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中国扁茎大豆进行了8年产量试验,评价其产量表现和稳产性以及确定其在生产中直接利用的可能性;对中国扁茎与普通大豆品种的10个杂交组合进行了后代观察和选择,以确定抗倒伏性和扁茎性状的遗传方式及选择方法;对后代品系和育成品种进行了产量试验,以确定中国扁茎大豆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中国扁茎大豆的产量为1 830~2 296 kg/hm2,仅为对照品种九农21的76%~79%,在5~9月份降水量多于430 mm以上地区不宜推广种植。只要普通大豆亲本秆强抗倒伏,后代就可以出现抗倒伏有所提高又具有高丰产性能的植株材料,但抗倒伏性难以达到目标。但选用晚熟且抗倒伏的引17作亲本与中国扁茎大豆杂交,后代中出现了大量抗倒伏性符合育种目标要求且丰产的材料。连续选择扁茎株的效果很明显,可获得比中国扁茎更为稳定的扁茎系统。已有2个品种通过审定.新品系平安1020在雨量少、日照很充足、有灌溉的条件下,获得了5 802 kg/hm2的高产。98-4032、00-6023和01-5171新品系的平均产量都超过对照品种,并具有较好的稳产性。获得了一批抗倒伏性强且高产的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2.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材料与黑河骨干亲本杂交后代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高寒地区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利用2份外引转基因材料与10份黑河骨干亲本配置杂交组合,对其杂交后代进行有效选择。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与常规材料杂交的后代与常规杂交后代并无区别,后代材料的选择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转基因杂交低代不可淘汰组合,防止目标基因的丢失,高世代选择与常规选择手段相同,同时结合室内检测,对各世代选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品种杂交,F1代表现为正常,无扁茎茎类型出现。F2代分离很大,有扁茎类型出现,比例很小,平均占总株数的8%左右,扁化程度不同。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平均95%左右为扁茎,圆茎很少,扁化程度也不一致。这说明扁茎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扁茎杂种后代中,节短、节多、花多、英密的优良农艺性状出现比例很在,F2代平均占总株数的60%左右,选择秆强抗倒伏、粒较大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5.
甘蔗Co419创新血缘后代的DTOPSIS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TOPSIS法对49份甘蔗Co419创新血缘后代材料和2个对照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创新材料的蔗茎数量性状多优于对照品种,但糖分性状和蔗茎质量性状多次于对照品种。其中7份甘蔗创新材料的综合性状优于亲本对照Co419,但低于品种对照桂糖11,可作为核心后代继续进行杂交利用;另有15份甘蔗创新材料单项性状优良,综合性状稍次于亲本对照Co419,可作为备选材料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晋绿豆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绿豆7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杂粮研究中心科技人员通过人工杂交技术手段,以抗豆象的野生绿豆资源TC1966为亲本,与栽培种绿豆品种VC1973A,VC2802A和串地龙等材料杂交后;再从杂交后代中选取较为理想的材料与NM92进行杂交,得到53个杂交后代;从后代中定向选择筛选而成。2011年5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高抗豆象。  相似文献   

7.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优良大豆种质资源的利用及筛选优异育种中间材料,选育和推广北方春中早熟区组高油大豆新品种,采用梯级杂交育种方法,将多亲本优良基因进行聚合累加,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和利用先进的品质分析与病害鉴定技术,创新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的大豆新品种‘合丰53’,该品种油分含量21.94%,国家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036.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平均增产8.6%;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2613.0 kg,比对照品种‘绥农14’增产9.9%.该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回交对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3个随机交配的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的F1代做待改良群体,分别用有限性、亚有限性、无限性等3个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做回交亲本,组配9个回交组合。通过对这9个组合回交一代(BF1)和3个自交F2代株高、主茎粗、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及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增加茎粗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对分枝这一性状的改良应选用独秆型品种进行回交,而和品种本身的结荚习性无关。百粒重大的回交亲本对克服种间杂交后代的小粒性效果最佳。只要亲本选配得当,回交F1代即可分离出百粒重接近栽培大豆的单株。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的蛋白质含量。选用进化程度较高的半野生大豆做亲本,其组合的自交F2代及BF1代即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可供选择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利用野生大豆是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和提高栽培大豆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野生大豆×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再用栽培大豆进行广义回交,已经培育出具有野生大豆细胞质的高产、高蛋白、抗大豆花叶病毒的新品系,可作为大豆改良的亲本来源。通过对大豆优良品系及其亲本的DNA组成分析,明确了用栽培大豆与种间杂交后代回交应在早代进行,以便更多地保留野生大豆细胞核的遗传基础。比较了4对野生大豆×栽培大豆正反交组合后代的产量性状,明确指出用野生大豆作母本拓宽栽培大豆细胞质遗传基础不仅可行,而且没有难于克服的不利性状,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布于大豆(Glycine max)全基因组的90对SSR引物,对来自全国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具有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血缘的10个大豆育成品种及其17个亲本材料进行聚类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7时,所有供试材料被分成三类,即育成的大豆品种与其栽培大豆亲本聚为一类,野生大豆亲本在三类中均有分布;野生大豆亲本与栽培大豆亲本间的遗传距离0.177 6野生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149 0栽培大豆亲本与育成大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0.092 9。表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性,应用遗传基础不同及遗传差异性较大的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间进行杂交选择,进而拓宽大豆的遗传基础、丰富大豆遗传多样性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以山东省97个不同类型代表性大豆品种和常用亲本品种为试材,估算了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总体平均值、遗传变异系数、遗传力、遗传进度以及9个性状与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相关遗传进度等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粒数、株高和有效荚数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大;(2)开花期、生育日数和百粒重遗传力高,遗传进度小;(3)底荚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遗传力小,遗传进度也小;(4)单株粒重遗传力最低,遗传进度也很小。在杂种早期世代选择中以第一类性状选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选用晋大52、晋大57及其杂交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杂交亲本及后代的SSR标记分析,利用NTsys软件对试验材料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父本与母本、父母本与子代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亲缘关系,为指导今后大豆杂交育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结果表明:晋大52与晋大57亲本遗传基础变异大,亲缘关系远;后代品种(系)遗传基础有较大差异;材料或与父本聚为一类,或与母本聚为一类,或自聚为一类;后代品系具有偏父现象;少数材料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豆高蛋白组合杂交F4代蛋白质含量与其亲本的相互关系。[方法]2005年以蛋白质含量高(45.00%以上)或产量高的8个大豆品种或品系为亲本,配制6个杂交组合进行杂交,2008年获得杂种F4代相关资料,分析杂种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相关关系。[结果]双亲蛋白质含量中值,尤其是母本蛋白质含量对F4代蛋白质含量仍有很大影响,呈正相关;高蛋白组合F4代蛋白质含量分离较大,蛋白质含量降低,低于双亲;F4代蛋白质含量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与百粒重呈正相关;F4代蛋白质含量与亲本的熟期差异呈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结论]若要提高大豆F4代蛋白质含量,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材料作为母本;在F4代单株个体的选择上,为保证后代产量应选择大粒型为主。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不同生态来源6个早熟大豆品种进行了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F_1代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阶段亲子关系、配合力、M、S.g/M.ss比值、遗传力、遗传相关。结果表明:早熟大豆杂种F_1代F_2代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介于双亲之间,与双亲值、中亲值相关密切。F_2代出现超亲分离。分离幅度、特殊配合力效应与双亲生态差异有关。生育期及各生育阶段m.s.g/m.s.s比值与狭义遗传力高,在早代有较好的选择效果。东北与南方均有早熟基因源,一般配合力在F_1代与F_2代之间表现基本一致。生育前期对生育期的影响稍大于生育后期,开花至成熟期对于生育期影响主要是鼓粒至成熟期的作用,而开花至鼓粒期相对作用小些,所以对早熟品种选育既注意开花早,也要求鼓粒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分析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南片)46份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资源利用以及优质种质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2020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南片)中间试验参试的46个大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并综合分析。【结果】不同材料间9个农艺性状指标表现出较大差异;有效分枝数、底荚高度变异系数最大;产量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将9个性状转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66.5%,并对46个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供试材料分成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株型较高大、分枝性较好、百粒重较大、丰产性好。类群Ⅱ百粒重最大、株型矮小、分枝数少、丰产性差。类群Ⅲ分枝数最多、百粒重最小、株型中等偏小、丰产性一般。【结论】黄淮海夏大豆(南片)种质资源多样水平较高,遗传多样性丰富。通过“产量因子”、“主茎因子”、“分枝因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选择优良亲本。得分最高的有5个品种(系),分别为郑1440、周豆34号、濮豆5110、恒豆6号、南农47,可作为优良亲本参考改良当地大豆品种。类群Ⅰ可作为多目标性状综合性状较好的优良亲本,类群Ⅱ可作为选育大粒品种的优良亲本,类群Ⅲ可作为选育多分枝品种的优良亲本。  相似文献   

17.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soybean isoflavone content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NC Ⅱ mating design in eight soybean variet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soflavone contents and its components of soybean seed are quit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ested materials, the contents of isoflavone and daidzein ar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additive effects and but also by non-additive effects, while the content of genistin is dominated by non-additive effects,and genistein, glycitin and daidzi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additive effect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isoflavone and its components among the combination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s.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tested traits are negatively heterosis except for the contens of daidzein and daidzin are positively hetero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GCA and SCA in average heterosis values.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a suggestion that soybean variety with high isoflavone should be used as one of the parents in the breeding program, and it is the best choice that the combinations crossed between two high isoflavone varieties or a high variety and a low one.  相似文献   

19.
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导入及夏大豆高产材料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孢囊线虫的北京小黑豆和哈尔滨小黑豆为抗源种质 ,以有性杂交导入抗线虫基因并创造高产性能 ,育成了黄豆、茶豆、黑豆抗线虫系列种质和黄豆、黑豆、茶豆抗线虫品种齐黄 2 5、齐茶豆 1号、齐黑豆2号。并相继应用这些创新抗源育成了一批抗孢囊线虫、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于山东种植的有希望的优异材料 9172 4、93746、93747、93748等 ,可望把我省大豆科研、生产推向新台阶、新水平。在早期世代识别出有选择潜力的组合 ,进行重点选育 ,重点鉴定 ,将病地田间选择和病土盆栽抗性鉴定结合交替进行 ,是获得抗病性兼丰产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以克螟稻或其衍生抗虫材料为亲本,与农艺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杂交,经常规筛选、花药培养、分子辅助选择等手段进行选育,结果表明:采用分子辅助选择手段对育种材料进行检测,并通过加大双亲遗传距离,或采用与最新高产品种杂交,以及增加低世代(F2和F3)群体规模,均有利于打破克螟稻中转基因和其它不良基因可能存在的连锁关系,增加获得高产抗虫株系的机会,同时,发现回交、花培技术可以迅速获得B t转基因纯合的新品系。此外,采用上述方法育成了6个集高产和抗虫于一体的优良粳稻新品系,经品比试验和田间抗虫试验,选育出的转基因新品系较克螟稻极显著增产,其中1个新品系的产量与当前本地主栽品种(秀水63)相仿,田间表现高抗鳞翅目害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