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2.
选取2000—2019年平罗县地面气象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及国家统计局平罗县调查队产量数据,分析了玉米生育期气温、降水量、积温、生育期天数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系数法,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9年平罗县玉米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呈下降趋势,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稳定通过0℃、10℃、15℃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各生育期平均日期均比历年最迟日期提前,全生育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播种期到拔节期日数呈减少趋势,拔节期到成熟期日数呈增加趋势;平罗县玉米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0℃积温与单产在0.0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播种期到收获期天数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平均最高气温、降水量、≥10℃积温、≥15℃积温与单产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枸杞生长季(5-10月)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统计≥0℃积温、积温日数和高(低)温日数,采用线性趋势和M-K突变检验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8年来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气温整体变暖趋势明显,且夜间增温速率高于白天增温速率,存在着非对称性变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37、0.33、0.54℃/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日较差以-0.21℃/10年的速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负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正异常次数均出现在21世纪00年代至01年代.枸杞生长季高温日数整体以气候倾向率1.1 d/10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而低温日数以1.7 d/10年呈显著减少趋势.枸杞生长季≥0℃积温及积温日数的增加趋势明显,≥0℃积温和积温日数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6.6℃/10年和0.7 d/10年.柴达木盆地枸杞生长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分别于1994、1995、2000年发生突变,最低气温没有发生突变.1991-2017年柴达木盆地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增加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331.5 kg/(hm2·10年)和12254.0 hm2/10年,气温日较差对枸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变化影响最大,其他气温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影响种植面积的次要因子为高温日数和≥0℃积温日数.  相似文献   

4.
近30年中宁枸杞生育期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中宁县近30年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估计法,分析对枸杞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的3—7月平均气温、高温日数、低温日数、7月底前≥10℃的活动积温等气象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中宁枸杞主产区年平均气温呈阶梯式上升,3月、5—7月月平均气温稳定升高,5—7月日最高气温≥32℃的日数也逐年增加。5月日平均气温≤16℃的日数随年代变化曲折减少,6—7月无明显变化;1—7月底≥10℃的活动积温随温度变化不断升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富裕县1961—2016年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分析了近56年来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年、季、月变化特征,揭示富裕县气温日较差的气候特征和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6年来富裕县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1.9℃,年平均气温日较差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幅度为0.542℃/10 a。春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夏季最小,季节变化呈高—低—高—低特点;四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5月(13.6℃),最小值出现在7月(10.1℃);各月气温日较差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月份下降幅度最大,8月下降幅度最小。月平均最低气温增温幅度远大于最高气温,是导致年、季、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浚单20为供试材料,探索不同播期对山东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玉米生育期缩短,播期每推迟1 d,生育期缩短0.35 d,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随播期推迟,玉米穗位高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茎粗则逐渐减少,株高变化趋势不明显;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呈逐渐减少趋势;产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播期每推迟1 d,产量减少0.7%~1.7%,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百粒质量、穗粒数、穗长从而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抽雄期至成熟期平均气温以及全生育期积温和气温日较差等气象因子对产量影响较大。一定范围内抽雄期至成熟期气温越高,越有利于玉米灌浆,结果产量越高;全生育期积温越多、气温日较差越大,玉米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玉米径粗及影响径粗的各生育阶段气温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温条件对玉米径粗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是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关键因素.其中,在玉米生殖生长期乃至全生育期中,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较差对玉米花穗分化及干物质的积累影响都较明显.在田间试验观测取值范围内,玉米径随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增粗,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在拔节一抽雄期、乳熟一成熟期,玉米径却随≥10℃平均积温和平均日较差的增加而逐渐变细,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柑橘气象产量和实际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飞  劳晓璨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6):1119-1122
利用浙江省龙游县2010—2019年的气象资料和柑橘产量资料,用龙游柑橘气象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与多项气象因子(2010—2019年逐月和逐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逐年≥10 ℃积温、≥11 ℃积温、≥12 ℃积温,各物候期的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进行相关性对比分析,并建立各自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与实际产量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子个数远多于气象产量,逐步回归系数实际产量比气象产量更显著,实际产量的预测模型检验明显优于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因此,用柑橘实际产量来分析和预测龙游柑橘产量比用气象产量更适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对水稻不同发育期生长的影响,为理解和评价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28个农业气象站点1974—2016年≥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及水稻发育期和产量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相关性分析法等对黑龙江省水稻不同发育期的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水稻生育期内≥10℃积温、逐日最高气温、逐日最低气温等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空间上从北到南、由东向西逐渐增加;水稻整个生育期长度逐渐延长,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略有缩短;生殖生长期持续天数与生殖生长期≥10℃积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10℃积温和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19、0.712、-0.606、-0.501、0.537和0.554.营养生长期持续天数与营养生长期≥10℃积温,气象产量与营养生长期最低气温、生殖生长期最高气温和营养生长期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0.318、0.374和0.349.[结论]1974—2016年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对水稻生长有利,导致水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4-2005年田间试验资料,通过对影响秃尖长的各生育期相对湿度、日照、降水等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相对湿度、日照、降水等条件对玉米秃尖长的影响。结果发现,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成熟期的气象条件是影响玉米秃尖长的关键要素,其中总日照、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等气象因子对玉米穗粒的形成,干物质的积累、运输及秃尖长的影响较为突出。一定范围内,相对湿度和降水量越大,玉米秃尖越长;日照过多,玉米秃尖长则线性减少。  相似文献   

11.
辽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娟  徐婷  陈玉光  王鹏  付晓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630-13632
对辽阳市1960~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止日、起止日间日数及≥10℃积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辽阳市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都在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起日在提前、止日在推后、起止日间日数在延长,≥10℃积温在增大;气候变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江口县多年的年平均气温在8.3~17.0℃之间,除梵净山外,其余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大;江口县各地近10a的极端最高气温为2010年8月5日坝盘43.1℃;多年的极端最低气温呈西北部和南部低、中部高的分布特点;最大气温日较差东部较大,其余地区差异不大;气温日较差≥10℃的日数有着西北部较少,其余地区差异不大的特点;近10a江口县月平均气温为4.9~25.5℃,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月,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7月。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了解不同播期气象条件对酒用高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21年在贵阳国家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酒用高粱(红缨子)分期播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以4月9日播期酒用高粱产量最高,4月29日播期产量最低,两播期产量呈显著差异;产量与播种—拔节期、播种—抽穗期的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呈负相关,与日照时间、降水量呈正相关,其中出苗—拔节期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性显著;高粱抽穗之前的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于抽穗之后;穗长、单穗质量、单穗粒数与≥10℃积温呈显著正相关。因此,酒用高粱过早播种易受低温寡照影响,过晚播种则有效积温不足,会导致穗长、单穗质量、单穗粒数减少,不利稳产高产;在气候适宜范围内,避开强降温,抓住“冷尾暖头”,适当早播早栽,是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争取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勉县生态绿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位于陕西定军山绿茶有限公司基地茶厂内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的调用、处理,获得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10℃积温及初终日期等数据,利用这些气象要素和绿茶的质量、产量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勉县生态绿茶茶园的年平均气温为12.0℃,极高气温为31.5℃,极低气温为-9.4℃;年降水量为1 240.7 mm;>10℃的年积温3 966.2℃,日数为227 d。茗眉出产在4—5月,毛尖出产在4—6月,炒青出产在4—7月;在生产期内,随月平均气温升高,茗眉和毛尖的产量减少,炒青的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各气象因子对蚕豆年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利用1986—2007年、2010—2016年湟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蚕豆观测地段产量资料和湟源县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各气象因子与蚕豆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因子影响产量波动从大到小依次是6—8月累计降水量、≥0℃积温、气温日较差、累计日照时数、日平均地温、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8月累计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477 0,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446 0,达到极显著水平。5—8月累计降水量对产量有最大的直接正相关(0.478 0),可导致蚕豆年度间产量波动幅度为33.2%。  相似文献   

16.
张怀念  周景春  张存岭  陈若礼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2-11015,11036
分析濉溪县1962~2011年50个小麦生产周期逐日气温资料发现,抽穗前平均气温、返青—抽穗平均最高气温和全生育期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气候趋向偏暖,越冬期平均气温≥3℃天数明显增多;11月~次年2月极端低温升高,最低气温0℃、≤-5℃、≤-8℃和≤-10℃,平均气温3℃、0℃和≤-5℃的天数明显减少,负积温升高;灌浆期平均气温17℃、最高气温≥30℃的天数趋于减少。低温、干热风气象灾害频率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偏重发生;小麦越冬期缩短,生长期延长,抽穗开花提前,灌浆期延长,千粒质量提高。生产上应适期播种,扩种偏冬性品种,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影响及水稻相对气象产量波动的原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降水量、气温日较差以及≥10℃活动积温的年际变化以及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的时频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稻生长季内平均气温升高、≥10℃活动积温增大,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明显,气温日较差呈显著下降趋势。水稻产量和区域气候变化均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周期,且两者之间的时频特征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交叉小波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区域气候变化之间存在2~4a、6a、8a、12a和14a尺度的共振频率,且多以正相关关系为主,但在局部时域中也存在不同频率尺度的负相关,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程度随振荡频率尺度的不同而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波动与区域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改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9.
通过湘潭湘莲典型丰歉年4—9月全生育期和关键生长期的气温、降水量、日照、积温等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初步得出湘莲生长发育和产量主要受温度(积温)和日照时数影响,典型丰年4—9月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10℃、≥15℃、≥20℃和≥25℃的活动积温均高于历年而歉年偏低明显;降水量对湘莲全生育期生长发育影响总体不大;盛花期(6月下旬—7月)是湘莲对气象因子最为敏感时期,此时段若出现连续几天的低温阴雨天气,湘莲产量将大幅减少。湘莲可适当推迟种藕移栽时间以避开低温阴雨时段,有利于湘莲丰产和品质提高。研究结果可为湘莲的选种育种、栽培管理和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西藏高原生态条件下青稞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西博 《福建农业学报》2016,(12):1312-1317
西藏青稞富含赖氨酸、淀粉、β-葡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其含量与高原生态气候因子密切相关。2013-2015连续两年从西藏各地收集47份青稞农家种,记录当地生态气候因子,测定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数据分析。通过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青稞赖氨酸含量的核心要素;日照时数越长,积温数越大,有利于青稞淀粉的含量;月平均气温与日平均气温≥0℃积温或与日照时数互作,有利于青稞β-葡聚糖的含量,月平均气温与日平均气温≥10℃积温或与年降水量互作不利于β-葡聚糖含量;月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互作有利于青稞蛋白质含量,海拔高度同月平均气温、积温互作不利于蛋白质的含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综合影响西藏青稞粗蛋白、β-葡聚糖和赖氨酸含量的最优关键高原生态气候因子是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10℃积温的变量组合;综合影响西藏青稞淀粉、赖氨酸含量的最优关键高原生态气候因子是日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和年降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