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北京地区舞毒蛾天敌昆虫及其自然控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6~1997年在北京地区进行了调查,通过采集舞毒蛾在室内饲养,共得到舞毒蛾天敌昆虫23种,其中寄生性昆虫17种,捕食性昆虫6种。卵期天敌有大蛾卵跳小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采集地最高寄生率为52%~109%。幼虫期天敌有绒茧蜂、斑痣悬茧蜂、寄蝇类等;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955%。蛹期天敌有寄蝇类、广大腿小蜂、舞毒蛾黑瘤姬蜂、脊腿囊爪姬蜂等;7个采集地平均寄生率为1908%,不包括捕食性天敌昆虫捕食和病毒致死率,在舞毒蛾卵-蛹期,累计约有301%的个体被寄生性天敌昆虫寄生而致死。  相似文献   

2.
两种卵蜂在舞毒蛾卵上的寄生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德富  严静君 《林业科学》1994,30(4):334-337
北京地区大蛾卵跳小蜂和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在舞毒蛾卵上一年可以分别完成4-5代和2—3代。两种卵蜂对舞毒蛾的寄生率因采集时期不同而有差异,以8月采集的卵块寄生率最高。7月中旬至8月中旬采集的卵中大蛾卵跳小蜂的寄生率为2.26—4.18%。7月中下旬采集的,舞毒蛾卵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为0.64—0.66%。大蛾卵跳小蜂当年羽化的占99.3%,次年羽化的占0.7%。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当年羽化的占81.0%,次年羽化的为19.0%。为保护两种卵蜂,人工采摘卵块除治舞毒蛾的最好时期是9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  相似文献   

3.
1993年在大邑县共收集到舞毒蛾天敌30种,其中寄生性昆虫19种,捕食性昆虫9种,病毒和虫霉菌各1种。卵期平均寄生率为27.06%±0.54%,大蛾卵跳小蜂是主要天敌。幼虫期天敌有病毒、斑痣悬茧蜂、毒蛾镶颚姬蜂和绒茧蜂等,平均杀死幼虫51.59%±6.48%。蛹期主要天敌有寄蝇、广大腿小蜂和脊腿囊爪姬蜂等,平均寄生率达32.91%±26.40%。在舞毒蛾卵-蛹期,累计约有87.62%的个体被天敌致死。  相似文献   

4.
通过采集舞毒蛾卵块、幼虫、蛹在实验室内培育,共发现舞毒蛾寄生性蝇类6种、寄生蜂类4科8种。其中,幼虫期寄生天敌有金小蜂科1种,即黑青小蜂Dibrachys cavus;广肩小蜂科2种,即粘虫广肩小蜂Eurytomaverticillata和Eurytoma sp.;以及茧蜂科3种,姬小蜂科2种和寄蝇类,平均寄生率12.89%。蛹期的寄生天敌有毛瓣奥蜉寄蝇Austrophorocera hirsuta、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条纹追寄蝇Exorista fasciata等,平均寄生率是13.30%。卵期未发现任何寄生性天敌。从幼虫到蛹期,寄生性天敌平均可降低舞毒蛾种群数量22.17%。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引进的榆角尺蠖卵跳小蜂(Ooencyrtus ennomophagus Yoshimoto)在杭州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能成功地寄生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和其它18种森林昆虫的卵。它的成虫发生期和马尾松毛虫各代卵发生期相配合。能顺利越冬和越夏。有许多中间转换寄主。在浙江定居和建立群落颇有希望,并可能成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天敌。室内可利用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atsumura)、松茸毒蛾[D. axutha (Collette)]和白点足毒蛾(Redoa cygnopsis Collenette)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6.
灰斑古毒蛾(Orgyia ericae Germar)在鄂尔多斯地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5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于6月下旬羽化,到10月下旬结束。第2代幼虫始见于8月上旬,结束于9月中旬。第1代和第2代幼虫为害期共约5个月。试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下,雌蛹比雄蛹重;在23℃条件下,雌蛹最重,为(0.59±0.02)g;产卵量受温度影响显著,在23℃时,单雌产卵量最大,为每雌483.25粒。杭锦旗地区灰斑古毒蛾幼虫—蛹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寄生率达72.2%;卵—茧期的寄生性天敌平均卵寄生率3.23%,平均茧寄生率为61.03%。  相似文献   

7.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发育与温度的关系及子代性比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毒蛾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是几种鳞翅目害虫重要的卵寄生蜂。为了在大规模繁殖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时控制小蜂发育进度及繁殖一定雌雄性比的小蜂种群,以柞蚕Antheaea pernyi卵为替代寄主,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研究该蜂雌雄个体发育与温度的关系,比较交配与未交配雌蜂的子代数量、寿命等差异。结果表明:舞毒蛾卵平腹小蜂雄蜂发育所需有效积温(290.15±3.48)℃低于雌蜂(338.88±3.66)℃,雌雄个体发育起点温度均在13℃左右;子代羽化率与发育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子代雌蜂羽化数量与发育温度,子代雌雄性比与不同温度下的羽化率分别呈正相关性;交配与否对雌蜂所产子代数量、寿命及产卵期无明显影响,但未交配雌蜂一生平均产子代量(332.34±37.47)略低于交配雌蜂的(421.88±37.122);交配雌蜂每日所产子代雌雄性比与雌蜂龄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结出室内控制舞毒蛾卵平腹小蜂发育进度、繁殖一定雌雄性比小蜂种群的方法。为保持野外种群结构稳定、提高生防效力,提出"释放与自然种群雌雄性比相近天敌种群"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秦皇岛 1a发生 7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群集于寄主蛹内 ,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 ,先进行交配 (无重复交配现象 ) ,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 ,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36 5 .12日度和 6 .14℃ ,这对指导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有着重要作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 ,包括美国白蛾、大袋蛾、柳毒蛾、榆毒蛾、国槐尺蛾、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等 ,为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繁殖 ,在自然界中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松毒蛾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松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系统观察研究表明:(1)松毒蛾在我省一年发生两代,以第二代老熟幼虫于枯枝落叶层、杂草灌木基部、石板下、裂缝等干燥隐蔽的场所结茧越冬。在季节延迟,冬季暖和的年份,可见到少量第二代老熟幼虫在针叶丛中吐丝作茧的现象,但随着天气变冷,树上的幼虫最终迁移到地面化蛹越冬。(2)各虫态的历期变化幅度较大,一般幼虫期为55~70天,第一代蛹为20~30天,第二代蛹为190~210天。(3)幼虫对寄主的为害程度,一般华山松大于马尾松,猖獗之年,可导致成片松林的死亡。(4)松毒蛾各虫态的天敌种类是比较丰富的,据初步统计有黑卵蜂、跳小蜂、茧蜂、姬蜂、寄蝇、螳螂、真菌、细菌、病毒等30余种。(5)人工清除越冬蛹宜于12月至次年3月进行;摘除夏蛹(第一代)于7月中旬至8月初进行;灯光诱杀成虫,宜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以及7月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第一代幼虫的时间为6月份,防治第二代幼虫的时间为8月底至9月中旬。(6)防治工作中,可采取治点保面,压低第一代虫口密度,确保第二代有虫不成灾的策略,采取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协调除治的综合防治策略。大面积化学防治中可采取喷洒菊酯类化学农药、灭幼脲仿生农药以及菊酯农药与灭幼脲混合施放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舞毒蛾在黑龙江省的越冬习性,包括产卵习性、未越冬卵及越冬中卵在适宜条件下孵化的可能性、初孵幼虫在无寄主植物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以及卵的死活鉴别方法.结果表明:舞毒蛾对产卵环境的选择:木质物>纱网>石块>金属、草地;垂直面>水平面;未经过越冬的舞毒蛾胚胎发育完成卵,既使给予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也均不能孵化,越冬中的舞毒蛾卵经打破滞育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能正常孵化;初孵幼虫在无寄主条件下,可存活24 ~250 h.研究对舞毒蛾随远洋船舶扩散蔓延可能性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发展和利用天敌控制森林害虫的增长是防治森林害虫一个重要途径。几年来,由于天敌的作用,舞毒蛾在敦化林区柞树林内虽然保持着一定的数量,但并未成灾。为了准确地掌握天敌的种类,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天敌资源,特对敦化林区内舞毒蛾幼虫天敌进行了调查。视步收集到舞毒蛾天敌昆虫7种,其中有寄生蜂6种、捕食性天敌1种。简述如下: Apanteles sp.属膜翅目,姬蜂总科,茧蜂科,绒茧蜂属。该蜂是小型蜂,蜂幼虫寄生于寄主幼虫体内,蜂幼虫成熟后结茧于寄主体外。茧白色,圆筒形,绒状,群集于寄主之旁  相似文献   

12.
一、寄生蜂繁殖利用的效果松毛虫的寄生昆虫以卵期寄生蜂在自然界的寄生率较高,并容易繁殖,一般在防治利用上多以卵期寄生蜂为主。在江苏地区以松毒蛾黑卵蜂寄生效果最好,故又以松毒蛾黑卵蜂为繁殖利用的主要蜂种。自1956至1958年的各代松毛虫卵期,我们  相似文献   

13.
1984~1986年在浙江省衢州市上林村,开元寺村和下山溪村进行马尾松毛虫寄生天敌种群数量周年消长的研究,结果表明,一年中,马尾松毛虫卵期天敌寄生率第1代最高,第Ⅱ代次之,第Ⅲ代最低;茧蛹期天敌寄生率第Ⅱ代最高,越冬代次之,第Ⅰ代最低。松毛虫卵期和茧蛹期天敌寄生率随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但与松毛虫种群的变动趋势有关。松毛虫处于下降阶段,天敌种类多,寄生率高,而松毛虫处于发生初期和上升阶段,天敌种类少,寄生率低。无论是卵期或蛹期的天敲种类和寄生率,上林村明显地比开元寺和下山溪村两地的种类多,寄生率高。卵期优势天敌第Ⅰ代主要是平腹小蜂,第Ⅱ代和第Ⅲ代主要是赤眼蜂和黑卵蜂,茧蛹期优势天敌主要是寄蝇类。溴氰菊脂和苏云金杆菌两种农药对蛹期寄生天敌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午毒蛾的寄生物中有些特别引人注意的寄生在卵期能将其消灭在开始为害以前的种类。可以有把握的说,其中最有实践意义的是平腹小蜂Anastatus disp-aris。它广泛分布于俄罗斯的草原地带,乌克兰、克里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巴萨基尼亚和远东(大陆部分),在很多欧洲国家、日本和美国也有发现。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平腹小蜂能感染60—100%的午毒蛾卵块;而在个别的卵块的卵粒寄生率达68.5%。  相似文献   

15.
灰斑古毒蛾在宁夏灵武市山沙区1年发生2代,以卵越冬,翌年6月上中旬越冬卵较整齐地孵化出第1代幼虫,危害柠条、花棒的幼嫩组织,尤其对叶片的危害最为严重,部分地段受害株达70%。灰斑古毒蛾的防治可采用人工摘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茶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euproct-idis Wilcox是茶毒蛾卵期的主要寄生蜂,是抑制茶毒蛾群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此蜂以一龄幼虫在茶毒蛾越冬卵中过冬,次年3月底成虫开始羽化。第一代雌蜂平均可活11.6天,单雌产仔数平均32.75-46.50头。蜂群在产卵期10天时,80-90%的卵在前5天产下,此时期子代的雌性比率占显著优势。一个寄生卵育出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高山毛顶蛾(鳞翅目:毛顶蛾科)是我国青海海东地区严重危害桦树的潜叶类害虫,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及寄生性天敌种类,为该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生物学特性观察在互助县北山林场,采用室外和室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越冬茧在体式显微镜下解剖,并统计寄生性天敌寄生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α=0.05)进行[Ryan-Einot-Gabriel-Welsh(REGW)]Q测验。【结果】高山毛顶蛾1年1代,以老熟幼虫下树在腐殖质层下0~12 cm土层结茧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为化蛹高峰期,并始见成虫,5月上、中旬为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下旬成虫羽化结束;产卵期从5月上旬持续到6月上旬;卵期7~10天;幼虫共4龄;6月下旬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入土或落叶层结茧,6月末为下树高峰期;每天12:00—15:00为下树高峰;老熟幼虫主要在树冠周围表土3~6 cm处结茧。经笔者调查,高山毛顶蛾越冬茧寄生性天敌有2种:基镰尾姬蜂、邻凹姬蜂;幼虫期体外寄生性姬小蜂1种。基镰尾姬蜂在毛顶蛾越冬茧中的平均寄生率为28.0%~30.3%。2011—2014年,毛顶蛾幼虫百叶虫口密度(206,145,101,29头)差异显著,虫口密度依次递减。【结论】高山毛顶蛾在青海1年1代,其详细生物学特性见结果部分。3种寄生性天敌在自然状态下对高山毛顶蛾种群起到显著的控制作用,是值得利用的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18.
赣北地区广腹螳螂 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llle)和中华大刀螂Tenoderaaridifolia sinensis(Saussure)的两种主要卵寄生蜂为广腹螳小蜂 Podagrion philip-pinense cyanonigrum Habu和中华螳小蜂 Podagrion chinensis Ashmead。它们的卵鞘寄生率分别为25.58%和24.67%。卵粒寄生率为28.51%和17.16%。一年发生1—2代,以1代为主,高龄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第1代成蜂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初,第2代在10月中、下旬,雌蜂率分别为70.42%和65.15%。  相似文献   

19.
古毒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毒蛾在内蒙古赤峰地区一年2代,以卵越冬,卵产在雌成虫羽化后的茧壳上面。该虫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发育,无滞育现象。用敌敌畏,苦参毒,敌杀死防治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 Yang是我国东北地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幼虫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通过野外采集幼虫室内观察与饲养并适时在林间进行解剖分析,研究了辽宁地区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特性和对其寄主白蜡窄吉丁自然控制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蜡吉丁啮小蜂是一种容性群聚性内寄生蜂.在室内25℃条件下.白蜡吉丁啮小蜂从卵发育到幼虫化蛹前需要12 d,蛹期需要10 d.越冬代羽化成蜂雌雄比为0.97:1,寄主平均出蜂量为64头.白蜡吉丁啮小蜂在辽宁1 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坑道内越冬,少数跟随寄主进入蛹室内越冬.5月中、下旬林间开始有成蜂活动.其寄主白蜡窄吉丁在辽宁1 a发生1代,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道内及浅层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成虫5月下旬陆续羽化出孔.白蜡吉丁啮小蜂在1 a内可3次寄生寄主幼虫,适宜寄生的寄主幼虫状态和所处位置的变化可导致寄生率波动较大,进而影响对白蜡窄吉丁的自然控制作用.白蜡吉丁啮小蜂的过冷却点-25.21℃~-24.17℃,冰点-18.98℃~-16.81℃;白蜡窄吉丁的过冷却点-26.13℃~-24.79℃,冰点-21.24℃~-19.28℃,两者在辽宁地区均能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