米抗旱性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作为玉米生长发育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因子,已成为限制玉米产量形成的关键生态因素,也是我国玉米产量产生波动的重要原因,对粮食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玉米抗旱性是水分胁迫条件下表现出的一种复杂综合特性,其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其生理指标变化也是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后的综合表现。当今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突出问题,且对玉米造成干旱的外部因素较多。本文从鉴定方法、形态指标、生理生化等方面阐述玉米抗旱机制与鉴定方法,综述玉米抗旱性最新研究进展。发展抗旱性玉米研究,为创制选育新的耐旱种质提供支撑,最终提升玉米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这对于保障玉米可持续生产、解决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AquaCrop模型研究rcp4.5和rcp8.5两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河南省不同区域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夏玉米减产风险的变化特征,准确的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单产的影响,为最大限度的避免作物减产和制定适应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较历史时期2000~2019年相比,河南省各地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雨均呈现出显著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气温和降雨增加速率呈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基于AquaCrop模型分别模拟rcp4.5和rcp8.5情景下不同区域夏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8.3%~42.9%、22.9%~44.8%。产量损失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豫北-安阳和新乡产量损失率最高,豫南-驻马店产量损失率最低。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河南省各区域减产风险指数整体上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平均减产风险指数分别为0.353(rcp4.5)和0.368(rcp8.5),减产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河南西北部和中部地区,减产风险低值区主要在河南省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史新海  赵格 《玉米科学》2003,11(2):059-061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