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分别以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88个和122个为材料,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间有关源库指标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有关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为: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量大、结实期叶面积系数减少比例较低、抽穗期单位面积绿叶重大、比叶重高、结实期净同化率较高、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库容量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的籼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和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取籼稻代表品种210个,于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根、茎鞘、绿叶、黄叶和穗的干物重以及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 6 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2)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点为抽穗前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大,且抽穗后干物质生产比例也较大,因而生物产量高;(3)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所占比例较小,叶片干重所占比例较大,成熟期干物质分配的特点为根干重和穗干重所占比例较小,而茎鞘干重所占比例较大,经济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培条件下,分别以88个和122个国内外的籼稻代表品种为材料,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成熟期的氮素累积量进行聚类,分析不同氮素累积量类型品种间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供试品种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差异很大,可聚类为A、B、C、D、E、F等6类,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高氮素累积量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特点为:①抽穗前、后吸收的氮素量大,抽穗后吸收的氮素比例较高,抽穗期氮素在根系中的分配比例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高;②成熟期植株含氮率高,成熟期氮素在根系和穗中的分配比例较低、在茎鞘叶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4.
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叶面积、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库容量和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等6类,研究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源库指标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①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成熟期总吸氮量最大品种为最小品种的2.94倍(2008年)和2.59倍(2009年),成熟期单穗吸氮量最大的品种为最小品种的4.67倍(2008年)和3.51倍(2009年);②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抽穗期、成熟期群体叶面积系数和单穗叶面积较大;③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较大,但比叶重无明显优势;④氮素高效吸收型品种群体库容量与单穗库容量均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⑤叶面积系数和库容量对粳稻品种总吸氮量均有重要的影响,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叶面积系数。增源扩库是粳稻品种增加氮素累积量,实现高产更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年、2002年分别以88个、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结果】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绿叶重及比叶重均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下降比例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面积系数有利于提高单穗重;大穗型籼稻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库容量较大,适当增大穗重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较大;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是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影响穗重的主要库性状是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结论】大穗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其构成、库容量及其构成(或库源比)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绿叶重、结实期净同化率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是影响穗重主要库容性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特点及影响粳稻品种氮素吸收的主要物质生产因素,以期为粳稻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2009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植株各器官干物重和含氮率、产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吸氮量的大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不同氮素吸收型粳稻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差异。[结果]供试品种间吸氮量的差异很大。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型粳稻品种各生育阶段群体及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大,根干重、茎鞘叶干重、穗干重也显著大于氮素低效吸收型品种,但经济系数无明显差异;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生产量对总吸氮量的作用大于经济系数的作用;抽穗前物质生产量、抽穗后物质生产量对成熟期物质生产量均有重要的作用,前者略大于后者;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对群体干物质生产量的作用大于单位面积穗数的作用,抽穗前更明显;提高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成熟期穗干重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提高。[结论]促进单穗干物质生产量尤其是抽穗前单穗干物质生产量,促进抽穗前后茎鞘叶干重和抽穗后穗干重的提高可显著提高氮高效吸收型品种成熟期群体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94个常规粳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测定抽穗期、成熟期各器官干物重、产量及构成因素、根系等性状,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产量水平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分析影响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类型粳稻品种间平均产量差异极大,供试品种中最高产品种为最低产品种4.23(2008年)~3.91倍(2009年);2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顺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每穗粒数、结实率、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年度间表现一致;3高产品种具有单株根系性状大或较大,最长根长较长、成熟期冠根比大的特征;4单株不定根数对单位面积穗数,最长根长、单株根干重、冠根比、单株总/活跃吸收面积对每穗粒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单株根活力对结实率的提高亦有一定的促进效果;5影响粳稻品种产量水平的主要根系性状是单株根干重、成熟期冠根比、单株活跃吸收面积、单株根系α-萘胺根系氧化力、最长根长。  相似文献   

8.
株高对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遗传背景相似、生育期相近的遗传群体水稻株高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遗传背景相似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114个水稻株系为供试材料,依据株高将供试群体聚类分为A、B、C、D、E和F 6类,研究不同株高类型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1)供试群体株高表现出差异较大但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2)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超高株系增幅更大;(3)随着株高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成熟期吸氮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超高株高情况下表现更突出;(4) 水稻成熟期总吸氮量可以从全株含氮率与干物质生产量、抽穗前吸氮量与抽穗后吸氮量、单位面积穗数与单茎(穗)吸氮量、生长日数与吸氮强度4个方面进行解析。随着株高的上升,干物质生产量、抽穗期吸氮量、单穗吸氮量、吸氮强度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植株含氮率、生长日数类型间无明显差异,A-E供试群体范围内单位面积穗数和抽穗后吸氮量也无明显变化,F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进一步分析表明,各吸氮量构成因子对成熟期吸氮量的作用表现为:干物质生产量大于含氮率,抽穗前吸氮量大于抽穗后吸氮量,单穗吸氮量大于单位面积穗数,吸氮强度大于生长日数;(5)在A-E供试群体范围内,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化较小,氮素收获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F类供试群体这3个指标除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略低外,均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可见,株高在正常变化范围(A-E类)内与增加到超高(F类)后,株高的改变对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影响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株高范围内氮素营养改良的重点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结论】在所有株系内增加株高使水稻成熟期氮素吸收能力显著提高,但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所降低,在株高150 cm以上的在超高株系下这种趋势更突出。表明不同株高范围内,株高对氮素吸收、氮素利用的影响有所不同,为此在水稻氮高效遗传改良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不同库容量类型常规籼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库容量类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差异,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的氮素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基本特点。【结果】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 064.32、1 213.90 g?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 200.11、1 455.59 g?m-2;大库容量品种抽穗期全株含氮率较高、结实期全株含氮率下降幅度较大;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强,抽穗后更明显吸氮能力显著受到生育期与吸氮强度的影响,但吸氮强度的作用要大于生育期的作用。;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氮素在根中比例小、成熟期氮素在茎鞘叶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增加吸氮量,促进茎鞘叶中的氮素运转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结论】大库容量类型品种吸氮能力特别是抽穗后的吸氮能力强,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比例小、穗中氮素比例大、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运转量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种类型。[结果]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全株、根系、茎鞘叶、穗含氮率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吸氮量、成熟期总吸氮量较小;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高。[结论]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吸氮量小、植株含氮率低、氮素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11.
高产、双低杂交油菜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四川省油菜区域试验中2个高产双低杂交油菜组合(代号为B02、D04)及双低对照种蜀杂6号进行了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及比较,结果表明:在高产双低组合及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与每角粒数、每角粒数与千粒重均为负相关;在高产双低组合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差异达1%显著水平;在双低对照品种蜀杂6号中,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贡献,但差异不显著。笔者认为,鉴于每角粒数变幅较小,在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可把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作为四卅双低高产杂交油菜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稻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 供科学依据,将黑龙江省垦区6个水稻品种(系) 种植在6个不同生态点,利用AMMI 模型对水 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每穴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 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 明:基因型(G)×环境(E)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明显;本试验中的各水稻品 种(系)在不同地点种植,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稳定性存在差异,垦稻08-924产量最稳定 ;850农场和军川农场较适合水稻进行区试试验;二次枝梗数和穗长除与结实率、产量相关 性不显著外,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产量除与穗数达显著正相关外, 与其它性状均未达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8):1690-1700
Smallholde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ommonly use intercropping to produce crops with higher yield and value. Many intercropping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unde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ut few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farmers' fields. We conducted a 4-year study using data from real farm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suitability of different maize varieties in intercropping. In the farm study, the grain yield of maize intercropped with watermelon was reduced by more than one third as compared to maize in wheat-maize double cropping, mainly due to lower ear density and lower 100-grain weight. Under real farm conditions, the yield of intercropped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while yield of sole maiz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grain number per ear and 100-grain weight. In the field experiments, the maize cultivars commonly used in double cropping gave similar yields when grown in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their yield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r density and 100-grain weight.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ear density, rather cultivar, was a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intercropped maize. Therefore,maintaining high ear density is a practical way for promoting productivity of maize in farmers' intercropp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4.
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银杏产量低面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雄株不足和授粉不良。70年代以来通过推广施肥、老树更新复壮、人工辅助授粉和高接在雄花枝等技术,使临安市银杏年均产量由70年代的44.4t上升到80年代的85.2t,产量的年变异系数也相应下降,实现了丰产稳产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 银杏产量低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立地条件差、管理粗放、雄株不足和授粉不良。70 年代以来通过推广施肥、老树更新复壮、人工辅助授粉和高接雄花枝等技术, 使临安市银杏年均产量由70 年代的44.4 t 上升到80 年代的85.2 t , 产量的年变异系数也相应下降, 实现了丰产稳产目标。表3 参6  相似文献   

16.
采棉机产量监测系统采集数据的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农田作物产量信息,建立产量分布图,在消化、吸收美国AgLeader公司棉花产量监测系统PF3000的基础上,进行了棉花测产收获试验。在收获过程中,对流量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进行了标定,并对产量数据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现场标定可有效提高测产系统流量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但田问环境比较复杂,产量数据采集过程中仍会引入一些误差,需对产量数据进行误差处理。误差处理后得到的棉花产量分布图聚类性增强,较为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穗位高系数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采用125份玉米材料开展大田试验,测定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等性状指标。同时对1985—2019年可查文献中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和穗位高对单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穗位高系数对单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2)玉米株高分布在175.10~295.00 cm,穗位高在53.50—127.67 cm,穗位高系数在0.29~0.49,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单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株高为267.76 cm,穗位高为99.46 cm,穗位高系数为0.40时,单穗粒数达到最大值;千粒重随着株高、穗位高、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先呈直线上升趋势,之后不再增加,千粒重达到最大值时,株高为292.25 cm,穗位高为80.95 cm,穗位高系数为0.50;产量随株高、穗位高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穗位高系数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穗位高系数为0.42时,产量达到最大值。3)对文献和本试验的数据分别进行决策树分析,结果均表明,株高较穗位高...  相似文献   

18.
钾素用量对春玉米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四单19、东农250和丰禾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钾素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钾能有效的提高春玉米的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少秃尖长,提高玉米产量。但过量施钾对玉米产量的提高会产生不利影响。四单19以每公顷施K2O100kg产量最高,东农250和丰禾10以每公顷施K2O150kg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生长季节对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甜玉米在广东省周年种植的特点,以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为材料,研究秋种和夏种甜玉米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初步明确影响甜玉米周年种植时单位面积产量波动的因素。结果显示,秋种时3个甜玉米品种的鲜苞产量、单穗重、百粒鲜重、穗粒数显著高于夏种,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鲜苞产量秋种较夏种分别提高30%、45%、33%。甜玉米收获指数偏低,3个甜玉米品种在夏种和秋种时收获指数均低于42%,秋种较夏种提高3个甜玉米品种的收获指数,粤甜16、粤甜22、新美夏珍分别提高14%、27%、23%。表明夏种较秋种较高的光温水平,缩短甜玉米灌浆进程,降低甜玉米鲜苞产量和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20.
江苏中部机插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测定江苏中部机插淮稻7号、武育粳3号、镇稻9424和扬粳9538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作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计算各品种不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结果表明:前3个机插稻常用的半矮秆粳稻品种的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密切,穗数对产量的总决定程度最高,可见穗数是影响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