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麦秸还田方式改良盐化潮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麦秸还田方式改良盐化潮土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实施5年后,可使土壤容重降低0.19~0.24 g/cm^3,土壤脱盐率达11.82%~21.06%,春小麦增产17.96%~25.00%,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脱盐、提高作物产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秸秆还田对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针对寒地水稻,在连续三年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土壤溶液中氮、磷、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土壤溶液中无机氮含量均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动态;土壤溶液中磷、钾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秸秆还田使水稻分蘖期土壤溶液中无机氮含量和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溶液中磷含量降低,增加了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土壤脲酶的活性,提高了蔗糖酶活性,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利用15N自然丰度法,研究了太湖地区水稻土冬季绿肥的固氮量,以及绿肥还田后配施氮肥对水稻产量、稻田土壤供氮能力及土壤氮素淋失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和蚕豆当季分别能固定氮约32.8和68.8 kg km-2进入稻田生态系统以培肥土壤和供下季水稻利用。蚕豆秸秆还田后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紫云英和蚕豆还田施氮120 kg km-2时,既可保证水稻较高产量,又节约当季化学氮肥45%~55%。紫云英和蚕豆还田不施氮肥处理,整个生长期耕层土壤溶液NH+4-N、NO-3-N和TN浓度均低于配施氮肥的处理;蚕豆还田处理土壤溶液TN浓度高于紫云英还田处理。随氮肥用量增加,NH+4-N、NO-3-N和TN浓度有增加趋势,不同施氮量间差异不显著。绿肥-水稻轮作,紫云英和蚕豆还田土壤氮素淋溶显著降低。配施氮肥增加了土壤氮的淋失量,尤其施氮300 kg km-2处理,土壤淋溶液NH+4-N、TN浓度显著高于施氮0~240 kg km-2的处理。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稻麦轮作体系下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与稻田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影响,通过连续2年盆栽试验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壤土和黏土)在无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全量秸秆还田3种处理下稻麦产量和稻季土壤溶液DOC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两种土壤大多数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幅1.6%~11.9%,其中全量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第1年不显著,第2年显著)。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而异,壤土中小麦产量显著增加7.2%~10.6%(第1年)或增产不显著(第2年),但全量秸秆还田和半量秸秆还田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黏土中小麦显著减产(5.0%~9.3%),其中第2年的全量秸秆还田减产效应显著大于半量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及土壤类型显著影响水稻前期(烤田之前)的土壤溶液DOC浓度,全量秸秆还田、半量秸秆还田分别比无秸秆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41.7%、61.9%,壤土比黏土平均增加89.6%;间歇淹水之后,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及土壤类型的DOC浓度均迅速降低。总体上,秸秆还田对两种土壤的水稻增产都有利,但对黏土小麦增产不利,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稻田前期的DOC浓度,间歇淹水可以迅速降低稻田DOC浓度。  相似文献   

5.
麦秸覆盖对盐渍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彪  秦嘉海  赵芸晨 《土壤》2005,37(1):52-55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麦秸覆盖还田措施改良盐化潮土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麦秸覆盖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 N、P、K 等养分,降低了土壤 pH 值,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土壤脱盐;麦秸覆盖还田减少了地面水分的蒸发,有效保持土壤水分,从而抑制了盐分向地表的积聚;麦秸覆盖还田为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土壤肥力基础,使玉米比对照增产 1470 kg/hm2,增产率为 16.20%。  相似文献   

6.
淹水土壤有机酸积累与秸秆碳氮比及氮供应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有机酸积累和毒害是稻田秸杆还田中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水稻与小麦秸杆为材料,采用淹水培养研究了甲酸、乙酸、丙酸及丁酸在士壤中的积累及其与秸秆碳氮比、氮肥添加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施用氮肥的情况下。随秸秆用量的增加,秸秆处理的有机酸积累均显著增多。与稻秸处理相比,麦秸处理的有机酸(尤其足丙酸)积累量显著较高,土壤溶液中NH4^+浓度显著较低。加入尿素明显减少有机酸积累,促进CH4排放,但对CO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氮素的影响在麦秸处理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上述结果说明麦秸的高碳氮比增加了无机氮的生物固定,抑制有机酸向CH4转化,从而导致麦秸处理有机酸积累量高于稻秸处理。施用氮肥是减少麦秸还田后有机酸积累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此措施将可能促进CH4的排放。  相似文献   

7.
麦秸还田耕层酚酸变化及其对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田条件下麦秸腐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酚酸的 变化及其对夏玉米吸肥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中酚酸浓度,秸杆还田后酚酸产生的高峰期在翻埋后40d左右,施N、P化肥处理的土壤中酚酸含量较低,酚酸对夏玉米幼苗根系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吸收利用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离子的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莉英  邢光熹 《土壤》1995,27(5):245-246,280
测定了正常土壤和污染土壤溶液中Mn,Cu,Zn,Co,Ni,Cr和Pb的浓度,分别计算了土壤溶液中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占该元素全量浓度的比率,并讨论了土壤PH与土壤溶液离子浓度与土壤全量Cu,Zu,Co,Ni,Mn,Cr和Pb的比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土壤容重、含水量,增加了毛管孔隙度,出苗率提高9.9%,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土壤容重降低2.0%~12.1%,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15N示踪研究麦秸还田中氮的去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麦秸铺施和混施方式下,秸秆中氮在土壤中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1.麦秸铺盖土表还田的,夏谷地上部分和籽粒部分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分别为28.3%和15.2%,而麦秸与土壤混合施用还田的,其对秸秆氮的利用率则分别为20.6%和12.0%。前者明显优于后者。2.夏谷生长87天后,麦秸铺施还田的,秸秆氮有28.3%进入夏谷株体中;16.5%进入土壤腐殖质;0.5%和3.1%分别进入渗漏水和以气态等形式逸失;残留于土壤中的秸秆氮(包括夏谷根系)约有51.6%。而麦秸混施还田的,秸秆氮进入夏谷株体、土壤腐殖质、渗漏水和以气态逸失的量分别占施入秸秆氮总量的20.5%,14.8%,0.2%和11.5%,残留于土壤中的约占总量的53.0%。  相似文献   

11.
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秸秆性质、数量及其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都FACE平台上观测了常N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秸秆数量和性质的影响,并利用稻季淹水培养试验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量和质的改变对其腐解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显著降低了麦秸中N含量,导致麦秸C/N和木质素/N比显著增加,但对麦秸其他生化组成——可溶物、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和酚含量均无影响;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性质改变对麦秸及其含C物质的分解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减缓了含N物质的分解;若将收获的麦秸全部还田,CO2浓度升高引起的小麦秸秆量的增加也没有显著影响麦秸及其含C、N物质的分解。由于高CO2浓度导致的麦秸性质改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无显著影响,这也是CO2浓度升高引起麦秸性质变化幅度太小不足以影响麦秸及其含C物质分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麦秸还田的适宜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麦秸还田方式,秸秆数量,施氮量、粉碎程度,翻压深度,土壤水分条件和覆盖时间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麦秸还田的适宜条件,研究还表明麦秸还田有良好的增产、改土培肥作用,麦秸覆盖有良好的保水,调温和抑制杂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麦秸还田方式改良盐化潮土的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实施5年后,可使土壤容重降低0 19~0 24g/cm3,土壤脱盐率达11 82%~21 06%,春小麦增产17 96%~25 00%,对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土壤脱盐、提高作物产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施氮量对农田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山东省桓台县高产农田为试验对象,分析在高产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和氮肥施用量对农田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秸秆还田模式都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重要因素,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处理土壤CO2排放通量高于其它中低氮处理,而小麦秸秆还田与不还田的各处理间差别不大。麦秸还田配施高氮处理的CO2排放通量普遍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15.
水肥管理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负面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稻麦轮作系统中,麦秸还田腐解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可对下茬水稻幼苗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减缓或避免其负面影响对于水稻生产尤为重要,而稻田苗床环境的改善是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通过室内盆栽模拟试验,评估大量麦秸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采用施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不同水肥管理组合,以期筛选能有效减缓麦秸还田负面效应的水稻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大量麦秸单独还田(麦秸/土壤重量比为2%)使水稻幼苗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增加或升高(P0.05),同时水稻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和分枝显著减少或降低(P0.05);而在麦秸还田时,通过施用化肥、换水、双倍水层及泡田等水肥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减缓麦秸还田对水稻生长的负面效应,水稻植株株高、生物量均不同程度得以恢复,水稻植株的生理生化过程和根系形态也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在所有水肥管理技术措施中,以施用化肥并延长泡田时间至10天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水分及干燥过程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邓林  李柱  吴龙华  刘鸿雁  骆永明 《土壤》2014,46(6):1045-1051
土壤水分变化可显著改变土壤性质进而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本试验通过测定土壤溶液和采用薄层凝胶梯度法(DGT)表征的Zn、Cd、Cu、Ni浓度,研究土壤含水量变化对重金属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显著影响土壤溶液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随土壤水分降低DGT表征的Zn、Cd、Cu和Ni浓度和土壤溶液中Cu和Ni浓度呈下降趋势,且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与长期风干土壤相比,经干湿交替后风干土壤重金属有效性降低或显著降低;与土壤溶液法相比,DGT法能反映水分变化对土壤固相金属缓冲补给能力的影响,能更好地表征土壤金属有效性的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水分管理措施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从而缓解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麦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影响以及秸秆还田如何施肥是农业生产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明确豆麦轮作麦秆长期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该文依托黑河市长期定位实验站,采用裂区试验方法,主处理为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副处理为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试验于1980年开始,轮作模式先后为麦-豆-麦和麦-豆轮作模式,通过连续38 a(1980—2018年)调查,探明麦豆轮作条件下麦秸还田及不同施肥水平对作物产量影响。结果得出:麦秸还田后种植大豆、小麦,多年产量与不还田比差异不显著(P0.05);连续施肥效果,大豆中肥区比低肥区增产7.42%~10.81%,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小麦高肥区比低肥区增产14.52%~19.33%,差异极显著(P 0.01);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6季)大豆平均产量比不还田增产5.91%,后期(7~16季)平均增产7.52%,麦秸还田小麦增产效果,还田前期(1~5季)和后期(6~16季)平均增产0.31%、0.22%,后期增产频率高;麦秆隔年还田显著增加速效钾含量,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碳、氮、磷含量,但长期高肥易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8.
麦秸还田及水稻氮肥配施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麦秸直接还田和水稻氮肥配施技术的研究表明:经过三熟作物秸杆连续还田,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显著地增加;秸杆全量还田,水稻产量随秸杆还田量增加而提高,秸杆还田量5400kg/hm^2的产量比不还田的增产6.6%;全生育期氮肥配比以前∶中∶后期为6.5;0.5∶3为最佳。  相似文献   

19.
吴龙华  骆永明  章海波 《土壤》2001,33(4):189-192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EDTA存在条件下的土壤溶液总有机碳(TOC)和重金属浓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3mmol/kg EDTA极显地增加了土壤溶液中TOC的含量。土壤溶液TOC随培养时间呈指数曲线下降,在加入EDTA52天后土壤溶液TOC仍然高于对照处理,施用EDTA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壤溶液Cu,Zn,Cd和Pb的浓度,这些重金属的浓度在一个月内迅速下降,以后趋向稳定。EDTA活化土壤重金属存在淋溶迁移的潜在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0.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