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调查灾后北川村庄小兽种群动态变化,掌握小兽种群数量及变化规律,防止灾后兽害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爆发.从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每季度采用夹夜法对北川村庄进行小兽种群动态调查.整个调查期间捕获小兽176只,分属2目2科3属4种,捕获率为10.88%,其中四川短尾鼦为优势种,占捕获数的94.89%.调查期间,小兽种群数量在2010年10月为最高峰,每年4、7月为其繁殖高峰期,雌体怀孕率为41.56%,平均胎仔数为4.16个,雄体睾丸下降率为69.89%.不同季节、不同年度间小兽种群数量存在差异,可能受栖息环境改变及季节、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贵州三都县农田褐家鼠发生规律与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三都县褐家鼠种群发生及繁殖规律,采用木夹板捕获法对三都县2000-2011年农田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褐家鼠是三都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5.56%,种群数量以6月最高,2月最低,主峰期为3月、5-6月和10-12月,是预测预报的主要时期;褐家鼠全年均可进行繁殖,每年3月、7月、10月出现3次怀孕高峰期,主要繁殖期为3-10月,3月、7月和10月为褐家鼠防治的最佳时期;对主害期预报因子进行筛选,找出与春季主害期5-6月和秋季主害期10月捕获率发生密切相关的因子,建立了种群数量峰预报模型,可以提前2-3个月预报数量峰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3.
三都县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摸清褐家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及繁殖规律,采用每月定时、定点在住宅区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体外测量,记载性别、怀孕率、胎子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数据.通过对1990-2008年19年的系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都县住宅区害鼠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总鼠数的50.34%;褐家鼠不同季节均有发生,6月为种群数量最高峰,平均捕获率为3.76%;全年均可繁殖,在4月和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39.47%和28.46%;种群性比(♀/♂)为0.83.多年平均怀孕率为19.45%,平均胎仔数6.38只,多年平均睾丸下降率39.35%;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力存在显著差异;每年春季(3月)和秋季(8-9月)是住宅区灭鼠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对1994—2016年贵州省安龙县黄胸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平均捕获率为1.66%,其中住宅总平均捕获率为1.57%,稻田、旱地总平均捕获率为1.70%,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为2.66%。黄胸鼠一年四季都可繁殖,3—10月为主要繁殖期,每年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56.15%~68.09%和47.15%~57.50%,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7.29%,平均胎仔数为6.0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1.17%,平均繁殖指数1.46。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著。每年4月和8月为黄胸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及其对种群的调节作用。【方法】于2006-2011年每年4、7、10月上旬,采用铗日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及繁殖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期间,在该研究区共捕获小毛足鼠502只,其中雌性253只,雄性249只,其平均雌雄性比为1.02±0.22、平均怀孕率为(37.63±14.70)%、平均胎仔数为(5.64±1.58)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3.07±34.29)%、平均繁殖指数为0.77±0.17。小毛足鼠捕获数量与平均雌雄性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P0.01),与平均睾丸下降率呈显著正相关(r=0.94,P0.05)。【结论】在阿拉善荒漠区小毛足鼠的繁殖特征参数中,雌雄性比和雄性睾丸下降率对其种群调节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北七姊妹山珙桐种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为了解珙桐的种群结构和更新情况,作者于2002年8月31日—9月7日在湖北七姊妹山按照海拔梯度,设置了4块样地, 用样方法对珙桐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珙桐的径级结构、高度结构,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制了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并探讨了珙桐的更新,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珙桐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种群前期生长不稳定,达到成熟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平衡.珙桐种群缺乏有性繁殖产生的幼树,其更新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性诱剂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监测方式,能较好用于监测害虫种群动态变化和诱杀靶标害虫。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通过近4年田间试验研究,初步探明了该虫在泸州市的发生时段为4月初至12月上旬,以5月中旬至10月底发生危害最重。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荔枝蒂蛀虫成虫种群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荔枝蒂蛀虫的繁殖越快,幼虫生长发育也加快,气温超过30℃对其存活和繁殖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余庆县针毛鼠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贵州省余庆县1989-2013年针毛鼠的形态特征及其种群数量和繁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针毛鼠为当地常见鼠种之一,主要栖息于旱地耕作区,占捕获总鼠数的2.76%,平均捕获率为0.15%。雌、雄鼠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旱地耕作区共捕获针毛鼠80只,种群性比为0.95,平均怀孕率为28.21%,平均胎仔数为4.9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3.17%,平均繁殖指数为0.68。一年中在2月、7月和11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为0.21%、0.26%、0.20%,秋季和夏季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为该鼠的主要繁殖季节。  相似文献   

9.
雷山县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贵州省雷山县1985~2011年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繁殖参数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黑线姬鼠多年平均捕获率达3.15%±1.3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一年内种群数量在7月出现1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达5.34%±2.25%,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黑线姬鼠种群繁殖参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周期性波动,主要繁殖期在4~9月,一年中在春季4~5月和秋季8~9月出现2次怀孕高峰期,多年种群总性比为0.96,平均怀孕率为38.23%,平均胎仔数为6.12只,平均繁殖指数为1.15,平均睾丸下降率为59.55%,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与雌鼠怀孕率季节变化呈同步变动趋势。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及繁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贵州省余庆县1986~2008年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主要分布于住宅区,是余庆县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5.14%.研究期间住宅区共捕获褐家鼠504只,种群总性比(♀/♂)0.98,平均捕获率1.53%,平均怀孕率20.40%,平均胎仔数7.33只,平均繁殖指数0.74,平均睾丸下降率27.95%.褐家鼠全年均可繁殖,每年在3月、6月、11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在2~3月和10~11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期.因此,每年3月和10月为最佳防治时期,毒饵站灭鼠技术是目前防治褐家鼠最好的方法之一.本研究同时还比较了国内其他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特征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湖南湘阴县兰岭茶厂古桐岭10年生有机茶园,于2003和2004年3月—11月,分别对土壤中的霉菌、细菌、放线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好气性固氮菌进行了种群数量的分离测定。结果表明,霉菌从早春3月开始大量繁殖,5月达全年高峰,随后逐月下降,至10月种群数量又再次升高,11月降至全年最低点。细菌变化状况呈两个高峰,6、7月和9、10月,11月后数量下降至次年5月后再次升高。放线菌变化,早春3、4月种群数量较高,随后逐步下降,至秋季9、10月再次升高,达全年高峰,入冬后数量减至最低水平。酵母菌变化以9、10月数量最高,11月数量下降,至第二年3月为最低,全年呈一个高峰。芽孢杆菌年度变化曲线呈漏斗状,6月份数量为全年最高,7、8、9月明显下降。好气性固氮菌为茶园土壤中的优势菌群,变化曲线在6月和9月有两个明显高峰,以9—11月高峰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应用诱蝇谜引诱剂诱捕法于2009-2010年调查广西贺州市桔小实蝇雄虫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贺州市桔小实蝇种群发生呈季节性,始见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始盛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盛发期在8月下旬至11月上旬,盛末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南部县(昭平)要比中部县(八步区)和北部县(富川)早发生。12月至次年5月是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最低时期,8-11月是其发生与危害主要时期,也是进行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变动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息烽县褐家鼠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通过对息烽县1986-2008年23年系统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共解剖褐家鼠标本2 672只,其中,雌鼠1 442只,雄鼠1 230只,全年均可繁殖,每年3-11月为主要繁殖期,3月-5月、10月出现2个繁殖高峰,12月至翌年1月出现繁殖低谷期.种群性比(♀/♂)为1.17,多年平均怀孕率为(31.17±11.68)%,平均胎仔数(6.59±0.27)只,平均繁殖指数1.01±0.39,雄鼠睾九平均下降率为(79.53±5.73)%.可为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大面积播种的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半冬性品种周麦18、豫麦49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上述两类小麦群体发育、灌浆速率、光合性能、光能利用率、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小麦群体发育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差异,春性品种豫麦18、兰考矮早8这两个品种在10月23日播种群体发育较好,数量较大,CAP、FV/Fo、Fv/Fm等光合参数等各项群体指标较优,光能利用率及产量最高。而周麦18、豫麦49这两个半冬性品种在10月15日播种上述各项群体指标较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夏剪、冬剪两种轻修剪模式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及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4月,叶蝉数量少,对茶树为害极轻,虫口密度以夏剪稍高于冬剪;在春茶结束后即实施夏剪,6~10月间其虫口密度明显低于冬剪,表明在叶蝉为害高峰期之前,采取轻修剪措施可有效控制虫口密度,减少虫害损失。不同轻修剪模式对茶叶产量影响较明显,夏剪的春、夏茶产量分别比冬剪高21.3%~36.5%、6.61%~26.3%,对茶叶品质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丹草在贵州中部台地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南  陈晓静  杨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177-6178
[目的]为在冷凉地区引种高丹草及研究暖季性牧草的抗寒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种植试验研究了高丹草在贵州中部台地的物候期、产量及生长表现。[结果]麦坪基地种植高丹草的全生长期为144d,播种后10d内的出苗率为96%。幼苗从分蘖期进入快速生长期,抽穗到开花的时间较长,结实期较长。试验总产量为7523.80g/m2。在整个测产过程中产量变化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2次到第3次和第3次到第4次产量测定时,产量迅速下降,降幅分别达595.78和795.95g/m2。除10月以外,各月份测定的株高都高于100cm,10月测定的株高高于90cm。在7~9月株高变化不明显,9~10月株高下降明显。7~8月茎叶比大于2.00,9~10月茎叶比小于2.00。7~8月茎叶比变化不明显,8~10月茎叶比下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在贵州中部台地引种高丹草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疣粒野生稻资源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有资料,在2004年11~12月和2005年8月12月对云南省玉溪市、思茅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保山市和临沧地区15个县(市)的37个疣粒野生稻居群的原生境进行了核查,并发现了两个新的居群。比较了2003年与2005年云南疣粒野生稻居群面积及密度的变化,发现在疣粒野生稻的小生存环境没有被过度干预下,疣粒野生稻可以良好地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8.
三明市自1974年来,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杉木良种繁育体系的研究,遵循“选种——测定——繁殖”三结合方针,采用“种源——林分——家系——个体——无性系”联合选择,充分挖掘种内遗传资源,建立种子园、采穗圃等良种繁育基地5875亩,生产良种2.45万kg,造林73.5万亩。主伐时,可增加收入达10亿余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早期选择与晚期选择相结合、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相结合、特殊配合力测定与一般配合力测定相结合、有性繁育与无性繁育相结合、育种群体与生产群体相结合等多世代育种程序,是三明市杉木良种选育的有效途径,可以大大加快杉木良种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1988~1995年在甘肃武威对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繁殖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年龄结构看长爪沙鼠种群呈纺锤形,即亚成体和成体组占的比例大,成体是当年的繁殖主体,亚成体是翌年的繁殖主体,具有潜在的增长态势;其性比在繁殖月份中,除最初的两个月外,其余繁殖月份雌雄差异显著,而在刚开始繁殖的前两个月(3、4月)和非繁殖月份雌雄差异均不显著;长爪沙鼠的繁殖季节在3~9月份,其繁殖指数呈二次曲线变化,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其回归方程I= 15624+09945t 0085t2。  相似文献   

20.
Erratum     
《Science (New York, N.Y.)》1991,254(5031):502
Shirey Malcom, in her editorial "Plugging the pipeline" (18 Oct., p. 353) mentions the AAAS Mentor Award and directs readers to page 387 of that issue. Because of a printer's error, a Call for Nominations for the Mentor Award did not appear on page 387 and appears instead in this issue (25 Oct., p. 5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