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西藏那曲地区的草场资源为例,依据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依照协调度函数分析了那曲地区11个区县的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结果显示:就那曲11个区县的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而言,除双湖区和聂荣县外,其他9个县草地环境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都较高。而从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来看,双湖区、聂荣县、嘉黎县和索县发展程度不协调;安多县、尼玛县、班嘎县、比如县、巴青县处于弱协调发展度的范围内;只有那曲县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比较协调。那曲县经济系统、环境系统评价指数相差不大,协调发展度得分0.73,说明那曲县经济与草场环境相对均衡发展,处于协调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离协调发展的高级阶段0.79分仍有差距,应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战略,向更加协调的阶段发展。处于弱协调发展的尼玛县、申扎县、班嘎县、安多县、比如县、巴青县6个县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其中,申扎县、班嘎县、安多县3县经济系统评价值远远低于草场环境系统评价值,而协调度值较高,导致协调发展度处于弱发展水平。因此,该3县适当调整经济政策,加大经济发展步伐,在环境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努力使各自协调发展等级得到进一步提升。而尼玛县、比如县、巴青县的经济系统与草场环境系统的评价值悬殊不大,协调度几乎达到最高,但协调发展度仍然处于弱协调状态。因此,这3个县应该保持现有政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2个方面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模型评价了宿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并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趋势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罗娜  耿雅冬  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2245-2247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运用协调度理论通过指标体的构建、指标权重的确定及评价模型的建立对大连市2001~2009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协调发展类型正在从中等协调向良好协调转变。  相似文献   

4.
综合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有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对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8年间西宁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生态文明各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西宁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大幅度跨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西宁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制约较大.因此,西宁市在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并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08—2018年西宁市生态文明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变化基本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其中2008—2009年呈上升趋势,但一直处在严重不协调阶段;2010—2017年,耦合协调度持续提升,并且一直保持在基本不协调阶段;2018年,西宁市生态文明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升,并达到基本协调阶段.基于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的生态文明测度方法,能够有效挖掘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适用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以哈尔滨市为例,以协调发展度的大小作为评判标准,对哈尔滨市2011-2015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1-2014年哈尔滨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增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趋于优质协调,哈尔滨市4年间经济发展均滞后于环境保护;2015年哈尔滨市指标值降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由优质协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并呈现出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态势。今后,哈尔滨市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策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环境与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笔者就河北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选取了影响河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覆盖面较广的又比较适用的20个环境与经济指标,通过建立协调度模型,对河北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并对其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协调发展度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以滨州市为例)2006~2009年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滨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增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逐步趋于协调,其中2006年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2007年为良好协调发展类,2008和2009年为优质协调发展类;滨州市的经济发展均滞后于环境保护,其经济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今后滨州市应继续坚持环保优先的政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867-2869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经济环境协调度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递进层次结构特征的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对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的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进行了评价研究,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协调状况的成因,并且针对城市不协调状况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郑州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系统论为基础,建立了郑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出了2009~2014年郑州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得分,发现4个子系统的得分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采用变异系数协调度模型测算出郑州市2009~2014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结果显示4个子系统的协调度总体上不断提高,其中2005~2008年快速上升,2009~2014年呈调整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2000~2009年黑龙江省和绥化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法和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各子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绥化市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等级在10级左右,但协调发展度处于0.5~0.8,呈现中等水平的协调发展状态;总体协调发展呈现上升趋势,但2009年已经出现环境滞后问题,说明加速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中,农村社会系统整体滞后。  相似文献   

11.
余凤鸣  杜忠潮  周杜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24-21227
[目的]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方法]首先构建了西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值法对2001~2010年西安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动态研究,并针对现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结果]2001~2010年,西安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呈稳定上升趋势,达到了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但2005年以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各子系统间的发展速率差异比较明显,经济效率和经济水平发展较快;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活力发展较慢,并呈现不稳定性。[结论]该研究为西安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海瑜  占绍文  冯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725-16729,16781
以榆林市2006~2010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估算,核算出了12个区县的绿色GDP值及绿色GDP扣减指数。核算分析显示,自然资源耗减损失是环境代价的主要方面,北六县(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比较更严重。因此,要加强生态补偿,提升产业结构,找到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契合点,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建立土地利用环境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指数法,分析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演变特征;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3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的上升过程。并据此,针对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环境功能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谈兵  龙兵  宋成舜  李聪秀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53-15455,15458
以高原城市——西宁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西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 ~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度由0.259 7增加到0.775 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0%,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粗放利用、基本集约利用和较为集约利用3个阶段;社会发展是影响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能耗、水耗、废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等角度分别考虑,采用了能耗强度、水耗强度、万元工业产值废水量、污染物排放强度4个指标,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变化关联分析指标体系,对兰州市西固区1993年与2004年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内,该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经济环境关联指标均有所下降,但燃料结构仍以燃料煤、燃料油为主,且二氧化硫、烃类、挥发酚等个别污染物排放量仍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基于耦合理论,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河南省2005—2014年间能源、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河南省经济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系统整体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在2005—2010年间急剧上升,而在2010年以后下降幅度明显;河南省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两两相关协调度不断上升,在2014年均达到0.75以上,实现了良好地协调发展,但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关系仍属于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  相似文献   

17.
秦东城  周耀治  师庆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3-1114,1257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2000~2009年新疆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强度关联关系,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为: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说明以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保证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贾良清  殷福才  王晓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77-5078,5081
分析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概念、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对生态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进行探讨,并以安徽省马鞍山生态市建设规划为例,提出生态区域建设规划的主要步骤、技术方法和实施途径,提出编制规划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不同生态区域编制建设规划提供原则性指导。生态区域建设规划是区域谋求可持续发展,立足当地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为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而开展的规划。生态区域建设规划在生态经济层面上为产业转型、生态产业构建以及多维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层面上创造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区域实施方法,提出区域生态环境控制要求;在生态人居层面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生态调控战略;在生态文化建设层面促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与传承,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