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生物学特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小杆线虫在10、20和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侵染大蜡螟96 h、侵染黄粉甲120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 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在所测试的较高剂量下,小杆线虫对黄粉虫的侵染效果低于对大蜡螟的侵染效果.侵染大蜡螟达到90%以上校正死亡率的侵染效果需96 h,而侵染黄粉虫达到同样的效果则需120 h,浓度1 000~5 000 IJ/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 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 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 h,40℃下水浴2 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小杆线虫在10、20和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侵染大蜡螟96 h、侵染黄粉甲120 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 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 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在所测试的较高剂量下,小杆线虫对黄粉虫的侵染效果低于对大蜡螟的侵染效果。侵染大蜡螟达到90%上校正死亡率的侵染效果需96 h,而侵染黄粉虫达到同样的效果则需120 h。浓度1 000~5 000 IJ/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 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 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h、40℃下水浴2 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3.
异小杆线虫摩尔多瓦品系近亲自交系的遗传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异小杆线虫的生殖特性,逐代进行自我交配,连续15代,通过测定后代各自交系在9℃低温和20℃常温下对黄粉虫幼虫的侵染力、对冷冻低温的抵抗力和寄主搜寻能力,选出1个具有与原亲本显著差异的新品系,该新品系在低温和常温下均具有对寄主较高的侵染力、对冷冻抗性增强以及较高的寄主搜索能力。  相似文献   

4.
新疆嗜菌异小杆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的初步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获得新疆地区的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确定其种属及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为新疆利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生物防治害虫提供新的选择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幼虫为诱导昆虫,采用Whitetrap法收集侵染期线虫,通过致死的昆虫血腔和侵染期线虫直接分离共生细菌,利用18S rRNA与形态鉴定初步确定昆虫病原线虫的种属,利用16S rRNA与形态初步确定其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结果】从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一山区牧场林带土壤中分离出一种能够有效致死黄粉甲幼虫的昆虫病原线虫,经初步鉴定其属于异小杆属线虫,与嗜菌异小杆线虫进化距离最近,初步命名为嗜菌异小杆线虫尼勒克品系(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Nileke);分离出其共生细菌,初步鉴定为Photorhabdus luminescens(NLK-1),但无荧光。【结论】在新疆本土成功分离出一种异小杆属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初步确定了其种属,为在新疆本土开展以昆虫病原线虫为主的生物防治害虫提供了新的选择及途径,为开展本地区更广泛的分离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小杆线虫[Rhabditis(Oscheius)sp.]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方法]以大蜡螟(Galleriamellonella)和黄粉甲(Tenebriomolitor)老熟幼虫为寄主,测定小杆线虫的侵染力;以水浴方法测定小杆线虫的耐热能力。[结果l小杆线虫在10、20和4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低;但在80、160、320和64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较高,大蜡螟96h、黄粉甲120h的校正死亡率均达90%以上;在80IJs/虫的剂量下侵染力最高,侵染120h,寄主的校正死亡率达100%。浓度1000~5000U/ml的小杆线虫在36℃条件下水浴2d,有25%左右的个体存活,水浴6d,仍有3%~9%的个体存活,至第9天,线虫个体全部死亡;在38℃下水浴6h、40℃下水浴2h,线虫个体全部死亡。[结论]小杆线虫具有较强的侵染力和耐热能力,具有开发应用潜能。  相似文献   

6.
葡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0年,对葡萄根结线虫病进行了调查研究。鉴定证实病原线虫系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and White)Chitwood]。在临沂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葡萄及其它寄主病残根和根际土壤内越冬。5~20厘米平均地温低于10C或超过36C,线虫很少侵染,22~30C最适合侵染为害。田间持水量为45~60%时线虫数量变化不大。7~9月份降雨量是影响发病轻重的主要因子。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DD混剂、5%力满库颗粒剂等处理土壤,可防病增产。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昆虫病原线虫3个优良品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对大蜡螟幼虫Galleria mellonella的致病性测定,对采自甘肃省内的3个优良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megidis的0627 M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itiae的0619 HT品系和斯氏线虫S.krussei的0657L品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质量的大蜡螟幼虫体内,0627 M品系线虫繁殖量最高,侵染周期最长;0627 M品系和0619 HT品系侵染大蜡螟所用剂量小,但相同剂量下0619 HT品系的侵染速度较高;0627 M、0619 HT、0657L 3种线虫品系的侵染活性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0~25℃、15~30℃、20~30℃;在25℃恒温下,当沙土含水量低于1.0%时,3种线虫品系均丧失侵染活性.研究表明3种线虫品系在田间害虫防治上均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寻找一种廉价的夜蛾斯氏线虫液体培养基,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一种新的夜蛾斯氏线虫液体培养基的组分配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培养基6个组分的最佳水平编码值分别为:0,2,0,-2,-1,2,即6种培养基的组分分别为:1.0g,95:5,0.9g,0.2mL,0.2mL和40mL.应用筛选出的培养基对夜蛾斯氏线虫进行液体发酵培养,20d后夜蛾斯氏线虫的产量达到最大值51.33×103 IJs·mL-1,比在同样条件下用生化培养基培养的夜蛾斯氏线虫的产量(29.33×103 IJs·mL-1)高出42.86%.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贵州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种类,为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采集感染根结线虫的猕猴桃植株,利用改良的贝曼漏斗法分离根结线虫,采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猕猴桃根结线虫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猕猴桃根系被根结线虫侵染后产生根结或瘤状物,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直径为0.5~1.0 cm;直径1.5~2.0 mm的须根受害较重,被侵染的须根产生单个或串生结节状肿瘤,瘤状物呈椭圆或近球形.猕猴桃根结线虫雌虫的排泄孔至头端的距离是口针的1倍左右,口针微微向背部弯曲,唇盘呈哑铃状,侧唇与中唇和唇盘分开,分界明显;雄虫唇盘大而圆,比中唇高,中唇外围圆滑,与唇盘分界明显.猕猴桃根结线虫种群与GenBank的南方根结线虫MK784570、KP234265和KF041336等线虫的序列相似度达99%.[结论]侵染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猕猴桃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相似文献   

10.
以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Kofoid and White)Chitwood)卵接种菠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根结线虫侵染对菠菜地上部分中20-羟基蜕皮素(20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地上部分20E含量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变化,表现为接种后5~10 d时增加,10~20 d时下降,之后再升高。在线虫侵染情况下,菠菜地上部分20E含量明显增加,接种5 d时,较健康菠菜增加25.6 mg/kg,10~15 d时增加101.6~128.7 mg/kg,20 d和25 d的增加量分别为59.2 mg/kg和95.2 mg/kg。线虫侵染诱导菠菜植株体内20E含量增加,可能是菠菜对线虫侵染的一种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