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豆状囊尾蚴病,是豆状带绦虫(TaeniaPisiformis)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肝脏包膜、大网膜及肠系膜等处所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严重感染时能引起肝脏损害,消化紊乱,甚至死亡。近年来,该病的流行逐渐普遍,严重影响着养兔业的发展。1流行病学豆状带绦虫寄生于犬、狐狸等肉食兽的小肠,虫体长60~200厘米,白色,扁平带状。犬感染豆状带绦虫时,孕卵节片常随粪便排出,节片破裂散出虫卵,污染兔的食物、饮水及环境。兔采食或饮水时,吞食虫卵,卵壳被消化道内蛋白水解酶消化,六钩蚴孵出并钻入肠壁血管,随血…  相似文献   

2.
<正>兔豆状囊尾蚴病是因兔食入污染有豆状带绦虫的节片和卵的饲料后,六钩蚴便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到达肝脏开始发育,在肝内穿行15~30天后,钻出肝被膜,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生长、发育为豆状襄尾蚴致使发病。因此,兔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犬、猫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为终未宿主。  相似文献   

3.
<正>豆状囊尾蚴病是兔的寄生虫病,是豆状带绦虫的中期幼虫寄生在兔内脏所致,多寄生在肝脏、肠系膜和网膜上。兔豆状囊尾蚴病是因兔食用污染有豆状带绦虫的节片和卵的饲料后,六钩蚴便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到达肝脏开始发育,在肝内穿行15~30天后,钻出肝被膜,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生长、发育为豆状襄尾蚴致使发病。该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饲料而感染。本病各季节均  相似文献   

4.
正1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流行病学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带虫的犬、猫、狐狸以及病兔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  相似文献   

5.
1 兔豆状囊尾蚴病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家兔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的流行需要犬等肉食动物作为终末宿主,一般在养犬的养殖场较为多发。1.1 流行病学 兔豆状囊尾蚴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家兔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犬、猫等肉食动物是本病的终末宿主,而兔是本病的中间宿主。主要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成虫的犬、猫通过粪便排出虫卵孕节或虫卵污染饲料、饲草、饮水等,家兔通过食入这些被污染的饲草、饮水而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6.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因兔食入污染有豆状带绦虫的节片和卵的饲料后,六钩蚴便从卵中钻出,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到达肝脏开始发育,在肝内穿行15—30天后,钻出肝被膜,进入腹腔,在肠系膜、胃网膜等处生长、发育为豆状襄尾蚴致使发病。因此,兔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犬、猫和狐狸等野生动物为终末宿主。我市养兔业的发展虽历史悠久,但本病的发生尚属首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家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  相似文献   

8.
<正>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在我国吉林、福建、山东、四川、贵州、浙江、陕西等地见有报道。新疆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地区流行颇为广泛。病兔生长发育明显受阻,肉品质量降低,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如使用有病家兔作为科学研究、教学的实验动物,则会直接影响实验效果。 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的腹腔,其成虫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js)则寄生于狗、狐等肉食兽的小肠。当家兔吞食了被豆状带绦虫的孕卵节菌或虫卵污染的饲草和饮水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达肝实质发育15—30天,以后从肝脏钻出再到腹腔继续发育形成豆  相似文献   

9.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幼虫(即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家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2012年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门诊部共接收2例囊尾蚴病例,发病多与场内饲养猫或犬有关。兔场内老鼠多,很多场内饲养了猫来防治老鼠,殊不知猫传染疾病的危险性也非常大,兔囊尾蚴病就是与犬、猫等肉食  相似文献   

10.
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绵羊的肝脏浆膜、大网膜及肠系膜所引起的绦虫蚴病。成虫泡状带绦虫寄生于犬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羊只[1]。绵羊细颈囊尾蚴病分布广,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生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豆状囊尾蚴为家兔的寄生虫病,由豆状带绦史发育过程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等引起的疾病。成虫寄生在犬、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猫体内也可寄生。家兔为豆状带绦虫的中间宿主。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有的地方发病率很高,对养兔业的危害较大,使家兔生长发育缓慢,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笔者在临床遇到一养兔户,兔群感染本病较严重。现将病例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兔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幼虫豆状囊尾蚴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主要寄生于兔的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豆状囊尾蚴病是家兔常见的寄牛虫病,笔者对其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希望能引起养兔专业户的重视,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避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可寄生于犬、猫和狐狸以及狼等动物体内[1],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北京地区家养犬未有该绦虫的发病情况报道;豆状带绦虫卵通常随同绦虫的成熟节片排出动物体外,本文首次报道了通过显微镜下粪便检查发现散在虫卵,结合全面检查确诊并治疗该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刘文理 《动物保健》2006,(11):49-49
细颈囊虫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虫寄生于猪、牛、羊等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中幼虫(六钩蚴)以猪的感染力最高,其终宿主为狗。其成虫寄生于狗猫狼等肉食动物的小肠,由250~500个节片组成长可达1.5~5m。本人从事基层兽医工作十几年  相似文献   

16.
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病是双壳科(Dilepididae)复殖孔属的绦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也可感染人,尤其以感染儿童较多[1]。成虫可在犬、猫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从链体上脱落,自动逸出宿主肛门或者随粪便排出。环境中存在的虫卵可被其中间宿主蚤类幼虫吞食,六钩蚴在其血腔内经18 d发育为似囊尾蚴,并随幼蚤羽化为成蚤而寄生于成蚤体内。  相似文献   

17.
羊细颈囊尾蚴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寄生于中间宿主羊(猪、牛等动物)的肠系膜、网膜、浆膜、肺脏、肝脏等处而引起的绦虫的幼虫病。细颈囊尾蚴呈豌豆大到鸡蛋大的泡囊状,乳白色,囊内充满囊液,囊壁上有1个乳白色头节和颈部。在临床症状常不明显,一般仅见屠宰后内脏上附着囊泡状的细颈囊尾蚴,常呈水泡状向下悬垂着,俗称“水铃铛”或“水淋子”。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犬、狼等兽的小肠内。成熟孕卵节片脱落并随粪便排到外界,被中间宿主吃掉后,六钩蚴在小肠内逸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肝、网膜、肠系膜等处引起细颈囊尾蚴病。但…  相似文献   

18.
许伟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8,16(5):F0003-F0004
家兔豆状囊尾蚴寄病是由豆状带绦虫的中绦期.豆状囊尾蚴寄生于兔的大网膜、肝脏、肠系膜和腹腔内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本病的主要传播来源是患豆状带绦虫的犬,家兔因采食了被患犬粪便污染的草料而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但夏秋季节感染较多,各种品种、年龄、性别的兔均感染,但很少致死。轻微感染时,没有明显的症状,严重感染时,可使家兔生长受阻,还可能引起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病是双壳科(Dilepididae)复殖孔属的绦虫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的小肠内引起的疾病,也可感染人,尤其以感染儿童较多[1]。成虫可在犬、猫的小肠内寄生,其孕节单独或数节相连从链体上脱落,自动逸出宿主肛门或者随粪便排出。环境中存在的虫卵可被其中间宿主蚤类幼虫吞食,六钩蚴在其血腔内经18 d发育为似囊尾蚴,并随幼蚤羽化为成蚤而寄生于成蚤体内。犬、猫舔毛  相似文献   

20.
细颈囊虫病是由泡状带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虫寄生于猪、牛、羊等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其中幼虫(六钩蚴)以猪的感染力最高,其终宿主为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