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雨娇  李汛  田兴军  段增强 《土壤》2020,52(6):1121-1130
在开顶式生长箱内,以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水平、磷水平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对黄瓜植株内矿质养分含量以及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植株各部位氮素含量随供氮水平提高而增加,磷水平提高,也能促进各部位氮含量的提高。植株各部位磷含量随供磷水平的提高而升高,在相同磷水平下,缺氮会使各部位磷含量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会使黄瓜植株各部位氮及特定部位的磷含量降低。黄瓜根部的Ca含量随CO2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氮和磷水平的升高极显著地增加了其含量,且CO2浓度与供磷水平、供氮与供磷水平以及这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供氮、供磷水平的升高极显著的提高了黄瓜叶片Ca的含量以及茎部Mg的含量,且两者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黄瓜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随CO2浓度的增加有增大的趋势;在缺磷条件下,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随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大;而同一氮水平和CO2浓度下,磷水平的降低会增加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总体看来,大气CO2浓度的升高能促进黄瓜根系的生长,但会使得黄瓜植株某些部位氮、磷、钙、镁等矿质元素含量降低,而供氮、供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增强黄瓜的生长与活力促进黄瓜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从而缓解由于CO2浓度升高带来的矿质元素含量降低的风险。这启示我们在对设施蔬菜CO2施肥的同时,也要注重适量提高合理配比下矿质元素的供应。  相似文献   

2.
CO2浓度升高对三江平原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开顶箱薰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设置正常大气CO2浓度(ambient CO2)和高CO2浓度(elevated CO2,700μmol/mol)2个水平和不施氮(NN,0g/m2),常氮(MN,5g/m2)和高氮(HN,15g/m2)3个氮素水平,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三江平原草甸小叶章湿地(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连续运行两个生长季后,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不同N处理增加了0.5%~1.8%。CO2浓度升高,土壤总氮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就各生长期平均值而言,CO2浓度升高使土壤NH4+—N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2%(NN),8.9%(MN)和9.7%(HN)。CO2浓度升高使不同N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其中高氮水平(HN)降低最多,降幅为9.6%。土壤有效态氮是控制植物对高CO2浓度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于显枫  张绪成  王红丽 《核农学报》2012,26(7):1058-1063
高大气CO2浓度下植物叶片干物质积累、碳氮关系和糖含量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适应性下调有重要的反馈作用,通过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高大气CO2浓度下植物叶片干物质积累、叶氮浓度和糖含量的影响,可进一步明确氮素对植物光合作用适应性下调的调控机制。以不同大气CO2浓度和氮素水平为处理条件,测定盆栽小麦拔节期叶片鲜重、干重、含水量、还原糖、可溶性糖、全氮含量,研究了氮素对长期高大气CO2浓度(760μmol·mol-1)下小麦叶片的干物质积累、糖含量及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小麦叶片的鲜重和干重增加,含水量下降。大气CO2浓度升高使N0处理的小麦叶片还原糖含量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施氮后小麦叶片还原糖含量无显著变化,但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高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小麦叶片全氮含量下降,C/N比增加,而增施氮素后C/N比显著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和C/N比的下降有利于减轻同化物质对光合作用的反馈抑制,提高大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小麦叶片的Pn。  相似文献   

4.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植物根系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根的长度、分枝、产量、周转以及根与枝的分配模式等方面,从而有助于植物从土壤中摄取更多的养分及水分,更好地适应大气CO2浓度升高后的环境。目前,该领域研究,如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系形态变化的内部调控机制,以及由其引起的物质分配和能量流动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O2浓度升高及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根系形态影响的研究,以期为阐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高浓度CO2对冬小麦旗叶和穗部氮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田开放式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FACE)试验平台,以强筋小麦中麦175为供试材料,研究高浓度CO2和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旗叶和穗部含N量、氮吸收量和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的影响。CO2浓度处理设对照(Ambient,CO2415±16μL·L-1)和高浓度(FACE,CO2550±17μL.L-1)两个水平;施N处理设常规施氮(NN,底肥含N 118kg·hm-2+追肥含N 70kg·hm-2)和低氮(LN,底肥含N 66kg·hm-2+追肥含N 17kg·hm-2)两个水平。结果表明,在乳熟期,不考虑氮肥的影响,CO2浓度升高使穗部N含量和氮吸收量分别增加7.59%和16.3%,说明CO2浓度升高加大了穗部对氮素的需求;不考虑各生育期的差异,CO2浓度升高导致冬小麦旗叶N含量下降10.98%;同时使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NRA)降低22.24%。说明CO2浓度升高抑制了NO3-的还原,导致旗叶含N量降低,高浓度CO2可能影响以NO3-为主要氮源的植物生长。与低氮处理相比,常规施氮处理没有显著增加小麦吸氮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因此,为了满足高CO2条件下,穗部对氮素的更多需求,不能单一增加施氮量,而需要合理配施NH4+肥,以环境友好的形式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6.
在常规大气CO2浓度(aCO2,400±15μmol·mol−1)和高CO2浓度(eCO2,550±20μmol·mol−1)下分别设置无氮(ZN)和施氮(CN,180kg N·hm−2)2个氮水平的交互处理,以夏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试验,测定花后功能叶碳同化物(可溶性糖和淀粉、总碳)动态和氮吸收及同化物组分(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非溶性氮化合物细胞壁氮素和类囊体氮素、总氮)动态以及碳氮比动态的变化及玉米产量,以探究CO2浓度升高和氮肥交互作用下,以玉米为代表的C4作物花后功能叶不同组分碳氮同化物质量分数及动态和产量的变化,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下玉米生理过程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玉米作物模型调参提供实证数据。结果表明:(1)本试验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夏玉米生物量及产量的作用不显著。(2)eCO2下夏玉米花后功能叶主要碳同化产物(可溶性糖和淀粉)和总碳的质量分数显著(P<0.05)增加,功能叶中氮同化物中简单组分(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地上部生物量、产量也有一定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同化物中的结构氮组分(如细胞壁氮和类囊体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总氮也有一定降低趋势,显示出后期结构氮组分合成有一定不足。(3)氮肥施用显著增加了花后功能叶碳同化物(如可溶性糖和大部分时期淀粉)及各种氮同化物的质量分数和生物量及产量,对总碳的增加作用不显著。(4)eCO2下合理施用氮肥,会使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功能叶中简单碳同化物可溶性糖、简单氮同化物指标(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和总碳质量分数达到较优。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为特征之一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氮素合成的生理调控管理对促进碳氮代谢及玉米高产优质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开顶箱薰气室(open-top chamber),设置正常大气CO2浓度和高CO2浓度(700 μmol/mol)2个水平和不施氮(NN,0 g/m2)、常氮(MN,5 g/m2)和高氮(HN,15 g/m2)3个氮素水平,研究CO2浓度升高对三江平原草甸小叶章碳氮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小叶章植株总固碳量增加,不同氮水平下小叶章总固碳量分别增加19.3%(NN),24.4%(MN)和24.6%(HN),且根固定碳量占植株总体碳库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O2浓度升高降低了小叶章各器官氮含量,其中叶、茎氮含量以抽穗期降幅最大(14.4%和19.5%),根氮含量以腊熟期降幅最大(17.4%).小叶章各器官N含量的降低是由于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植株生长加快引起的稀释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8.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CO2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受到格外重视.大气CO2浓度升高将直接影响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1].植物的光合产物约有20% ~ 50%被运送到地下,通过根系分泌及死亡输入土壤[2],因此大气CO2浓度升高将会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地上部分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大气CO2浓度上升对植物地下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物地下竞争是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大气CO2浓度升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及其地下环境,可能需重新评估植物地下竞争的状况。本文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结构、生理吸收能力、根系共生真菌、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以及对地下竞争因子的土壤环境方面的影响,探讨未来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地下竞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arbon-dioxide Enrichment, FACE)平台, 研究了低氮(LN)和常氮(NN)水平下,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叶片酚酸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叶片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含量的影响随供氮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低氮下小麦通过提高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30.1%)而使其含量均显著增加, 增幅分别达33.7%、119.6%、26.7%、39.9%和28.6%; 而常氮下PAL活性和酚酸类含量变化均未达显著水平.可见,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酚酸类物质代谢的影响受氮水平的调控, 在未来CO2浓度升高条件下, 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将显得更为重要.此外, 总酚含量与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等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且总酚含量变化的79.6%~151.4%是由这几种酚酸含量变化引起的, 说明CO2浓度升高使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阿魏酸和香草酸等含量增加是总酚含量增加的直接原因.低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将通过改变酚酸类物质代谢而间接影响小麦与伴生杂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CO2和光能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动力和底物,它们的变化必然引起植物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变化。研究大气CO2浓度和光强变化对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有利于认识作物对全球生态变化的生理响应机制。试验以高大气CO2浓度和遮荫为处理手段,通过测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旗叶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强光合速率响应曲线和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光强光能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高大气CO2浓度(760μmol.mol 1)和遮荫对小麦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增加;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显著升高;遮荫处理使小麦叶片的Pnmax、LSP、LCP降低。正常光照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小麦叶片呼吸速率(Rd)显著下降,遮荫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Rd无显著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能显著提高小麦叶片表观量子效率(AQY),而遮荫对AQY的影响因大气CO2浓度而异,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AQY显著提高,正常大气CO2浓度下遮荫则使AQY明显下降。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小麦株高、穗长增加,而穗粒数、单株穗粒重、千粒重减小。受光合特性的变化和光强限制,高大气CO2浓度下遮荫使小麦叶片呼吸增强,导致Pn下降,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孙会峰  朱建国  谢祖彬  刘钢  蔺兴武 《土壤》2012,44(6):933-940
利用FACE (free-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平台,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土壤CO2通过土壤-大气(土气)和植被-大气(植气)界面排放的影响.在整个水稻生长季中,土气界面CO2排放通量与土壤表面水层深度指数负相关,且在中期烤田和收获前排水阶段出现较大值;而植气界面CO2排放通量与根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低氮(N 125 kg/hm2)和常氮(N 250 kg/hm2)水平上,高浓度CO2(对照大气CO2浓度+200 μmol/mol)有提高水稻生物量、降低土气和植气界面CO2累积排放量的趋势.在水稻的拔节、抽穗和成熟期,较高的施氮量显著增加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促进植气界面CO2的排放.研究结果表明,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环境下,稻田生态系统有增加CO2的固定(增加水稻生物量),减少CO2的排放(土气和植气界面CO2的排放)的趋势,可能发挥着碳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与作物》2015,(1):19-26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量。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与土壤碳的转化,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文章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农田土壤碳循的有关过程,包括高CO2浓度条件下,作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响应,以及向土壤中输入作物光合有机物量和质的变化,探讨了土壤碳库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反馈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进一步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壤碳与大气CO2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研究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循环规律的关键。图1,参79。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求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腐殖质及其组成的影响,为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土壤生物化学过程的变化提供依据,通过稻-麦轮作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研究了正常施氮水平下水稻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的腐殖质组分含量有所差异,表层(0~15cm)土壤腐殖化程度较高,表层的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碳(WSOC)、胡敏酸(HA)、富里酸(FA)、胡敏素(HM)数量均高于下层(15~30cm)。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表层和下层的SOC,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使表层WSOC有增加趋势,但对下层没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土壤中可提取腐殖物质中HA的比例(PQ),土壤的腐殖化度下降,有利于HA的分解与转化和FA的积累;对土壤HM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采用开顶式气室,以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品种"小偃6号"(氮低效)和"小偃22号"(氮高效)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叶面积、株高、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施氮后氮高效小麦基因型"小偃22号"穗长、株高显著高于氮低效小麦"小偃6号",但叶面积、茎长则相反。施氮水平、基因型和大气CO2浓度水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冬小麦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产量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不尽一致:N1[0.15 g(N).kg-1(土)]处理时,氮低效"小偃6号"和氮高效"小偃22号"产量分别增加90.5%和52.9%,N2[0.30 g(N).kg-1(土)]处理时分别增加73.9%和93.6%。同一施氮条件下,大气CO2浓度倍增使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根系、总生物量、每盆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也均显著增加。从不同施氮水平看,大气CO2浓度倍增下(750μmol.mol–1)两种氮效率基因型冬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均表现为N2>N1>N0。说明在该试验条件下,CO2浓度倍增及氮肥投入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形成存在显著正交互效应。因此,在未来大气CO2浓度增加条件下,增加氮肥投入应有利于促进作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正效应,增加冬小麦的物质生产及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对冬小麦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E)、气孔导度 (Gs)和细胞间隙CO2 浓度(Cint)等生理指标与大气CO2 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和大气湿度等环境因子间相关系数作了分析 ;通过求解不同处理相关系数的微分 ,初步研究了大田条件下生理指标对环境因子的灵敏度 ,结果表明 :生理指标与环境间的相关性随施氮量的不同而不同 ;氮素营养改变了生理指标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水分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碳氮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水分是作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阐明高CO2浓度和水分条件互作对冬小麦碳氮转运的影响,对客观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的水分管理及肥料施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开放式CO2富集系统(FACE)平台,以冬麦品种‘中麦17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O2浓度[正常浓度(391±40)μmol·mol?1和高浓度(550±60)μmol·mol?1]及水分条件(湿润条件和干旱条件,即75%和55%田间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冬小麦花前碳氮积累及花后碳氮转运的规律特征。结果表明:湿润条件下,与正常CO2浓度相比,高CO2浓度促进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及碳氮积累,开花期增幅分别为18.1%、16.5%、14.9%,成熟期增幅分别为6.6%、1.3%、4.5%,并提高碳氮转运能力及对籽粒贡献率,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贡献率的增幅碳素依次为39.3%、20.0%、30.0%,氮素依次为19.1%、3.8%、10.8%。干旱条件下,与正常CO2浓度相比,高CO2浓度对地上部碳氮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开花期和成熟期碳积累量分别增加3.0%和10.7%,氮积累量分别增加0和15.8%;但高CO2浓度阻碍了碳氮的转运,转运量、转运率降幅碳素分别为10.2%、12.8%,氮素分别为7.2%、7.1%;碳氮对籽粒贡献率则变化不同,碳降低14.4%,而氮升高31.3%。干旱及高CO2浓度互作与湿润条件正常CO2浓度处理相比,冬小麦碳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降低更明显,地上部碳素转运量、转运率及对籽粒贡献率降幅分别为36.2%、16.9%、22.3%,但提高了氮素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氮素转运量及转运率分别降低35.7%、15.2%,对籽粒贡献率增加7.0%。综合而言,高CO2浓度可促进冬小麦碳氮积累及其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水分不足可能成为主要的物质转运障碍因子,限制CO2促进作用发挥。  相似文献   

18.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底物,也是构成植物生境的一种环境因子。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将会不可避免的呈升高趋势。这种趋势将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产量产生影响,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物量的变化、生理生化机制、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等受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CO2的浓度升高会增加植物的根系面积、增加叶片的厚度、促进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改变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可能会提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CO_2浓度、氮素和水分对春小麦碳素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伏生  康绍忠 《土壤通报》2004,35(5):546-549
试验设350μmolmol-1和700μmolmol-12种CO2浓度水平,湿润、干旱2种水分处理和施N0、50、100、150和200mgkg-15个水平。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春小麦地上部碳固定量和碳固定总量均增加,但与氮肥施用水平有关。在中氮和高氮时,CO2浓度增高,地上部碳固定量和碳固定总量明显增加,而不施氮肥和低氮时,增加则不明显。不同水分处理地上部碳固定量和碳固定总量也没有明显差别,这表明,CO2浓度升高对氮素和水分胁迫及对春小麦碳固定并没有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CO2浓度下根系分泌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改苹  朱建国  程磊 《土壤》2005,37(6):602-606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调节器,它能活化土壤养分元素、调节微生物区系组成,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及其导致的温度上升引起根系分泌物数量和组成上的变化,讨论了这种变化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和对全球C循环的贡献,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