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中国柑桔主产区的一些柑桔品种上,分离到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中国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可划分为三个致病性类型:Ⅰ类为致病力强,Ⅱ类为致病力中等,Ⅲ类为致病力弱。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炭疽病菌分离系,进行酯酶同工酯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结果表明:病菌分离系的酯酶同工酶谱存在着差异,并且依据此差异划分出三个生理分化的类型;病菌分离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凝胶电泳的图谱,在其种内基本上保持一致,不能用可溶性蛋白质的凝胶电泳进行柑桔炭疽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柑桔上分离到的25个柑桔胶孢炭疽菌分离系,进行培养及生长特性测定。结果表明,25个分离系在培养及生长特性上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不能说明柑桔上的胶孢炭疽菌存在着生理分化,同时也与该菌致病性差异不相关。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点接种、整体透明及石蜡切片测定,接种后24小时,柑桔炭疽病菌可在温州蜜柑幼嫩叶(叶龄为14天)面上大量萌发并产生附着胞。4天后附着胞可进一步形成细长的侵入丝,直接穿透叶片角质层或者经叶背气孔侵入,然后在叶片上表皮或下表皮细胞内形成潜伏、休眠状态的菌丝,直至叶片受伤,这种菌丝才可进一步生长,扩展至叶肉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急性炭疽病分生孢子盘。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不同温度、光照、营养、不同种叶片浸析液及不同浓度柠檬醛进行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试验。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最适温度为25℃;黑暗是附着胞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亦是促进附着胞“黑化”成熟的条件之一;分生孢子在蒸馏水中便可萌发并形成附着胞,但加入营养可刺激萌发和产胞;供试五个柑桔属品种的叶浸析液均能刺激分生孢子萌发;柠檬醛显著抑制分生孢子萌发(浓度≥500ppm)及附着胞形成(浓度≥3500ppm),后者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苹果品种间对褐斑病存在抗病性差异,且某些品种的抗病性在苗期和成株期表现不一致。寄主的抗病性与叶面角质层厚度和叶内全氮量成正相关,而与游离酚、可溶性糖、磷和钾的含量无关。感病后,寄主的水分代谢和能量代谢发生改变,游离酚产生积累。  相似文献   

7.
花椒根腐病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设立标准地定点调查,应用通径分析,揭示了影响花椒根腐病发生的 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其主导因素为土壤中病原菌的群体数量,并利用回归分析 建立了发病椒园花椒产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1986—1989年在四川盐源果场对不同粗度的金冠、红星、富士苹果苗木定植后的生长结果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定植时的苗木粗度与定植后的树体生长量及单株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培育1.5cm以上茎粗的苹果苗木有利于加速生长,早成形,早开花结果,提高早期产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在隔离的人工接种条件下,用小麦白粉菌的2个分离菌成功地侵染了小麦族的12属40个材料(不包括小麦属)。实验证明小麦白粉菌的侵染范围并不只限于小麦属,而是较为广泛地侵染小麦族的一些属和种。多数材料在接种后所产生的繁殖体,回接小麦也获成功。根据试验结果和野外调查,四川西部常见的披硷草和鹅观草等野生禾本科植物,可能在小麦白粉属的越夏和初侵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梨黑星菌接种体在低温干燥条件下保存10个月后仍有70%以上的分生孢子具有萌发力。在干燥条件下,低温有利于黑星菌接种体的保存。-18——20℃和3—5℃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分别为72.43%和71.02%,而室温保存的分生孢子萌发率为0。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表明,在接种点上,低温干燥保存的梨黑星菌接种体分生孢子与新鲜孢子一样具有侵染力。而且在田间接种下,接种16天后均引起接种部位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拮抗菌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协同防病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浓度生物质热解液、拮抗细菌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及其混配溶液对辣椒炭疽病的抑菌作用进行检测,计算出毒力方程,根据EC50值将两种溶液进行混配,求得最佳配比。通过活体试验检测Y-S-Y12菌株对辣椒炭疽病果实的防治效果,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并探究各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和生物质热解液以1∶9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混配的防效显著高于单剂,防效达到79.62%,进一步说明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混剂处理的辣椒炭疽病菌菌丝中的几丁质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处理后菌体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使培养液的电导率、外渗液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上升。混剂处理的辣椒叶片中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说明辣椒植株抗病性增强。综上,Y-S-Y12菌株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有协同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Y-S-Y12菌株具有破坏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和诱导辣椒植株抗病性作用。研究为辣椒炭疽病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苹果一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作了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幼苗不同品种叶片接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是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苹果叶片感染病原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形成速度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有直接关系。进一步提出了苹果一褐斑病菌相互作用中苯丙氨酸解氨酶与抗病不能有病理生理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福建省福州市茶树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茶树炭疽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形态学结合基于谷氨酰胺合成酶(GS)、β-微管蛋白(β-TUB2)、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核糖体DNA大亚基(LSU)等4个基因序列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从福州市几个茶园不同茶树品种炭疽病典型病叶上分离获得的茶树炭疽病病原菌(FFB、FJG、FRG、FSX和FFA)进行鉴定,并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菌株的致病性.[结果]5株供试病原菌均能通过伤口侵染茶树叶片,且病症相似,为茶树炭疽病致病菌.5株病原菌分离物形态特征相似,基于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其形态学特征,将5株供试菌株鉴定为Colletotrichum siamense.[结论]C.siamense为茶树炭疽病弱致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茶树.生产中应尽量避免人为活动造成茶树叶片损伤,以减少茶树发生炭疽病.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拮抗菌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的协同防病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浓度生物质热解液、拮抗细菌Y-S-Y12菌株的发酵浓缩液及其混配溶液对辣椒炭疽病的抑菌作用进行检测,计算出毒力方程,根据EC50值将两种溶液进行混配,求得最佳配比。通过活体试验检测Y-S-Y12菌株对辣椒炭疽病果实的防治效果,测定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并探究各药剂对辣椒炭疽病病菌菌丝的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和生物质热解液以1∶9混配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混配的防效显著高于单剂,防效达到79.62%,进一步说明混配具有增效作用。混剂处理的辣椒炭疽病菌菌丝中的几丁质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处理后菌体的保护屏障被打破,使培养液的电导率、外渗液中蛋白质和核酸含量上升。混剂处理的辣椒叶片中SOD、POD、CAT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和单剂处理,说明辣椒植株抗病性增强。综上,Y-S-Y12菌株发酵液和生物质热解液混配对辣椒炭疽病有协同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Y-S-Y12菌株具有破坏辣椒炭疽病菌菌丝和诱导辣椒植株抗病性作用。研究为辣椒炭疽病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 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 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凤梨草莓。【结论】 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  相似文献   

16.
钙对苹果品种褐斑病的抗病性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苹果品种幼苗叶片接种褐斑病菌后,钙含量的变化是苹果—褐斑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苹果不同品种叶片感染病原菌后,钙含量普遍增加,表现为被动的病理生理变化,品种感病程度愈高,增加量愈大。进一步提出了钙在苹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病性中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大叶黄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疮痂病、白粉病。20~30℃适宜发病,发病严重时病叶枯死脱落,严重影响大叶黄杨生长发育。发病初期,用敌力脱、火把等喷雾能有效控制其扩展蔓延。  相似文献   

18.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对柑桔苗期的各种无症组织结构检查表明,柑桔苗期炭疽病潜伏侵染现象十分普遍。一年生苗的枝鞘叶片上都有附着胞,随着叶龄的增加,附着胞数量上升。新梢叶片,1个月内易感染炭疽病。用1:1:100波尔多液和600倍40%的福美双液于春梢抽发期每10天左右连续喷3次,其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