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在西藏亚东县调查蔬菜病害种类时,发现马铃薯薯块上长出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小瘤,表皮龟裂,初为黄白色,后逐渐变粉红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易腐烂,发出恶臭。病原菌鉴定为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ersky)Percival],引起马铃薯癌肿病。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马铃薯癌肿病在西藏发生为害的报道,属西藏新病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马铃薯癌肿病主要从分布及为害、病原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为西藏地区防治马铃薯癌肿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2011 年在西藏亚东县调查蔬菜病害种类时,发现马铃薯薯块上长出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小瘤,表皮龟裂,初为黄白色,后逐渐变粉红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易腐烂,发出恶臭。病原菌鉴定为内生集壶菌〔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chilbersky)Percival〕,引起马铃薯癌肿病。到目前为止,未见有关马铃薯癌肿病在西藏发生为害的报道,属西藏新病害。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对马铃薯癌肿病主要从分布及为害、病原菌形态与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旨在为西藏地区防治马铃薯癌肿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生产中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马铃薯癌肿病癌肿病为马铃薯的重要检疫性病害,毁灭性极强,一般损失30%~40%,重病地块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1.1症状此病可危害块茎、蔓茎、叶和花。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通常田间病株与健株外形上无明显差异。有的病株比健株高,分枝多,保持绿色期比健株长,有的长肿瘤或畸形。地下部受害,薯块芽眼和蔓茎上形成不规则粗糙疏松突起花椰菜状肿瘤,初呈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粉红至红褐色,最后变黑腐烂,有恶臭味和褐色粘液。茎基染病,四周亦产生圆形花椰菜状肿瘤。叶片、分枝与  相似文献   

4.
杨帆  赵丹 《吉林蔬菜》2009,(2):27-29
1.1.1轮作的危害:马铃薯受多种病害侵染,有不少病害是通过土壤传病的。因此,马铃薯是忌连作的作物,喜欢轮作倒茬。如果不实行轮作倒茬,长期连作使土壤养分严重缺乏,有的病菌在马铃薯连作的情况下会在土壤中潜存量愈来愈多,导致马铃薯发病愈来愈重,甚至造成毁灭性灾害。特别是癌肿病能够通过根系传染给作物。  相似文献   

5.
<正>1马铃薯环腐病环腐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多数地区常年发生,损失程度因地区、品种、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轻者低于5%,重病地块损失可达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渭源县马铃薯优质生产、马铃薯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对渭源县马铃薯的主要病害进行调查,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发现为害马铃薯优质生产的病害主要为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病毒病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施肥及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使马铃薯产量增加15%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次调查总共发现马铃薯病、虫害共10种。分别是马铃薯28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叶甲(Chrysomelidae Latreille)、金针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vici),马铃薯病毒病(PVY)、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马铃薯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病虫害的发生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为保证‘威芋5号’的高产、优产,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次调查总共发现马铃薯病、虫害共10种。分别是马铃薯28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 Kaltenbach)、叶甲(Chrysomelidae Latreil e)、金针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马铃薯疮痂病(Streptomyces scabies (Thaxter) Waks.et Henvici),马铃薯病毒病(PVY)、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马铃薯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病虫害的发生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而增加。为保证‘威芋5号’的高产、优产,准确识别病虫害的种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学俭 《蔬菜》2002,(6):23-23
马铃薯晚疫病是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流行性病害,我国南、北方均有发生。不抗病的品种在晚疫病流行时,田间产量损失可达20%~50%,窖藏损失轻者5%~10%,重者在30%以上。晚疫病菌不但危害马铃薯,还可对番茄、青椒、茄子等造成危害。多雨、潮湿的年份,每遇流行年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一、病害症状马铃薯植株叶、茎、块茎均能被侵染受害。叶片发病初期,叶尖或叶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气候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大,边缘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尤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和叶柄,叶片萎蔫下垂。气候干燥时,病斑干枯变褐,边缘亦不产生…  相似文献   

10.
董向丽  李雪英 《蔬菜》1999,(7):22-23
随着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的迅速发展,马铃薯的栽培面积逐渐扩大,但生产中由于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当,马铃薯常见的病害也时有发生,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现将马铃薯几种主要病害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一、病毒病1,症状马铃薯病毒病以花叶病毒病发生较多,叶片表现花叶或有斑点,叶片、叶脉产生斑驳,以后背面叶脉坏死,严重对沿叶柄扩展至主茎;叶片坏死并萎蔫形成垂叶条斑,病株落蕾不开花或早期枯死。复合浸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2.防治方法(1)生产和采用无毒种薯。(2)培育或利用抗病、耐病品种。(3)药剂治蚜防…  相似文献   

11.
针对马铃薯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多种病害混合发生、缺乏安全有效防治方法的问题,对前期筛选出的高效拮抗 菌株BA-26 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其胞外代谢产物的稳定性,明确防病促生作用。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 16S rDNA 序列分析,BA-26 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株对8 种马铃薯病原真菌均表现出 较强的拮抗作用,对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 的抑菌率大于80%;胞外代谢产物经100 ℃处理30 min、紫外照射8 h、pH 2~10 酸碱处理、蛋白酶处理1 h 后,相对抑菌 率均维持在80% 以上;室内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BA-26 滤液对茄病镰刀菌的抑制率为91.3%;盆栽试验中,每盆施用 20 mL 浓度为4.0×109 cfu · mL-1 的BA-26 发酵液使马铃薯根长、须根数、株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2.07%、 111.94%、48.0%、19.6%。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BA-26 对马铃薯真菌病害抑菌谱宽,胞外代谢产物稳定性强,有较强的防病 促生作用,具有开发为马铃薯专用生防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戴启洲 《中国蔬菜》2012,1(15):31-32
近年来,江苏省射阳县马铃薯田间病害逐年加重,特别是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严重 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2011 年田间定点调查,马铃薯黑痣病病株率达28.5% ,与2010 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 个百分点,大田普查,重病田病株率达35% 以上。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的迅速发展 ,套作栽培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正逐年增加 ,而病害也时有发生。为控制及减轻病害的发生为害 ,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就生产中发生相对较重的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环腐病等作简单介绍。1 马铃薯晚疫病1.1 病原及侵染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为致病疫霉。晚疫病可发生于叶、叶柄、茎及块茎上。主要病症是患病叶如同被开水泡过。叶早期发病在叶尖和叶缘上 ,生成暗褐色水浸状不规则形小斑 ,以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暗褐色大斑 ,病斑与正常叶组织交界处有白色稀疏霉轮 ,病叶背面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大棚马铃薯菌核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市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市)之一,马铃薯是无公害基地种植的一个重要品种.近几年来,大棚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全市种植大棚马铃薯400 hm2.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菌核病已成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严重制约了大棚马铃薯产业的发展.2003年一般田块病穴率40%~60%,严重田块病穴率90%以上,造成大棚马铃薯减产降效.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黑痣病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土传真菌性病害,在陕北榆林多个马铃薯种植区发病普遍,一般可造成马铃薯减产1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全田毁灭,严重影响着马铃薯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环腐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学俭 《蔬菜》2003,(2):22-23
马铃薯环腐病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始先发现,后由于种薯调运,相继传至吉林、辽宁、内蒙、甘肃、青海、宁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浙江、上海、广西等地。马铃薯受环腐病菌为害后,常造成死苗、死株,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20%,重者达30%,个别可减产60%以上。一、症状识别此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可引起地上部分茎叶萎蔫,地下块茎发生环状腐烂。从薯皮外观不易区分病、健薯,病薯仅脐部皱缩凹陷变褐色,在薯块横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环变黄褐色,有时轻度腐烂,用手挤压,有黄色菌脓溢出,无气味。发病轻的病薯只部分维…  相似文献   

17.
调查了不同种植株行距下,留茬膜侧秋马铃薯的病株率和虫株率,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发现马铃薯虫害、病害共8种,分别为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hulsky)、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茄无网蚜[Acyrthosiphon solani(Kaltenbach)],马铃薯生理性卷叶病、马铃薯病毒病(PVY)、马铃薯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马铃薯软腐病(Erwinia carotovora subsp.)和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且病虫害的总发生率随着马铃薯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行距30 cm、株距20 cm时,马铃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经过3a(年)系统调查,宁夏中南部马铃薯病害以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干腐病和马铃薯Y病毒发生为害严重,且马铃薯黑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马铃薯虫害主要以地下害虫和蚜虫为害严重,其中华北大黑鳃金龟、黑皱鳃金龟、细胸叩头虫以及桃蚜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杨梅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杨梅根癌肿病俗称杨梅疮、瘌疮,为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2、3年生枝条,有时也可发生在多年生的主干和当年生的背后梢上。发病初期病部产生小突起,乳白色,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形成肿瘤,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化,很坚硬,色泽渐变呈褐色到黑褐色。肿瘤近球形  相似文献   

20.
根据河北省二季作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该区马铃薯生产中的早疫病、晚疫病、黑胫病、丝核菌病、炭疽病、环腐病这六大常见病害的病害症状与发病特点,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主,并结合药剂防治,为北方二季作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