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梨黑星病是梨树主要病害之一,气候异常往往是梨发病的重要原因。通过多年观察和统计,降雨多的年份往往伴随梨黑星病的发生。梨黑星病严重危害梨树叶片和果实,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和梨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了解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及梨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调查45个梨品种,其中,黄香梨、长把子、尖把子、葫芦梨、伏香梨、早梨18、大梨、寒香梨、日本梨9个品种不感染黑星病;有15个梨品种的果实感染黑星病。从轻到重的顺序是:泰安大香水,平顶香,西丰京白,大香水,软把子,小城子,苹果梨,糖梨,寒红,麻秋子,红糖梨,冻香水,南果梨,山世纪,五香梨;而苹果梨、山世纪、五香梨、山鸭梨、冻香水5个品种叶片和果实都易感染黑星病。  相似文献   

2.
梨抗黑星病的遗传育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鸭梨、早酥等8个品种15个杂交组合的F1群体对黑星病的抗性表现为质量性状的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80%以上的供试组合F1对黑星病的抗感分离比可用4对基因控制的抗病性来解释。亲本品种的抗性对杂交后代的影响较大,且品种间有差异。佳白梨、五九香梨是梨抗黑星病育种的良好亲本。西洋梨及其杂种在梨抗黑星病育种中作一亲或双亲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梨叶片早期结构特征与黑星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以抗黑星病性不同的梨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观察叶片发育早期气孔特征和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1)在叶片发育过程中,易感病品种叶片气孔密度和开放气孔密度要显著高于抗病品种。(2)抗病品种叶片的组织结构变化较小,栅栏组织厚度和海绵组织的紧密度要明显高于易感病品种。(3)叶片发育前期角质层薄且分布不均,随叶片发育增厚,抗病品种的角质层厚度要大于易感病品种。[结论]叶片发育早期阶段气孔密度小,角质层较厚、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整齐紧密可作为梨抗黑星病品种早期筛选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梨黑星病是江苏省梨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可危害梨树的枝条、叶片和果实 ,造成梨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严重制约着江苏省梨树的生产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控制梨黑星病的发生 ,我们在徐州、盐城等主要梨产区对其发生进行了调查 ,并在常年发生严重的果园进行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1 发病规律梨黑星病菌丝在 5~ 2 8℃均可生长 ,在日均气温2 0℃、相对湿度 80 %以上萌发最快 ,病原菌主要在芽鳞片、病枝和落叶上越冬。病梢出现早晚随降雨和气温上升早迟而变动。风雨是病菌孢子扩散和侵染的必要条件。4月下旬至 5月中旬 ,温湿度适宜时 ,病菌孢子从萌发…  相似文献   

5.
王斌  葛丰  王春强 《新农业》2011,(2):25-25
梨黑星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不仅为害叶片、新梢,还为害果实,发病严重的梨园新梢枯死,叶片早期脱落,果实表面遍布黑疤,丧失商品价值。2010年春季阴雨不断,光照不足,多湿、多雾,给梨黑星病菌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近几年该病在鞍山地区基本得到控制,果农产生了麻痹思想,造成梨黑星病大发生,而且发病早,侵染快,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梨黑星病菌的种类、抗性监测方法和抗性划分标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梨黑星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和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抗药性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梨黑星病菌抗药性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同时对梨黑星病菌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温素卿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7):106-108,112
梨黑星病是梨树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梨果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此,浅析了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因素,提出了抗性育种、清除越冬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果实套袋、化学防治等防治措施,为生产上防治梨黑星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4,(17):141+143
梨黑星病严重影响梨的产量和品质,葫芦岛地区果农多使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不佳。为找到防治梨黑星病替换药剂,进行了43%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梨树黑星病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4 000倍液对梨叶片和果实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主要病害梨树病害主要有梨黑星等10余种,按其危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危害果实的有梨黑星病、梨黑斑病、梨轮纹病、霉污病(因煤病)等;危害枝干有梨轮纹病和干腐病;危害根部有根癌病、纹羽病和白绢病,危害叶片有梨锈病、梨叶斑病、梨黑星病、梨黑斑病、梨轮纹病、梨缩叶病等,重点列入防治对象有梨黑星病、梨轮纹病、梨黑斑病、梨锈病。  相似文献   

10.
13个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为民  曹三强  孙竟锋 《农技服务》2009,26(11):68-69,75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究了13个梨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对黑星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对黑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在田间自然鉴定中,新丰梨和巴梨的叶片和果实均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晚三吉和茌梨等5个品种的果实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和晚三吉等4个品种的叶片表现为高抗;茌梨的叶片表现为中抗;黄香、黄冠和县梨等3个品种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抗;砀山酥梨、长把梨、鸭梨等3个品种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感病。在人工涂抹、喷雾接种鉴定中,新丰梨和巴梨的叶片和果实均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和晚三吉和茌梨等5个品种的果实表现为免疫;喜水、丰水、早酥和晚三吉等4个品种的叶片表现为中抗;茌梨的叶片表现为感病;黄香、黄冠和县梨等3个品种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感病;砀山酥梨、长把梨和鸭梨等3个品种的果实和叶片均表现为高感。田间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的结果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品种抗性遗传及小麦近缘种属材料对赤霉病的抗性等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分子标记及抗性基因定位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改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用ELECTRE-I决策法评价若干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筛选出部分较好的原始材料。结果证明该方法精确性高,适用而广,在农业领域的多种评价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建议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的贡献率判定目标权重,为择权过程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用苏麦3号等6个小麦品种的6×6双列杂交F_1,进行了赤霉病病小穗率的配合力分析和Wr/Vr 分析,估算了遗传力等参数,并计算了病小穗率与株高、开花期、小穗密度、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非加性基因效应也有显著作用,且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苏麦3号具有较多的显性抗病基因和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它与其它品种杂交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病小穗率.杂种F_1赤霉病病小穗率与株高、穗长、百粒重、穗粒数和穗粒重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和小穗密度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呈极显著和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粉痂病已成为马铃薯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损害了商品薯的产量和品质。为此,2005年和2006年对云南省17个主要马铃薯栽培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a的温室盆栽试验中,品种会-2对粉痂病表现出了较强且稳定的抗性,平均抗性为5.40,平均发病率为40.67%;品种Russet Burbank的抗性也较好,平均抗性为5.00,平均发病率为40.40%。Mira抗性不稳定,发病轻时表现为抗病,抗性为8.60,发病率为3.33%;发病重时抗性丧失,抗性为1.00,发病率为100%。S88、Kennebec、Shepody、F5-2属于感病品种,平均抗性分别为1.60、1.70、1.70、1.25,平均发病率分别为88.34%、95.00%、96.67%、95.84%。因此,在云南省马铃薯主产区栽培较抗病品种会-2和Russet Burbank,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马铃薯粉痂病蔓延和加重。  相似文献   

15.
16.
杨赞林  甘斌杰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6):572-574,577
论述了小麦抗( 耐) 赤霉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育种策略及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黄瓜种质资源对黑星病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280份黄瓜材料进行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黄瓜对黑星病的抗性在症状上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抗病和感病;根据抗性表现将黄瓜材料分为高抗、高感、中抗和中感4种类型。基本明确了我国种质资源材料对黑星病的抗病性的总体情况;鉴定筛选出部分高抗黑星病的抗病材料,为资源的利用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分生孢子悬浮液花期喷雾接种法,在大田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的抗病性,系统记载了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和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发展过程符合Logistic模型。计算AUDPC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病性可分为抗病性、慢病性和感病性3种类型。其中陕229、陕213、小偃135和88(1)16-9等品种具有群体慢发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