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地籍”一词原于公元前罗马时代,即是“人头税登记”之意。通俗的说就是土地的户口。从当前国外的发展看“地籍的确切意义是对不动产(指具有权属性质的土地和房屋)的证明登记和描述”。地籍测量就是为建立,修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字,不当的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占全球41%的干旱地区土地不断退化,荒漠面积逐渐扩大。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类“垦田原,伐山林”,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征服”自然,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以至于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河流枯涸,土地沙化,空气污染,酸雨飘落,地球温度升高,臭氧层出现空洞,厄尔尼诺不请自来,拉尼那又接踵而至。去年七、八月份我国长江、松...  相似文献   

4.
陇上林海     
陇上林海宋政厚外地人议论甘肃,会说这是块贫瘠的土地,是地球上黄土层覆盖面积最大、堆积最厚的地方。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描绘此地的黄土丘壑,说它“就象是剥光了皮,赤裸裸地隆起的脊背。”但谁能想到在这片千年土地上,却也深藏着莽莽林海,小陇山就以其峰峦迭翠,林...  相似文献   

5.
一给地球加氧吧!森林。我们知道在没有人类的几十亿年前地球是不缺氧的,自从有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迅猛发展,地球便开始缺氧了。我们走近森林,森林却离我们那么遥远;我们走进森林,却发现地球这唯一的肺已千疮百孔。地球啊!你是因为肺病而发“烧”的吗?森林啊,地球不能没有你,我们不能没有你,没有了你,我们会窒息而死的。二别让地球的水土流失了!森林。我们知道你有茂密的叶、牢固的根。在你的脚下每一片土地都不会因洪水而流离失所;在你的周围,地表的每一条迳流都将被你调节;在你的领地里,每一点清澈的水源都将被你涵养。没…  相似文献   

6.
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15亿)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有1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不毛之地。每天,有110个国家正在受着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已成为地球的“癌症”,威胁地球上的一切生态领域,即人类全部的生存环境……以上情况,并非预言,也非幻想,而是一些国际权威组织公布的有关地球环境现状的一些数字。地球环境的恶化已经开始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投入人力、…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科学家警告:随着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的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地球上旱涝频繁,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火灾频频发生。是地球的气候条件改变了吗?气象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是地球内部变化而引起的吗?回答也是否定的。真正引起地球气候异常的原因,是科学家近年来发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ELnino)原为西班牙语“圣婴”的意思。原指圣诞节前后南美秘鲁大陆架海水增温现象。这种增温导致海洋生物不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并严重污染海水。后来,厄尔尼诺现象含义扩大,泛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出现持续的、大范围的增温。这种增温通过海水热量辐射,从而引起大气环流改…  相似文献   

9.
地球是目前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唯一空间。人类为了过得更舒适正以各种方式不断推进自己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然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这一行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原来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0%,如今只剩下28亿公顷,下降为30%,并正以每年损失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随着森林的减少,环境的恶化,地球出现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城市居住环境恶劣、大气污染严重等现象。实践证明,生产建设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是经济建设中的战略性问题。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0.
赤裸裸的地表泛着盐碱的白色,在阳光下很刺眼;黄色的流沙沿着平坦的戈壁滩、简易的道路和新修的水渠肆意流窜;这里是号称“世界风库”的安西县最大的风沙口——石岗墩。石岗墩离安西县城仅仅7公里,大风沙威胁着县城2万多人的生存和城郊3乡、3个农林场的数万亩土地...  相似文献   

11.
最忆千岛湖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这是在西湖修了白堤的唐人白居易国给后人的诗句。“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在西湖修了苏堤的北宋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诗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被中国人一代又一代传颂的民谚。明人高涨大概也在杭州做过很长时间的官吧,没在西湖再修一道高堤,却做了一部《四时幽赏录》,细点了在杭州幽赏的雅事。什么“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里看菜花,虎跑来下试新茶,西溪楼台吹偎笋,保你塔顶观晓山,东坡堤边赏桃花”;什么“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心亭采药”,都挺撩拨…  相似文献   

12.
在第六个“世界湿地日”到来的时候,中国政府给地球“母亲”献上了一份珍贵的“礼物”———和有关国际组织一起将总面积为196万公顷的14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也是经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评估和确定的全球第71份“献给地球的礼物”。WWF给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同时颁发了“献给地球的礼物”荣誉证书,以表彰其“为推进全球的湿地保护作出的巨大贡献”。世界自然基金会总裁克劳德.马丁在发来的贺信中说,评估和确定“献给地球的礼物”,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国际社会对世界自然保护行动的最高表彰,中国国家林业…  相似文献   

13.
远在人类诞生以前,银杏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并曾是北半球森林中的主角。第四纪冰川降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银杏遭受了灭顶之灾。唯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银杏幸免于难,历尽沧桑,成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猫”。我国有号称树中元老的天下银杏第一树,...  相似文献   

14.
其实生活是需要高雅精致的。尘世中不少俗到俗不可耐的人,对于诗词字画及琴韵,如果条件俱矣,多喜欢拿来点缀自己的生活。装点门面也罢,附庸风雅也罢,总之让人看上去,生活中有那么丝雅情雅趣,有了“雅”,也就透出几分的高贵之气来。  相似文献   

15.
奥运女神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   接过这幸运之枝的,应该是一双“美丽”的手:“带着美丽去申奥”正是莫斯科表决前夕一家体育大报的大字标题。确实如此,除了大老爷们成龙,从杨澜、巩俐、邓亚萍到刘璇等,中国的奥运形象大使,可谓是“名人”+“美人”。想一想古希腊美女海伦与特洛依木马的故事,想一想百年奥林匹克那源自奥林匹亚山的圣火,以“美(人)丽折服莫斯科”,谁能说,北京奥申委的游刃有余赛不过金庸笔下段誉的“凌波微步”?   然而,名人也好,美人也罢,在“美”与“名”之后,是中国大众申奥的热情。或者说,在“美…  相似文献   

16.
“献给地球的礼物”是一项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首倡,由各国政府、公司或个人共同参与的自然保护行动。它向大众展示环境保护的主导力量和全球自然保护的重要成就。到目前为止,这些“礼物”保护了上亿公顷的森林,达到世界上森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这些“礼物”建造海洋公园,恢复和保护湿地;这些“礼物”节约能源以抑制气候不良变化。这些“礼物”加在一起代表着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自然保护水平,一个真正的———“献给地球的礼物”。“献给地球的礼物”自1996年开始行动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已经确认了70份“礼物”,中国的湿地…  相似文献   

17.
霍城县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的土地资源至少达4万公顷。但是,过去由于缺少资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以及没有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等,使得宜林荒山、荒地、荒滩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1997年,四川省内江市民营企业家黄元聪先生来到霍城县,投资开发荒地,种植世界优良品种红地球———红提葡萄,从而拉开了霍城县开发建设“四荒”宜林地的帷幕。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发建设“四荒”宜林地1800公顷,其中,开发种植经济林667公顷,营造生态防护林1133公顷。仅2002年就开始建设“四荒”宜林的1067公顷。涌现出黄元聪、王明、李宝山、郝清林…  相似文献   

18.
侃侃森林拯救地球岳春恩到目前,地球上人类已超过53亿,而世界人口增加速度每天即达25万。由于地球人满为患,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又恣意掠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不择手段地向大自然索取,滥伐森林、过渡放牧、陡坡垦殖,肆意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只弄得地球...  相似文献   

19.
据了解,全球冰川在过去23年来一直在持续失去冰体。对地球气候“生命特征”的一番重新审视揭示了地球“健康水平下降”的一幅残酷画面。随着全球温度以及海平面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至1999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