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运用协整理论对我国1978~2009年农业装备水平(LAEL)与农业机械化水平(LAML)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中运用单位根检验,构建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及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978~2009年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我国农业装备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二者变化受协整方程的约束。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两者的短期动态均衡关系是,农业装备水平短期内每变动1个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方向变动0.2921个单位。另外,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当滞后阶数为1到3时,农业装备水平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但当滞后阶数为4到6时,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
选取1970-2013年陆浑灌区降雨量、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时间序列,分别协整检验不加入和加入结构突变两种情况后,计算陆浑灌区水资源系统中供水和需水的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显著水平1%下陆浑灌区供需水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着通过四种单位根检验方法,检测出作物需水量在1986-1991年发生突变,突变点为1989年。误差修正模型的统计量在引入结构突变点后有了相当大水平的改善,加入结构突变的模型的样本拟合能力比不加入结构突变的模型更高,且协整关系中存在常数项、趋势项和协整向量漂移的模型更符合陆浑灌区供需水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工业和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商品价格指数(CPI)与其食品价格的变动关系越来越紧密。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采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的修正、方差分解方法等手段,深入研究二者之间的变动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CPI与食品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推动关系。向量误差的修正模型、方差分解的分析结果显示,CPI与食品价格之间存在相互的正向均衡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一个农业机械三级供应链从2005年12月至2008年11月共36个月的产量时间序列,运用协整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该供应链生产数量的长期和短期协同关系,并对分析结果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1978~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吉林省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均衡关系,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格兰杰原因。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正相关关系显著。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率高于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6.
刘小芳  李旭超  邹智 《湖南农机》2011,38(1):173-174,184
根据201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棉花期货货价格和中国棉花协会的现货价格,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来实证研究中国棉花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结果表明:棉花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有很强的相关性,但这是单向相关的,即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有明显的引导作用,而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牵引力,信息化是城镇化的加速器和倍增机,二者互动发展、相互促进.以浙江金华市为例的实证分析结论是:城镇化与信息化存在互动发展的关系,金华市城镇化与信息化存在唯一协整关系,信息化对城镇化具有推动作用.但金华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缓慢,已经限制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水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对水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利用UN COMTRADE的水产品出口和渔业总产值、汇率数据,采用E-G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降低,出口市场多元化水平提高;长期内出口市场多元化、人民币贬值、渔业经济增长促进出口增加;短期内出口市场多元化、人民币贬值对水产品出口有负向作用,渔业经济增长对水产品出口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讨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与城镇化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建立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经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验证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进一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探讨这种稳定关系在长期内与短期内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预测我国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在长期内,城镇化率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提高1.09个单位。但是,农业机械化对当期城镇化的推进反应是滞后的,而是反映在长期趋势上。预测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达到67.45%。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半干旱区降水进行高精度预报,提出了一种新型预报模型,模型主要由协整理论和支持向量机两部分构成;相对于传统的单一站点预报,通过协整理论建立多站点时空关系,并运用支持向量机获得非线性关系进行联合预报;并以青海省海东和果洛月降水量数据为例,通过平均绝对误差、标准化平均方差误和纳什系数三指标,得出,所提出的多站点同步预报模型,相对于传统单站点预报模型具有更为突出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组合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消费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进行准确可靠的预测,可以为吉林农民的消费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政府预测新的经济前景、制定新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为此,分别利用回归分析模型、灰色预测GM(1,1)模型以及神经网络模型3种单模型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进行了预测,并根据标准差法算出3个单项模型的权重,最后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趋势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了解和认清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的现状,能够为农村地区食品供求政策的制定提供详实的依据。为了使苏北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行为更加合理,对苏北农村居民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食品消费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武汉周边地区影响农村生活用水量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居民收入与支出、卫生器具完善程度、水价、住宅面积、节水意识,供水水压稳定性及用水水源等7个主要因素对居民用水量的影响,以期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农村用水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高、结构不合理及秸秆能源需求大等问题,开展了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研究,并对2030年、2060年黑龙江省的农村能源进行了资源量、消费量、能源结构以及温室气体减排贡献等相关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黑龙江省农村生活用能总量稳定在0.220亿t标煤,农村生活用能结构以秸秆、煤炭为主,特别是秸秆使用占比...  相似文献   

15.
消费模式变化对虚拟水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均粮食和蔬菜的需求量下降,肉蛋奶及副食品的需求上升,这些变化导致城市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增加了54.72m3,农村人均虚拟水消费量增加了58.94m3,全国由于消费结构变化导致人均虚拟需水量增加了746.35m3。  相似文献   

16.
【目的】预测城市的生活、工业、农业用水的需水,对城市的规划、经济发展以及供水系统的管理及扩建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水平衡分析法及线性回归分析和大量的数据运算,通过线性回归分析现状年及2013—2017年用水量分析了海伦市用水现状并预测了2020年需水量。【结果】2020年海伦市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为774.66万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 622.32万m~3,2020年海伦市工业需水量为0.061亿m~3,2020年海伦市农业需水总量为3.64亿m~3。【结论】预测年2020年供水量大于需水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汉中市农村居民生活水污染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赋存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污染负荷,测算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系数,通过实地采样与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采用排污系数法核算了汉中市地区居民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表明,受地理地貌、人均日用水量、经济状况、年龄组成和日用餐次数等因素的影响,汉中市不同区域居民的生活水污染物的排放系数有所不同;村处理设施对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效果显著,但对动植物油的去除效率不明显。调研可为陕西省首次进行的农村生活源水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健全我国生活污染源信息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供电所的规范化管理是农电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任务。国网吉林东辽县供电有限公司通过开展乡镇供电所管理提升年活动,明显提高了供电所综合管理水平。对东辽县在开展供电所管理提升工作中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供电公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吉林省各县为样本,利用《吉林统计年鉴》中吉林省39个县2004—2019年的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各变量长期的动态关系进行预测。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在短期时间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来自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冲击能够对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负向作用。在未来的1期、5期和10期内,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人口城镇化水平和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率分别为7.05%、6.79%、6.82%,238%、2.19%、2.20%和4.39%、6.80%、6.86%,3个变量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冲击效果不强,且随着时间变化没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章芳莲  司汉武 《湖南农机》2011,38(9):105-106
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关中地区也开始发展起来,农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农化导致了农民职业、收入的分化,农民的分化是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农村分化在一个良性、合理的体制下发展,才能够让农村的分层更加优化,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