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小林  贾震虎 《畜禽业》2006,(20):42-44
20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史经历了发现微生物、认识微生物及试图控制微生物的不同历程。目前,一些新“发现”(圆环病毒等)或“再现”(口蹄疫病毒等)的传染病,正在成为21世纪人类重点研究及制订控制对策的对象。在诸多“新现”与“再现”传染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因病原微生物持续性感染所致。所谓持续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是指病毒在动物体内持续存活数月乃至多年,甚至终生,而动物并不表现临床症状,只是呈现亚临床感染状态,但是它们却具有向外界排毒的能力,是重要的传染源[1]。持续性感染有各种不同的致病机理及临床表现。分类界限…  相似文献   

2.
刺参一种囊膜病毒的分离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发病的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Selenka)]组织提取液。观察发现,提取液中存在大量病毒样粒子,该病毒粒子近似球形,具有囊膜。囊膜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构。完整的病毒粒子直径为80~100nm,囊膜厚6~10nm,核心结构直径35-45nm,呈六边形。应用超薄切片技术对刺参的触手顶部、触手臂、疣足、呼吸树、背肠血管、肠等组织的病毒感染状况进行观察,发现该种病毒粒子大量存在于所检测各组织内。感染细胞超微结构表现为大量细胞器崩解形成空泡结构,并出现“髓袢样”结构等病理变化。根据观测结果,该病毒是一种无包涵体病毒。  相似文献   

3.
浅谈猪呼吸道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原及病因 1.1病原 1.1.1原发性病原:一种或多种致病微生物。如猪肺炎支原体(MH)、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流感病毒(SI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RCV)、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霍乱沙门氏菌(SC)等。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08,(1):32-32
对于引起此病的病原有很多说法:如先前的“流感说”、后来的“蓝耳病说”、“变种蓝耳病说”以及“不知名的新病说”等。2006年9月,文利新等在河南、山东等诊断的病例均是蓝耳病,推断“高热病”疫情最重要的元凶就是“蓝耳病”,通过采取积极防控措施后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4月,农业部正式确定本次疫情为“高致病性蓝耳病”。另有报道认为:引起此病的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HCV)、  相似文献   

5.
赵福琴 《畜禽业》2007,(3):27-28
“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病原主要为多种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包括猪瘟病毒(HC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感病毒(SIV)、伪狂犬病病毒(ADV)、猪圆环病毒2型(PCV—Ⅱ)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猪链球菌属2型(SS—Ⅱ)、副猪嗜血杆菌病(HP)、多杀性巴氏杆菌(PM)、猪支原体肺炎(MH)、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猪霍乱沙门氏菌fSO)等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廖木姬 《畜禽业》2007,(1):23-24
猪圆环病毒是指以PCV-2型圆环病毒为主要病原、单独或继发(混合)感染其他致病微生物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猪的圆环病毒2型(即PCV-2型)感染最近几年在世界各地普遍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危害养猪业的头号敌人。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08,(1):25-25
本品精选多种中药、细胞壁提取物、氨基酸、维生素及α-生化免疫因子经科学调配而成.能有效控制喘气病、清除与控制体内圆环病毒、清除“泪斑、眼睑水肿及红眼病”(业界普遍认为是感染“蓝耳病”病毒的表现)、消除亚临床猪瘟症状;清灭母猪子宫宫内膜炎,减少母猪繁殖障碍;极显著改善猪群便秘(多为轻度病原感染所致)。母猪全程使用.下胎产健仔数增加1.5~2.0头:断奶仔猪体重增加0.5~1.0kg;断奶母猪发情间隙缩短3~5d;公猪全程使用,精力旺盛,精液质量显著提高:断奶仔猪喂、保育舍出栏体重增加1~2kg:生长猪全程使用可提前10~15d达到上市体重.饲料转换率改善15~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猪圆环病毒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文伟 《畜禽业》2006,(9):16-18
猪圆环病毒(PCV2)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病毒。该病毒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和育肥猪。主要引起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猪皮炎肾炎综合症(PDNS)、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病综合症(PRDC)、繁殖障碍、先天性颤抖、肠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生长发育。且致死率较高,此病可引起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其典型的临床症状为患猪体质不良、皮肤苍白或有黄疸、消瘦、死亡等,病理特征主要为全身器官的炎性变化。该病自1991年开始报道以来.已成为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生物安全(bioseeurity)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在Saunder’s Comprehensive Veterinary Dictionary中将生物安全定义为“不被传染病、寄生虫病和虫害传播”。对于养猪业来说,生物安全应关注如何预防猪群被病原(细菌、病毒、霉菌和寄生虫等)侵袭。  相似文献   

10.
河蟹“颤抖病”病原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健康河蟹和患典型“颤抖病”的河蟹进行了病原体检查和病理学研究,发现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根据该微生物的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寄生部位及其在细胞内的繁殖方式,可以判定其为类立克次体生物(Rickettsia-like organisms,简称RLOs)。人工感染实验验证该生物为“颤抖病”的真正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禽流感,即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的感染或疾病综合症。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意大利的鸡群暴发的一种严重疾病,当时称为鸡瘟(Fowl Plague)。1995年,Schafer证实“鸡温”的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感染。自1959年以来,苏格兰(1959)、意大利(1966、1980)前苏联(1967-1979)、澳大利亚(1975、1985)、美国(1975、1979、1984)、香港(1975-1978)、比利时(1978、1979)、法国(1979-1980)、以色列(1980)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相继分离到流感病毒及其亚型。我国台湾(1990)分离到H8N4、H6N5、H12N5、H8N9、N8N6、H8N3、H1N5、H8N5;大陆学者陈伯伦和张泽纪等人1992年在广东从鸡体内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9N3。除鸡以外,1963年,Long等第一个从火鸡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6N8),以后英国、美国、意大利、以色列、苏格兰等国也相继分离到火鸡流感病毒,最早从鸭中分离到流感病毒是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分离的病毒是H4N6、H11N6,以后乌兰克、意大利、加拿大、南斯拉夫、波兰、德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以色列等国也从鸭中分离到流感病毒,台湾谢快乐(1972)、大陆韩冲和徐为燕等(1980)从鸭中分离出流感病毒,郭元吉等(1979)从鸭饮过的186份水标本中分离到58株禽流感病毒。鹌鹑,珍珠鸡、鸭、鹅等也有发病并分离出流感病毒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鱼类病毒病的研究始于1957年。Wolf等(1960)在美国首次分离出斑点叉尾鮰的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相继报道的有,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NSV,Jensen,1963)淋巴囊炎病毒(LDV,Wolf等1966),河鲶病毒(CCV,Fijam,1968)鳗鲡口头部乳头瘤病毒(ESPV,Ptifzner,1969),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09,(9):13-13
除了常规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1)持续性感染和先天感染均可导致免疫耐受.即免疫反应低下。这可能是免疫力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生产死胎、本乃伊或弱仔,这就是所谓的“带毒母猪综合症”;(2)免疫干扰,主要是体内已有抗体的干扰作用和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干扰作用;(3)免疫麻痹,使用疫苗的免疫剂量过大,机体的免疫应答就会受到抑制.发生免疫麻痹。超大剂量的活疫苗感染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导致猪发生临床疾病:(4)病毒发生变异,现在用的疫苗不匹配。一方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分离的猪瘟病毒与五、六十年代分离的病毒.其氨基酸与核酸的同源性均出现了差异。另一方面,猪瘟兔化毒用疫苗己使用了将近40年,传了500多代.其抗原结构己发生漂移。用现行的猪瘟疫苗诱导猪群产生的抗原不能完全吻合猪瘟病毒血清亚型,这就是现阶段应用猪瘟疫苗免疫猪瘟不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周之武 《齐鲁渔业》2002,19(1):43-45
4 草鱼“三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4.1 病 原 由鱼害粘球菌、点状产气单胞菌、荧光极毛杆菌等感染引起。 据钱华鑫等(1994)对发病池和无病池的水质测定,认为草鱼“三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见表1): 1)透明度低,有利病毒吸附,同时减少光照强度灭活。 2)低溶氧或缺氧可导致鱼的脾、肝、肾、鳃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伤,影响免疫功能。另外还会导致H2S、CO2、胺类有毒物增加。 3)生化需氧量增加,表明有机污染加重.利于病毒存活。耗氧微生物增加,使溶氧下降,有毒H2S、CO2增加,导致pH值下降。 …  相似文献   

15.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是一种能够引起鲤科鱼类急性传染性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SVC)的病原,一旦暴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主要在欧洲的鲤鱼养殖中广泛传播,主要症状为体内出血,腹膜炎及腹水。SVCV具有囊膜,暂时列为弹状病毒科水泡性病毒属。病毒基因组为线性单股不分段的负链RNA,长11019个核苷酸,主要包含5个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RNA聚合酶L。日前,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检测SVCV的行业标准是逆转录PCR法。本研究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病毒基因组及其多肽特征,病毒的分类地位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养鱼》2007,(6):83-83
一、蟹类病毒性疾病 蟹类病毒性疾病病原主要为白斑病毒、桃拉病毒、呼肠弧病毒、疱疹病毒等。主要症状为: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瘫痪、血液混浊、呈白色并充满微细颗粒。该病主要发生于养殖中后期,由于养殖时间长,底质逐渐败坏,养殖密度大,虾类往往于中后期感染病毒病后出现并发症(吃死虾)。  相似文献   

17.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繁殖障碍、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病毒的天然宿主,该病对猪危害性大.因猪的感染年(日)龄不同,临床症状有所区别。该病最早发现于美国,后来由匈牙利学者Aujeszky率先分离出病毒,因而该病又称奥耶斯基病(Aujeszky’Sdisease)。此后本病蔓延至欧洲、美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日本、中东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也有本病的发生,给养猪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大口黑鲈蛙病毒(LMBV)的分子流行规律及在感染后的组织病理变化,实验对2019—2021年采集的723份患病大口黑鲈样品进行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结果显示,LMBV的阳性率为63.62%,挑选阳性样品接种鳜脑细胞(Chinese perch brain cells,CPB),共获得93株LMBV。通过对分离株MCP、ATP酶、DNA聚合酶和甲基转移酶基因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发现上述基因在LMBV分离株中均保守,其中MCP、ATP酶基因一致性均为100.0%、甲基转移酶基因一致性为99.7%~100.0%、DNA聚合酶基因一致性为99.8%~100.0%。选取1株LMBV毒株感染健康大口黑鲈,采用qPCR方法对不同组织中的病毒载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大口黑鲈蛙病毒在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胃、肠和脑等组织中均有分布,人工感染LMBV后的前5天病毒载量逐步升高;感染后第5天,心脏中病毒载量最高(9.5×105个/mg拷贝),脑组织中病毒载量最低(2.9×102个/mg拷贝)。组织病理结果表明,LMBV可导致大口黑鲈多种组...  相似文献   

19.
2噬菌蛭弧菌微生物生态制剂的研究 2.1噬菌蛭弧菌微生物生态制剂 2.1.1蛭弧菌微生物生态制剂的研究概况严格地说,“微生态制剂”应叫“微生物生态制剂”。噬菌蛭弧菌微生物生态制剂符合国际通用的4大标准,即:(1)菌种标准:微生物生态制剂的生产菌种必须是正常微生物群的成员或其生长促进菌种;对这些菌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类、鉴定;这些菌种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必须无毒、无害,原则上这些菌种来源于自然生态环境再回归于自然环境。(2)活菌数:微生物生态制剂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活菌,而活菌的数目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指标之一。(3)安全性:对宿主或动物模型原定位系统无毒无害,安全有效。(4)生态效应:具有某些特定的生态效应,如:生物拮抗效应、生长促进效应和防病治病效应。  相似文献   

20.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3):150-151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研究成果以后,针对自然海域海蜇资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又先后对“海蜇人工繁殖及繁殖机理”(1986~1987),“海蜇人工繁殖及增殖”(1985~1987),“黄海北部海蜇增殖”(1987~1993),“渤海海蜇增殖”(1991~1995)等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海蜇放流回捕率问题,至今尚未探讨出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