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山 《花卉》2014,(3):31-31
微型盆景组合《陡身图》树种为榕树,由7件不同造型的人物组成,其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既不失榕树的特点,又有人物的神韵,金弹子盆景《笑面人生》、《垂钓》、《虾趣》;榕树盆景《雄姿飘逸》等均为此类作品。其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奇特而富有趣味。  相似文献   

2.
《向天歌》     
家中珍藏一件高35cm、长53cm、宽21cm,名为《向天歌》的根艺作品。这是1996年春节期间与几位同事到漳州百花乡一友人家中的厨房柴火堆里寻觅来的。带回厦门家中将其表面泥土刷洗干净,只见此根表皮已腐烂无存,留下的树心水质十分坚硬,呈棕色。其树龄估计已有数百年,堪称“古木奇珍“。经反复揣摩、构思发现此根犹如一只在水中展翅拍浪、昂首高歌的白鹅。整个仅对头部稍作嘴型加上之外,其余均为天工造化。经打磨上油后(棕色鞋油),白鹅活灵活现,特别精  相似文献   

3.
大型赏石《多利》,又名《迈向新世纪》,是件稀有的“中国克隆羊”石胆,约成材于四亿年前。其最大特点是“多胆联体”,通高47cm,长68cm,品相完美,貌与英国克隆羊多利维妙维肖,毛团逼真,昂首挺进,稀奇珍贵,自然给人以一种“吉祥多利”、“迈向新世纪”的美好祝福,堪称“中华奇石一绝”。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根艺虽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由于其创作素材的特殊要求,因而较其它姊妹艺术对环境的影响更为直接一些。作为一名根艺爱好者,真正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还缘于创作《还我绿洲》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在2004年的最后几天,本刊收到的两件东西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关注。第一件是12月21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其上刊载了入围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公示名单,《中国南方果树》榜上有名。这恐怕是本刊迄今将可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第二件是12月30日收到的一封邮自北京的信,寄信人是本刊老编委,退休前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成果处处长的朱扬虎同志。这封题为“请教、提示、议论”的书信,例举了本刊 2004 年第 5 期上他认为不妥或有误的地方,涉及11篇文章,从标题到全文结构,从专业术语到标点符号等诸多方面,共计17处。这也许是…  相似文献   

6.
“枯荣与共“的主题一直以来都受到盆景创作者的偏爱,因为从枯干与翠叶生死相依的强烈对比中,人们往往可以悟出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和慷慨自在的高标风骨——刘荣森先生的黄杨作品《铮铮铁骨》正是如此。这件作品构图简洁明快,枝叶布局疏朗有致,藏露有序,体现出清高飘逸的气质。其主干虽已呈半朽之状,但挺扬有力;干身经风刀霜刃所镂,凹槽深深,露出无比坚实的木骨,其形其状,铮铮如铁,  相似文献   

7.
柯孝仁 《花木盆景》2005,(12):22-22
刘传刚的这件博兰盆景《将军风采》,让我想起了曹操的《短歌行》。《短歌行》是建安时代的杰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林庚语),即人生之忧与人生之乐。《将军风采》的意境与《短歌行》的诗意,颇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8.
《中国柑桔》的公开发行,是柑桔界的一件喜事,对于丰富我国科学刊物也是一件好事,谨致以热烈的祝贺! 对于这个在“科学的春天”所开的花朵,新时期所孕育的新公开刊物,我寄予三个期望; (一)在“技术引进”政策的推动下,发扬光大中国的柑桔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9.
九里香盆景《吉庆满堂》(见《花木盆景》1996年第4期封面、作者曾宪烨)是一件非常“人化“、“诗化“的优秀作品。作品画面浸透了现实人生的情感理念,把现代人向往、崇尚的“吉祥如意“、“兴旺发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心理倾向与精神需求刻划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同时,将有关生命的喜悦、意义通过盆景画面色彩、韵势、节奏的描绘以及圆融、洒脱、劲健、朴茂的构图方法,表现得非凡而隽永。在这里,首先你可以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盆景代表作 这件作品创作于1976年,1984年刊发于本刊试刊号封底,在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上被誉为“给我们古老盆景带来新意”的作品之一。“《秋思》这件盆景作品问世的意义在于:一、在贫景中去探求艺术的共性规律和美的规律,并用以指导盆景的艺术创作和造型。  相似文献   

11.
敬告读者     
春风送暖,金鸡报喜。向读者朋友报告一个好消息——《中国果品研究》自本期起,已被批准公开发行了!这是我们与您——敬爱的读者,共伴走过十二年,共同企盼的一件大喜事。也是各级领导、专家、作者大力支持和您真诚、热情帮助的结果。值此,向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公开发行的《中国果品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在封面、版面的设  相似文献   

12.
我是《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的一名忠实读者。转眼间,我在当阳市桂花专业研究会已度过了16个春秋。在这期间,我对《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的感情有增无减,情有独钟。可以说,我对《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经历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玉山 《花卉》2014,(8):33-33
《太平盛世》 石榴盆景《太平盛世》由齐胜利制作,规格为89×105厘米。 该盆景的桩材饱受大自然和人力摧残之苦,经作者巧妙构思后,因材制宜,做成一件颇具个性之美的盆景。其树干嶙峋峥嵘,筋骨毕露,虬枝古干,似雄狮,如蛟龙。  相似文献   

14.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15.
黄益 《花木盆景》2007,(12):69-69
《百寿图》是一件表现中国传统寿文化,为人祈求福寿康宁的作品,它既能满足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又能满足人们“但愿人长寿”的心理愿望,问世以来,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16.
枣史漫谈     
枣(Zizyphus jujuba Mill)是我国古老的果树之一,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其栽培历史约在8000年以上。我国最早的古书《诗经》(公元前16世纪—前10世纪前后,西周以前)中,就已谈到枣树。《(比阝)风》曰:“凯风自南,吹彼棘心……吹彼棘薪”;《魏风》曰:“园有棘,其实可食”;《秦风》曰:“交交黄鸟,止于棘”;《陈  相似文献   

17.
青云为志     
正鲍世骐先生是国内盆景界公认的大家,其私家园苑杭州鲍家盆景园建制时早,开先河而为典范,园中藏奇松,纳劲柏,佳作云集,所出作品屡屡获奖,诸如《双雄》、《翠云》等松柏盆景早已经是业界有口皆碑的嘉树铭品。本期封面选用了鲍世骐先生收藏的一件真柏作品,这件盆景在金秋举办的第四届唐风盆景展暨第二届"中国鼎"中国盆景国家大展上,荣获唐风展特等金奖并首席"中国鼎"国家大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是新闻出版物“质量管理年”。为全面提高重庆期刊出版产业的整体质量,为社会和广大读者提供更高质量期刊读物,重庆市新闻出版局与重庆市期刊协会于2011年底联合开展了第十一届重庆市期-f4好作品评选活动。共评出好稿588件,好封面14件,好插图12件,好标题27件,好栏目45件。《南方农业》有4件作品成功入选。  相似文献   

19.
该根材为一件杜鹃树根,生长在奇特的丹霞地貌乱石岩中,根系发达,结构紧密有序,是件难得之材。经裁剪后,便已成形,高85cm,长125cm,其中有似像非像图像三十余种,各图像之间分布匀称合理,画家画不出,雕匠雕不出,属天生地长奇品。初看不出所以然。命题取了十余个,都有牵强附会之嫌。弃之可惜,留着义不称意。若是把各图像雕成猴样,可以叫《花果山》,刻成骏马可以叫《万马奔腾》,也许更引人注目,若是雕成荷枪战士,倒有大军渡江南下的情景,可取题《百万雄狮过大江》主题更重大,但动刀  相似文献   

20.
莲藕别名很多,如藕、莲、荷、水芙蓉等,“莲”是由藕断丝连而得名;“藕”因节生一叶一花,花与叶常并生成偶而得名;“荷”的得名,据初传入时,人们对其不知为何物而问,“何”“荷”同音,后称为“荷”;其他名称则是称赞其高洁,出污泥而不染,如芙蕖、水华、泽芝、水芙蓉等。莲藕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及亚洲南部,我国约有3 000 a栽培历史。《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陡,有蒲有荷”的记载,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种藕法:“春初掘藕根节,头着鱼池泥中种之,当年即有莲花”,可见当时莲藕已作为蔬菜栽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