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宣化县为例,利用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对区域农业废弃物总量进行了估算并提出利用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从1991-2012年宣化县秸秆资源总量和畜禽粪便产生量均呈增加的趋势,秸秆资源量为19.82~39.13万t,畜禽粪便产生量为50.69~191.83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秸秆,畜禽粪便主要是牛粪和猪粪。根据宣化县的农业废弃物特点提出利用技术为:玉米秸秆作饲料利用;牛粪、猪粪和玉米秸秆发酵生产沼气或进行高温堆制生产有机肥。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农业生产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杂草、稻壳、尾菜、废旧农膜、林木枯枝落叶、果壳等;二是畜禽的排泄物,即畜禽粪便和畜栏垫料等;三是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如菇渣、木屑、糟渣等。以江苏省为例,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尾菜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有效处理,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广化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突出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沼气发电技术不仅解决了沼气工程中的环境问题,能消耗大量废弃物,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可变废为宝,产生大量的热能和电能,符合能源再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是处理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的简单、快捷、经济、  相似文献   

5.
经过1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我国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如一些地区,将玉米秆、花生秧、红苕藤进行饲料化处理,用于饲养畜禽,畜禽粪便用来生产沼气,沼气渣作为优质肥料。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农业有机废物能量,热能利用率提高到60%,比直接燃烧秸秆高6倍;沼气渣肥田,可使农作物增产6.5%~35.7%。  相似文献   

6.
双重背景下发展沼气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和快速增长的城乡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双重背景下,我国沼气产业一方面面临着解决我国能源不足和城乡生态环境污染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发酵装备比较落后、尚未形成产业的规模化、沼气设备制造业生产落后、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够等挑战.我国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人粪尿的沼气资源丰富,利用沼气工程技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和保护生态环境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用农作物秸秆作沼气发酵原料的重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沼气发酵技术在我国农村逐步推广应用,为解决农村能源开辟了新的途径。我国沼气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发酵原料分为两大类,一是人禽畜粪便,一是农作物秸秆。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利用粪便类原料发酵的较多,而农作物秸杆在农村沼气发酵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完全被人们认识,这一类原料还没有得到普遍的、充分合理的利用。本文试图谈谈秸秆在农村沼气发酵中的重要性和利用秸秆发酵时应注意的有关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同处理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不同地区秸秆用于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途径,本文采用5种处理方案进行了麦秸厌氧发酵产沼气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养殖业的地区采用秸秆粉碎并添加发酵菌剂作堆沤处理较好,或者多加正常发酵的老沼液;养殖业欠发达地区采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各占一定比例的办法较好;养殖业发达地区仍提倡采用纯粪便发酵产沼气。  相似文献   

9.
结合陕西省畜禽养殖业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的处理现状,研发适用于中小型养殖场需求的畜禽粪便和秸秆一体化处理设备。设计一种适用于小微型养殖场的集秸秆粉碎、粉碎秸秆与畜禽粪便混合、混合物料发酵等于一体,兼具加热保温、通风供氧、发酵堆体搅拌翻堆等功能好氧发酵堆肥设备。该设备发酵过程以发酵温度作为控制条件,采用自动控制模式,营造适宜的好氧发酵环境,将发酵周期缩短至8~12d,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为期10d的运行试验表明,堆体发酵温度保持在55℃~65℃的时间达到8~9d,堆肥结束时物料含水率38.4%,容重0.724 6g/cm3,有机质含量48.65%,全养分含量6.21%,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施用,达到畜禽粪便和秸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试验自主设计了一套畜禽舍粪污自动处理装置,该粪污自动处理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清理畜禽粪便,并使粪便和秸秆及时进行发酵处理,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解决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浪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芳  王春光 《农机化研究》2007,(8):211-213,216
随着国家恢复生态建设、实施禁牧圈养,秸秆对于牲畜的饲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每年生产的秸秆达6亿t多,占全世界秸秆总产量的20%~30%,是饲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饲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有力地促进了饲草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饲草机械化的发展.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合理利用秸秆资源,促进饲草收贮和草产品加工技术,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论述了我国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分析了秸秆加工机械及其发展现状,指出了秸秆加工机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在诸多利用方式中,作为肥料回归土地、回归农业,是最符合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种利用方式。目前秸秆还田是秸秆肥料化利用的主要技术之一,分析了秸秆肥料化利用的发展优势,阐述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常用的利用形式,指出秸秆多元化肥料利用的途径,并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引发对秸秆高效资源化利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为推动秸秆肥料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农村循环经济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重大意义及其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关系,介绍了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同时提出关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点建议,进一步阐述了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做到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是我国整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秸秆的综合利用处在起步阶段,提高对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人,而且还有利于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为此,介绍了农作物秸秆的主要用途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农作物秸秆开发的新技术,旨在为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变化情况不甚明了。为此,在梳理以往秸秆资源量测算及利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2013-2019年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5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数据,科学确定秸秆籽粒折算系数,运用草谷比系数法测算主要粮食作物的秸秆资源量,为我国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规划提供借鉴和决策支持。同时,结合实际找出目前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县域农田畜禽承载量与畜禽养殖量时空耦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超  刘玉  潘瑜春 《农业机械学报》2017,48(3):173-180,187
通过农作物种植面积计算农田畜禽承载量,并利用各类畜禽产排污系数估算区域畜禽理论养殖量,分析1994、2003、2013年河北省县域农田畜禽承载量与畜禽实际养殖量的变化态势及其耦合关系。研究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小幅波动态势,总量增加了83 663 hm2,以氮元素计的畜禽承载能力提高了108.7万头(猪当量);畜禽实际养殖量先增后减,总量增加了1 102万头(猪当量)。在仅考虑农作物种植面积消纳畜禽粪便的情境下,1994—2003年河北省有69个县市属于畜禽超载状态,有94.24%的县市生态持续衰退;2003—2013年农作物畜禽承载状况改善明显,超载的县市有26个,只占全省的18.7%。基于Ward聚类分析方法,将1994—2013年畜禽养殖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的耦合类型特征划分为9大区,提出了不同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玉米作物的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作为制备生物质炭的原料,储备非常丰富。生物质炭基肥制备技术是玉米秸秆的利用技术之一,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此,本文明确了生物质炭基肥的研究背景;阐述了玉米秸秆炭基肥的生产制备工艺研究现状;讨论了生物质炭基肥在土壤改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作物增产提质,农民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方面对农作物及土地的增益性;对炭基肥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受我国传统耕作模式影响,焚烧秸秆现象普遍存在且屡禁不止,其关键在于缺乏合适而经济的利用途径。介绍作物秸秆焚烧的诸多危害,提出通过秸秆还田、饲用养畜、生物转化、能源转化等方式,为农作物秸秆的循环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秸秆生物质资源利用途径及相应技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物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为此,概述了国外秸秆利用现状,详细介绍、分析了中国生物质秸秆的有效利用途径及相关技术;并对秸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从秸秆与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出发,分析了其处理利用现状,提出了资源化利用的技术体系,分析了各项技术的应用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探讨了配套农业机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