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南省南部一些规模化养猪场中的母猪群、后备母猪群、育肥猪群、公猪群分别出现流产、返情、外阴肿胀和乳腺增生、睾丸萎缩的情况.通过调查分析,饲料储存霉变是主要原因,其中镰刀菌污染严重(饲料的甲醇溶液浸出物在紫外光下呈明亮的绿-蓝色荧光).笔者根据调查情况对不同饲料形态饲料不同储存时间霉菌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张振玲 《猪业科学》2021,38(9):20-22
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烯醇(DON)是饲料中尤其是以玉米和甜菜渣(beet pulp)为原料的饲料中最常见的两种真菌毒素。众所周知,高ZEN或DON毒素含量水平的日粮最终会使毒素进入到母猪的乳汁中,对母猪和新生仔猪均造成不利的影响。ZEN及衍生物是一类主要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非甾体雌激素类真菌毒素,广泛存在于玉米、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饲料及其副产品中,能引起猪等家畜和家禽早熟,生殖周期紊乱。DON (又名呕吐毒素)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和粉红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剧毒次级代谢产物。谷类作物粮食发生霉变后产生DON,猪对DON最为敏感,且危害也最大,主要毒性效应为拒食、呕吐、抵抗力下降和繁殖性能下降,结果不仅影响猪的生长性能,同时还严重危害猪的免疫功能和繁殖能力,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球主要饲料生产大国和地区都制定了关于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如果日粮中毒素的含量水平不是那么高(低于欧盟标准),对母猪和新生仔猪是否就没有影响或者影响可以忽略呢?荷兰斯科特霍斯特饲料研究中心真菌毒素研究员雷吉安·圣徒博士(Dr RegianeSantos)在最新一期《All About Feed》(2021,29 (1): 14-16)介绍了这方面最新的研究情况。试验中研究了母猪妊娠期和哺乳期ZEN、DON毒素及其衍生物传递给仔猪的情况,测定了母猪初乳和常乳中以及母猪和仔猪血清中真菌毒素的含量水平,并评估了真菌毒素(ZEN和DON)对母猪及所产猪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即使繁殖母猪的日粮中毒素含量水平较低(不超过欧盟标准),毒素仍旧可以从日粮中传入到母乳中(初乳和常乳),进而再由母乳传递给仔猪。2)虽然饲喂真菌毒素含量水平低的日粮并不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以及仔猪的生长性能,但是确实会给母猪及其所产仔猪产生一定的影响。3)进食ZEN毒素含量水平较低日粮的母猪背膘厚度减少、血清中瘦素含量水平降低。4)真菌毒素使得雌性仔猪的繁殖性能受到影响使其不能被列入繁殖计划。  相似文献   

3.
镰刀菌毒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c,ZEA)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普遍存在于饲料中的优势污染霉菌毒素.ZEA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通过影响颗粒细胞激素的分泌和细胞增殖、干扰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降低卵母细胞质量,进而影响初情期前母猪的发情和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体内、外研究均发现DON具有降低卵母细胞和胚胎发育的能力.尽管没有临床症状,但组织病理学发现,饲喂含高浓度镰刀菌污染的小麦将导致妊娠母猪脾脏和肝脏的损伤,导致胎儿肝糖原升高和线粒体损伤.初情期前的小母猪对浓度DON>ZEA的饲粮较妊娠母猪更为敏感.镰刀菌毒索还会增加泌乳母猪的断奶-发情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4.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最初于1962年由Stob等人从污染了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发霉玉米中分离得到,此外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此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主要存在于玉米、小麦、大豆等植物中。我国霉菌污染比较严重,李荣涛等(2004)经对扦取的小麦样本(48份)和玉米样本(33份)测定,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均为100%。张丞等(2009)于2009年1~6月从全国收集饲料和原料样品(90份),  相似文献   

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免疫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少青  董斌 《广东饲料》2009,18(7):43-45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一种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故又名呕吐毒素(vomitoxin,VT)。DON纯品1970年首先从日本香川县感染赤霉病的大麦中分离到并命名。这种毒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类作物、发霉的饲料以及被污染的肉、奶等动物性食品中,人畜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和反应迟钝等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Plattneretal,2003;敖志刚和陈代文,2008)。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掌握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呕吐毒素)2种真菌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状况,对117份饲料样品进行检测。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依据《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17)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2.1%和44.4%,最大检测值分别为13.64μg/kg和2.37mg/kg。饲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和呕吐毒素均有检出的共24批,检出率为20.5%。从检测结果得出,黄曲霉毒素B1存在超标现象,不合格率为0.85%;在饲料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虽有检出但无超标情况。这表明霉菌毒素在饲料中的污染情况普遍存在,今后应加大对饲料中霉菌毒素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镰刀菌毒素DON、T─2和ZEN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饲料中3种镰刀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的气相色谱联检法。饲料样品经甲醇─氯化钠水溶液提取,减压浓缩,提取液经弗罗里硅土层析柱净化,洗脱液浓缩蒸干,残渣用TBT衍生化后,用气相色谱仪、毛细管柱、氢火焰检测器(FID)分析,3种毒素得到很好的分离。标准最低检出限为50ng,饲料中毒素在100─500ng时,其回收率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的目的是弄清赤霉烯酮的特性和对怀孕早期母猪的影响。为了模仿自然状态,在日粮中添加含赤霉烯酮的粉红镰刀菌玉米培养物,来揭示对猪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把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玉米培养物,按标准添加到怀孕母猪日粮的玉米——黄豆粉中,使每公斤饲料中含赤霉烯酮(Zearalenone)分别为7、38和64毫克(7、38和64 PPM),脱氧瓜类萎焉醇(Deoxynivalenol)分别为0.5,2.5和4.5毫克,即制成低量,中等量和高量三等级。对照饲料  相似文献   

9.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世界上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危害饲料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三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脏,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A),又称F-2毒素,是由镰刀菌产生的一种雌激素类真菌毒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镰刀菌毒素会导致泌乳母猪的采食量和日增重下降,具有延长母猪从断奶至发情间隔时间的倾向;葡甘露聚糖能够防止由镰刀菌毒素毒性作用引起的血清尿素和总蛋白浓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霉菌和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饲料霉菌污染状况 霉菌是引起饲料变质的主要因素,由于饲料的营养丰富、结构疏松、吸湿性强,很适合霉菌的生长繁殖,加上现用的化学防霉剂仅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对霉菌产生抑菌效应,且针对性不强。因此,迄今为止饲料的防霉保鲜仍然是饲料行业的难题,也是制约饲料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1 饲料和饲料原料中霉菌的种类 据陈必芳等(1996)在全国28个省、区、市的调查,共分离鉴定出23属73种霉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曲霉属(87.7%),其次是青霉属(73.8%)、镰刀菌属(36.6 %)、毛霉属(35.4%),另外还有枝孢霉属、交链孢霉属、共头霉属、梨头霉属、拟青霉属、木霉属、根霉属等。鉴定出曲霉属23个菌群、青霉属21个菌系、毛霉属3种、镰刀菌属2种,其他菌23种。曲霉属的优势菌群有:灰绿曲霉、白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黑曲霉、赭曲霉、构巢曲霉、土曲霉、烟曲霉、局限曲霉群等,这些都是常见曲霉,且是引起饲料品质劣变的菌群。各地检出的曲霉优势菌群和青霉菌系各有不同。如据蔡静平等(1994)对河南、山东、湖北、安徽四省的调查,曲霉属中灰绿曲霉的检出率最高(75.5%),其次是白曲霉、黄曲霉、杂色曲霉、黑曲霉等。  相似文献   

12.
在规模养猪场使用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已经成为国内外近年研究的热点。本试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6头分娩母猪均分为两组,试验组添加方便菌,对照组不添加方便菌,结果表明,母猪采食量提高(P〉0.05);仔猪死亡率(2.26%)显著低于对照组(5.27%);试验组仔猪平均断奶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母猪断奶膘情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年资料显示,世界约有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而对饲料危害最严重的有黄曲霉菌、镰刀菌和青霉菌3种。其中,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主要侵害肝,而对家畜繁殖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镰刀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又称F-2毒素,是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大的真菌毒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的代谢物质,它是一种生长在玉米、高梁和小麦上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取代的2,4-二羟基苯甲酸内酯,其结构与牛用合成代谢剂玉米霉醇相似。饲喂这种发霉变质的谷物饲料,可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怀孕母猪流产,后备母猪屡配不孕,生长期小母猪阴道炎等。  相似文献   

15.
朱秋凤  张永静  黄强 《猪业科学》2023,40(11):18-21
<正>0引言玉米赤霉烯酮(ZEN)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食品和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尤其常见于玉米和甜菜粕。众所周知,采食高浓度的ZEN或DON饲粮会导致这些毒素传递至母乳中。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已发现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饲喂含不同水平ZEN(200~1 000μg/kg)污染的饲粮会有不利影响,即导致仔猪卵巢功能受损。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受污染的玉米型饲粮通常含有ZEN和DON两种霉菌毒素,即使遵循欧盟法规来控制这些霉菌毒素在饲粮中的含量,其也可能会从母猪初乳和常乳中传递到仔猪体内。  相似文献   

16.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产生的非甾体类雌激素霉菌毒素,对人体和家畜健康毒害很大。玉米赤霉烯酮脱毒酶(ZEN脱毒酶)特指能够专一地将饲料中的ZEN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的一类酶制剂。ZEN脱毒酶具有高效、专一、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在粮油及加工制品、饲料中ZEN的脱毒方面有较大的潜力。文章从ZEN脱毒酶工业化应用开发的角度,从ZEN脱毒酶基因挖掘、酶结构定向进化、异源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制剂的制备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ZEN脱毒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从全国28个省、区、市104个饲料加工厂和饲养场采集饲料样品627份,其中饲料产品341份、饲料原料286份。按统一的采样方法、霉菌检验方法进行了霉菌数量、种类的分析检验,对部份饲料及原料进行了镰刀菌毒素和黄曲霉毒素B_1含量测定。分离鉴定出霉菌23属73种,其中霉属23种、青霉属21种、毛霉属3种、镰刀菌属2种及其它霉菌24种。检出率最高的有曲霉属87.7%、青霉属73.8%、镰刀菌属36.6%、毛霉属35.4%。全国的配合饲料一般带菌量为10~2-10~5个/g之间,最高可达10~7个/g,颗粒饲料为10~1-10~3个/g,粉状饲料比颗粒饲料霉菌数高10─100倍。全国主要饲料原料玉米一般带菌量在10~2-10~5个/g之间,在80份玉米中符合饲料原料卫生标准的有54份,占67.5%,霉菌数量超过允许量范围的有26份,占32.5%,超过禁用指标的有16份,占20%。从饲料和原料中分离的产毒菌主要有黄曲霉、杂色曲霉、赭曲霉、串珠镰刀菌。采用气相色谱的方法检验194份样品中三种镰刀菌毒素,其检出率DON为49.6%、T-2为17.0%、ZEN为21.5%。采用薄层分析法(GB8381─87)检验90份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其检出率为87.8%,检出值≤0.02mg/kg。  相似文献   

18.
植物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检测与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超  方香玲 《草地学报》2021,29(7):1599-1604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原真菌,被列为世界十大植物病原真菌之一。该菌能够侵染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大豆(Glycine max)、西瓜(Citrullus lanatus)、香蕉(Musa nana)、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和苜蓿(Medicago sativa)等100多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作物,引起枯萎病和根腐病等。对土壤和植物根组织中的尖孢镰刀菌进行检测和定量是病害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的基础。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培养基菌落平板稀释法、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及其应用进行总结,旨在对农牧业生产中尖孢镰刀菌检测和定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镰刀菌产生的最常见真菌毒素之一,在全球的饲料和饲料原料中检出率都很高。猪对DON非常敏感,其可引发猪拒食、呕吐和腹泻等。目前,DON解毒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解毒是目前防控饲料霉变最安全高效的方法。研究显示,不少细菌和真菌能在DON的生物解毒中发挥作用,微生物在肠道吸收之前就有能力吸收或降解DON。本文综述了DON的来源、结构、毒理及其生物解毒机制。  相似文献   

20.
镰刀菌产生的镰刀菌毒素是污染饲料的主要毒素之一,对畜禽的健康危害极大,本文就镰刀菌的特征分类、产生毒素的条件及其对动物的危害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