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样分析了湖州市马尾松林、毛竹林和杉木林3种林分土壤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的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P<0.05),而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之间无明显不同。从3种林分总体上分析,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含量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而单个林种土壤酶活性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均不理想,且林种间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本文对广西英罗港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主要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均存在明显差异 ,土壤粘粒粉粒含量和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及盐分含量为 :木榄群落 >红海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群落 ;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酸性磷酸酶 4种水解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为红海榄群落 >木榄群落 >秋茄群落 >桐花树群落 >白骨壤群落 ,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 ;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水解酶以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 ,过氧化氢酶则呈相反趋势。英罗港红树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密切相关 ,各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因此 ,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该土壤肥力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不同海拔毛竹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海拔(300、400、500、600、700m)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淀粉酶、β-葡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指标表现出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变化特征,除碱解氮外,其他各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物理指标的变化各不相同;随海拔升高,β-葡糖苷酶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规律;几种土壤酶对土壤肥力的指示效果不同,β-葡糖苷酶在评价毛竹林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指示效果,其后依次为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但淀粉酶不适宜用来评价土壤肥力状况;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不同海拔毛竹土壤肥力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毛竹林土壤酶和土壤养分元素对地表覆盖翻耕的响应,为毛竹林覆盖经营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山地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对稻草覆盖2年翻耕、覆盖2年未翻耕和自然生长(对照)的毛竹林0~50 cm各土层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覆盖翻耕样地和未翻耕样地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样地,且在0~20 cm土层差异显著;覆盖处理后,覆盖2年翻耕样地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低于对照样地(0~10 cm土层差异显著),覆盖2年未翻耕样地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10~20 cm土层除外)也均低于对照样地;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则显著增加。(2)覆盖处理后,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得到增加;覆盖翻耕样地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10~20 cm土层达到最大;翻耕处理与未翻耕处理相比,土壤全氮含量在0~30 cm土层差异达到显著水平。(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脲酶和蔗糖酶与土壤各养分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多酚氧化酶和土壤养分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物酶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其它土壤养分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地表覆盖对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短期内地表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毛竹林土壤肥力,且覆盖翻耕措施较利于增加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以板栗+银杏+茶(CGT)、板栗+茶(CT)、纯茶(T)种植模式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性,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茶树与板栗、银杏复合经营模式土壤pH、氮、磷、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脱氢酶、多酚氧化酶均高于纯茶模式,其中脲酶活性增幅较大,CGT、CT模式比T模式分别增加了134.6%、105.1%;各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差异较大,CGT、CT、T模式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依次为0.746、0.557、0.453,表明复合模式将有利于提高茶园的土壤肥力,这样既提高了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又实现了土壤肥力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7.
复合经营模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样分析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酶活性和肥力因子,结果表明:所有模式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高于单种作物土壤。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58 7)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全钾(r=0.524 7)和水解性氮(r=0.442 5)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有机质(r=-0.577 9)、全氮(r=-0.619 7)和全磷(r=-0.638 5)含量均极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质(r=0.908 5)、速效钾(r=0.900 6)、全氮(r=0.843 5)、水解性氮(r=0.796 5)、速效磷(r=0.763 0)和全钾(r=0.676 4)含量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8.
郑州市公园绿地表层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6个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土层的108份土壤样品,测定其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并对其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碧沙岗公园尿酶活性及磷酸酶活性最强,滨河公园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郑州绿博园多酚氧化酶活性最强;尿酶与速效钾呈正相关关系,与过氧化物酶呈负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非毛管孔隙度、磷酸酶呈正相关关系,与速效磷、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关系;磷酸酶及蔗糖酶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蔗糖酶与水解性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理化性质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判断,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施肥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对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年生印楝林的土壤酶、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N、P、K与有机肥混施(处理9:N200P120K80M3000)对增强3年生印楝林土壤酶活性效果最佳;处理6(P240)对改善林地化学性质和提高林地微生物数量效果最好;处理8(N200P120K80)对改善土壤酸碱性最佳.(2)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水解氮、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水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与pH值和细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与土壤肥力各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此外,除蛋白酶外,其余酶与其他一些肥力指标的相关系数在0.5以上,说明土壤酶活性可作为该地区印楝林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毛白杨抗虫、感虫无性系树皮内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年生抗虫、感虫毛白杨无性系树皮内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感虫无性系间树皮内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差异显著,抗虫无性系大于感虫无性系;而感虫无性系内的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大于抗虫无性系,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与抗虫性有一定的关系,是造成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可以将多酚氧化酶活性作为毛白杨抗性育种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林结构的配置、不同林龄草牧场防护林对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两者的关系,寻找最佳草牧场防护林结构的配置方式。[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草牧场防护林和无林草牧场(对照)土壤腐殖质碳组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林龄为15年距林带0 m处,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的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胡敏酸碳组分、富里酸碳组分和胡敏素的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蛋白酶、磷酸酶的活性等测定指标均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0.26%、120.97%、73.76%、139.84%、51.80%、85.00%、42.17%、94.65%、53.77%、49.81%;与带状、疏林状草牧场防护林相比,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除土壤有机质、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蔗糖酶、蛋白酶、磷酸酶的差异不显著外,以上10个测定指标中的其余指标差异均显著。对于网格状草牧场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脲酶等测定指标在林龄为1~5年时随其增大而增加,5~15年缓慢降低,15年后下降速度增大;距离林带50 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素、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于距离防护林0 m和100 m,且100 m处较0 m处低,其它测定指标基本上随距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距离防护林带100 m处时,部分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土壤改良效益基本消失。胡敏酸和富里酸总碳量与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酸与蛋白酶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里酸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呈极显著正相关;胡敏素与蔗糖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林龄为5年的网格状防护林土壤富里酸碳组分、胡敏素、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等最佳;对防护林及其多数土壤腐殖质碳组分和酶活性升高的分析表明,网格状防护林的带间距应小于200 m。  相似文献   

12.
杉木幼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3.
EM有机生物肥对毛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EM有机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的速效性养分,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特别是速效养分含量;同一土层毛竹林地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以及通气度等土壤孔隙组成指标呈现出EM有机生物肥>鲜鸡粪>对照>复合肥;施EM有机生物肥能明显地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是对照区的3.45倍和3.53倍,但对土壤放线菌数量无明显影响;施EM有机生物肥极显著增加了毛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依次是对照区的6.19倍、4.04倍、3.69倍和2.44倍,但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低产毛竹林地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产竹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都高于低产竹林地;磷酸酶活性两种地类间无明显不同。低产竹林地各类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高产竹林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所有酶活性都无相关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及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滨海盐碱地枣园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微生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垦利县黄河口镇枣园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下降。脲酶与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43;脲酶与多酚氧化酶相关性不大,相关系数为0.377;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11;多酚氧化酶与其他3种酶的相关性不大。土壤酶与土壤养分、pH值、土壤微生物有较强的相关性,其中脲酶与土壤养分、pH值和固氮菌、真菌、细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44以上;多酚氧化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相关系数较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土壤养分、pH值、纤维素分解菌和真菌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在0.451以上。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银荆混交林生产力和土壤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银荆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银荆混交能较大幅度地提高马尾松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混交林地土壤容重小、持水性能和通透性能强,土壤养分含量高。马尾松银荆混交改土效果明显。银荆是提高马尾松林分生产力、防止地力衰退的良好伴生树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坡耕地竹园、茶园、柑橘、板栗和板栗退耕等5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特征进行定位研究,研究表明:(1)枝叶繁茂的竹林的土壤容重小于茶园、板栗林间作、板栗退耕和柑橘林等林地相应土层的容重。并且各区土壤容重也都呈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增大的趋势。(2)各试验模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均表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但板栗间作模式的土壤孔隙度则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动态。(3)土壤的含水量的变化与月降雨量的分配情况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降雨量大的月份其土壤含水量就高,降雨量少的月份其土壤含水量就相对较低。(4)同一种林型0~6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竹园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它类型林地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