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徐爱南 《农技服务》2014,(11):51-51
秸秆还田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地力培肥及生物养地措施,该模式的合理运用可在优化完善土壤理化形状及结构的同时实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有利提升,优化维持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社会各界给予该项模式应用给予高度关注。在此,本文将针对旱地玉米产量及水分所受秸秆还田模式的影响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抑制病虫草害。为了探索有效、简便、适宜平塘县的最佳秸秆还田模式,将秸秆堆沤还田、粉碎直接还田两种模式在不同肥力条件下进行对比。有机质提升效果为:秸秆粉碎堆沤还田模式优于秸秆直接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 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常规施肥、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和秸秆粉碎还田结合化肥施用4种典型的粮田土壤管理技术模式对粮田土壤培肥的效果、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粮田培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部分化肥玉米季较常规施肥能提高作物产量11.9%,小麦季提高14.44%,与纯化肥施用、有机无机配施两种技术模式相比产量略有提高或基本持平,但无显著差异。同时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玉米季和小麦季分别提升土壤有机质5.56%和9.60%。因此在京郊粮田土壤管理上推荐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的技术模式,并且在玉米秸秆还田填加秸秆腐熟剂。  相似文献   

5.
检索文献获取秸秆腐熟还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信息并形成数据集,并对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秸秆还田均可培肥地力,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且明显增加后茬作物产量。不同作物秸秆腐熟还田优势各异,水稻、玉米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优势最为明显,其次是小麦秸秆;油菜秸秆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没有明显优势。因此水稻和玉米秸秆采用腐熟还田更具推广优势。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是培肥地力的主要措施,利用秸秆还田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加速土壤熟化为有效释放土壤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秸秆还田对后茬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事宜的还田数量与土壤特性和地力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秸秆还田氮肥施用不合理这一实际问题,于2019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小区试验,探究氮肥习惯施用(FN)、氮肥习惯施用配合秸秆还田(FNS)、氮肥高量施用配合秸秆还田(HNS)、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氮肥后肥前移施用配合秸秆还田(RNS)下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结合氮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尤以RNS和HNS提升效果最佳;在产量方面,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氮肥后肥前移施用RN较氮肥习惯施用FN有所下降,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秸秆还田处理FNS、HNS、RNS较对照FN籽粒和茎秆产量分别提高5.30%、10.93%、11.41%和8.55%、13.80%、10.55% ,各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大小顺序为RNS>FNS>RN>FN>HNS,以RNS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综上所述,秸秆还田结合氮肥可培肥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氮肥后肥前移配合秸秆还田措施效果最好,可作为一种节本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模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秸秆总产量居世界首位,如何使秸秆资源利用合理化、经济化和环保化成为当务之急。该文从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秸秆还田后腐解特征和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这几方面,综述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果,旨在为今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技术发展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秸秆还田技术应用概况,秸秆还田墙肥土壤的作用,增产效益,及秸秆还田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为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增加土地生产力和增强农田土壤碳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综述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其中可能的微生物学、酶学、动物学机制,并指出未来秸秆还田培肥土壤的机制研究应加强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毒物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酶和动物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开展秸秆还田培肥土壤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玉米不同培肥模式的田间试验,探索3种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模式的增产效果及其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效果相同,依次为有机培肥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其中,增产效果最显著的是有机培肥模式,增产率达到41.4%。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茎秆强度的影响以有机培肥最好,其次是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最后是常规施肥。不同培肥模式对玉米植株根重的增加表现为有机培肥全量秸秆还田常规种植半量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及其对农田土壤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对于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秸秆还田研究起步晚,技术不完善,面临许多问题。本文作者总结了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以及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影响,并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秸秆还田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秸秆腐解及土壤性质对还田模式的响应,为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比较辅助剂添加模式、耕作模式、小麦机械收获模式及微生物菌剂活化模式4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秸秆的腐解率及土壤性质的变化.[结果]在辅助剂添加模式中,秸秆还田+尿素+微生物菌剂+土壤调理剂模式明显优于其他还田模式,还田12个月其秸秆腐解率达10...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6,(2):44-49
本文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现状与存在问题,从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有机质(碳)、土壤微团聚体、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培肥机理研究进展,阐述了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东北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习惯施肥、施缓控释肥、优化施肥和秸秆还田4种不同施肥模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的玉米产量比习惯施肥增产2.67%。氮肥用量与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呈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土壤硝态氮在100cm土层范围内的累积量也越大。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处理表现为: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习惯施肥;与习惯施肥相比,缓控释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0~100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分别下降了48.0%、46.5%、40.7%,从而降低了农田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综合玉米产量、硝态氮积累量,认为在施氮192kg/hm2条件下,施用缓释肥料既可保证产量又能降低浅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结合近年来秸秆还田的研究结果,综合阐述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土壤酶活性、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在土壤培肥和农田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验设置了麦稻秸秆全量粉碎两季均还田、小麦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而水稻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而水稻秸秆一季全量粉碎还田、麦稻秸秆两季均不还田周年对比试验,测定了不同还田方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含水量、微生物的变化及对水稻、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结构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秸秆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水稻、小麦轻简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小麦—水稻轮作秸秆还田保护性耕种技术体系。试验证明,通过连续3—5年小麦、水稻全量粉碎还田,土壤理化性状会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续供肥能力稳步上升,水稻、小麦产量、品质必将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8.
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在实践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腐熟的关键技术及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配施硫肥条件下对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为合理施用硫肥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用“富民985”玉米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共设有4个处理。(1)无秸秆还田+无硫肥(WW);(2)秸秆还田+无硫肥(JW);(3)无秸秆还田+硫肥(WS);(4)秸秆还田+硫肥(JS)。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碱解氮含量,植株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春玉米完熟期,秸秆还田处理相较无秸秆还田处理的碱解氮含量平均增加6.05%,施硫处理较不施硫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降低2.94%。2)在春玉米的整个生育时期内所有处理的春玉米地上部总氮素积累量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在完熟期达到了最高,在完熟期的春玉米地上部总氮素含量表现为JS>WS>JW>WW。3)秸秆还田+无硫肥(JW)、无秸秆还田+硫肥(WS)、秸秆还田+硫肥(JS)3种处理的春玉米产量相较无秸秆还田+无硫肥(WW)处理都有提高,分别增产7.45%、11.70%、20.34%。4)秸秆还田+无硫肥(JW)、无秸秆还田+硫肥(WS)、秸秆还田+硫肥(JS)3种处理较无秸秆还田+无硫肥(WW)...  相似文献   

20.
农作物秸秆是有机肥的一个重要来源,秸秆还田是培肥土壤和恢复地力最直接的重要方式,合理利用秸秆还田可有效地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经多年实践,在苏南稻-麦(油)二熟制地区,逐步形成了几种技术成熟、成效显著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