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25个组合,对玉米的生育期等10个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生育期外的9个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实长、穗粗、株高、出籽率、百粒重、穗长和穗行数与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其中结实长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4676),其次为穗粗(P=0.4170),而生育期等3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选育玉米高产杂交种时,要注重果穗结实长度和穗粗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主要穗部性状结构分析和高产育种探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7个穗部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结实长、出籽率、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结实长、千粒重、穗粗、穗长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结实长和千粒重,提高出籽率和千粒重,增加结实长兼顾其它穗部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玉米8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成  薛雁  苟升学 《玉米科学》2002,10(3):033-035
组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的90个组合用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设计对玉米穗长等8个产量组成因素与子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结实性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未达0.05的显著水平,千粒重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其余6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8个产量组成性状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结实长>穗粗>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结实性>穗长.选育夏播高产杂交种时,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果穗粗、出籽率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夏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7个玉米杂交种通过对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穗长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较大;出籽率、千粒重、穗行数、穗长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也为正值且较大,因此,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有出籽率、千粒重、穗长。指出提高出籽率,增加穗长,提高千粒重并象顾其他农艺性状是玉米高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玉米单交种产量指示性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邢吉敏  蔡春泉 《玉米科学》2003,11(4):067-071
按NCⅡ遗传交配设计,组配84个正反杂交组合,随机区组种植后,对16个玉米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线性回归和通径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穗位、株高、穗位/株高、穗长、穗粗、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子粒长、子粒长/宽比11个性状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正值,除穗行数与子粒产量的遗传相关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10个性状皆达极显著水平;以决策系数来确定16个产量性状的相对重要性排序为穗长>子粒长>穗粗>行粒数>结实长>穗位>百粒重>穗行数>容重>叶角>子粒厚>子粒宽>出籽率>子粒长/宽>穗位/株高>株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11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广成  薛雁  何代元  刘强 《杂粮作物》2003,23(1):9-13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成35个组合,对玉米的生育期等11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为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粗为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穗行数为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穗结实长度等7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面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在玉米高产育种中,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籽粒行数多、果穗长和出籽率高的类型,适当注意穗位高等3个性状的选择,对千粒重等4个性状的选择可适当放宽。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把杂交种的各农艺性状协调到最佳程度。  相似文献   

7.
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9  
刘帆  石海春  余学杰 《玉米科学》2005,13(3):017-020
对玉米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间进行了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8个果穗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除秃尖外,其余均为正值.其中,穗行数对子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达到1.300 42,行粒数达到0.903 82.因此,为获得高产玉米品种,应着重注意穗行数和行粒数较多的基因型,同时要协调好穗行数与穗长、粒深、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以及行粒数与秃尖和穗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试验选用自育的20个糯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鲜穗采收期和成熟期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等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鲜穗采收期,穗长、双穗率、百粒重、出籽率等性状均与鲜穗产量呈正相关,作用最大的因素是穗长(r=0.600 0**)。通径分析显示各性状对鲜穗产量作用大小顺序为双穗率>穗长>百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穗粗>株高。在完熟期,行粒数(r=0.504 2*)、穗粗(r=0.495 9*)与干子粒产量呈正相关,达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干子粒产量作用排序为行粒数>穗位高>穗粗>穗长>秃尖长。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交种的产量比较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68,自引:11,他引:68  
本试验选用本所选育和引进的17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各杂交种的产量、生育期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生育期适中的杂交种CX-711、中单9409、CX-649、CX-712、CX-777、CX751等。经过对产量、千粒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等11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千粒重(r=0.5411*),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粗(r=0.4767),出籽率(r=0.4067)和穗长(r=0.14)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状之间株高与穗位高和茎粗(r=0.8222**,(r=0.7606**)、穗长与行粒数(r=0.7065**)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指出提高千粒重,增加穗粗和穗长,提高出籽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不同时期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我国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20个玉米单交种及其32份亲本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进行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产量构成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品种产量和中亲产量随着年代推进逐渐提高,亲本产量与品种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穗粗、单株穗干重、单株粒干重、穗轴粗、子粒长、株高、叶片宽、生育期、百粒重、行数和出籽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穗上叶夹角、雄穗分枝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出籽率、百粒重、穗位高、生育期、穗长、穗行数等对产量增加直接作用最大;穗粗、密度、穗干重、百粒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子。种植密度的提高、株型的改善及果穗性状的优化是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旱地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穗位高>秃尖长>产量>穗粗>株高>穗长>千粒重>茎粗,表明受密度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主要是穗位高和秃尖长,与种植密度与穗位高、秃尖长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的结果一致。密度与产量尽管相关性不显著,但关联度较大,说明合理密植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运用SPSS18.0对不同生态区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出籽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积温、地理和气候条件,黑龙江省试验二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行多和出籽率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四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生育期适当、低穗位高和适当提高株高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五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粗穗、长穗、出籽率高和封顶性好的品种;黑龙江省试验六区在品种选育上应着重选择中长穗和封顶性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采用我国北方地区60年代~2000年有代表性的47个亲本自交系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探讨不同年代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更替,自交系的单位面积产量、单株产量均呈增加趋势;穗粗、千粒重呈持续增加趋势;穗粒数呈缓慢降低趋势,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关系;秃尖度、出籽率自70年代以来没有得到正向改良;穗长、穗行数各年代间差异不显著,改良效果不明显。在主要穗部性状中,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粗,其次是行粒数。  相似文献   

15.
主要对8个含非洲血缘的玉米杂交种主要穗部性状与其单株产量之间了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表明,各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行粒数、穗长、穗行数、穗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穗部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行粒数。因此,为了获得含非洲血缘的高产玉米杂交种,应着重选择百粒重较大、穗长较长和穗行数较多的基因型,而对于穗粗和行粒数的选择标准可以放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