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水稻花药培养及后代选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试验中,对花药培养的操作方法,花培材料的选择,花粉植株诱导与分化培养基的筛选,培养环境及花粉植株性状的遗传及其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6培养基附加2,4-D2mg/L和激动素KT2.0mg/L能诱导出不同水稻组合的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较高;再生植株的分化培养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2.0mg/L、NAA0.2mg/L和多效唑(MET)2.5mg/L,分化频率较高;花培材料应选择血缘较远的杂交组合,培养温度在25~30℃适合水稻花药的诱导和再生植株分化;水稻花培再生植株一代在许多性状上超过双亲,二代在田间表现基本整齐;利用水稻花药培养,可有效的提高育种效率,是一种快速和实用的水稻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枸杞遗传变异与亲缘关系分析的新方法,为枸杞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杂交育种提供了初步理论依据。【方法】以枸杞为试材,对ISSR-PCR反应中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优化筛选,确立枸杞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并利用该优化体系,对枸杞的8个品种(系)和5个花药培养再生植株进行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枸杞ISSR-PCR的最佳反应体系为:每25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 2.5μL,40 ng模板DNA,2.0 mmol/LMg2+,0.1 mmol/L dNTPs,0.6μmol/L引物,1 UTaqDNA聚合酶;15个引物在13份枸杞种质中共扩增出80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有61条,多态位点比率为76.3%;13份供试材料可分为2类:一类群含有宁杞1号及其花培植株、宁杞2号及其花培植株、小麻叶、宁杞3号及其花培植株、06-16及其花培植株;另一类群含有04-03-32及其花培植株、04-03-29、北方。从聚类结果来看,宁杞2号、宁杞3号、04-03-32经花药培养所得到的再生植株与母株相比,在DNA水平上发生了一定程度变异。【结论】建立的ISSR-PCR优化反应体系可用于枸杞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研究。  相似文献   

3.
袁玲 《农业与技术》2005,25(5):76-77
水稻愈伤组织培养中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对再生植株频率有重要影响,本文报道了几种提高水稻愈伤组织再生植株频率的方法,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继新关宏夫等1968年获得水稻花粉植株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自1970年初起应用花药离体培养进行了水稻等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当年即获得一批花培完整植株,以后在短期内先后培育成一些栽培稻(O. SativaL.) 的新品种或品系,有的已大面积用于生产,有的正在进行生产性鉴定和示范试种. 尽管如此,作者认为在当前开展大量的花培育种工作中,所用试剂很多,操作技术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花培育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使这项新技术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之不断趋于合理、完善,197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验,现将部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花培后代在自然低温和人工光周期诱导下的育性研究表明,花培技术是选育和提纯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低温条件下,花培后代群体不育度在99%以上的植株,是供体亲本的7倍多。光周期对不同花培株系的诱导效果差异较大,02HS-4-1等株系不育性较稳定,可育期结实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光敏雄性不育水稻的花药培养及密矮64s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7个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1进行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水稻虽然雄性不育,但其愈伤诱导率、绿苗产量均高于常规籼稻品种以及籼/籼、籼/粳杂交F1,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培后代植株中,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频率与常规品种花培后代相似,在二倍体植株中,光繁雄性不育系及其互交F1的花粉植株,90%以上都能保持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的特性,光敏雄性不育系和常规品种杂交F1的花粉植株中,大约有25%的  相似文献   

7.
对7个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杂交F_1进行花药培养的研究发现,光敏不育水稻虽然雄性不育,但其愈伤诱导率、绿苗产量均高于常规籼稻品种以及籼/籼、籼/粳杂交F_1,光敏雄性不育系的花培后代植株中,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出现频率与常规品种花培后代相似,在二倍体植株中,光敏雄性不育系及其互交F1的花粉植株,90%以上都能保持长日照下雄性不育的特性;光敏雄性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F1的花粉植株中,大约有25%的雄性不育株,在密阳42s  相似文献   

8.
花药培养在杂交水稻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杂交水稻花培育种的技术、程序和主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花培技术、花粉植株遗传、纯合选优育种和“三系”、“两系”的提纯等,尤其阐述了我国花药培养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试验了移栽水稻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采用了“冰镇”,“水培”等炼苗、保苗措施,移栽的再生植株顺利完成一个生长周期,产生种子。获得的种子在第二年播种,进行 D_2代分析,发现一些性状变异.但是,在存活并完成生长期的植株中,遗传的变异幅度已较稳定。通过组培进行变异选育,作为一种方法,在水稻育种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总结与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水稻花药培养 (花培 )技术中影响培养力的主要理化因素、花培后代遗传特性的利用、花培技术育种应用的关键 ,分析提出花培技术和遗传育种应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并对水稻花培的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  相似文献   

11.
花药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药培养在植物离体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64年首次利用曼陀罗的花药培养得到绿色植株后,先后在烟草、水稻、小麦、大麦和玉米等作物上取得成功,园艺作物大白菜、小白菜、甘蓝型油菜、芜菁、结球甘蓝、石刁柏、枣、草莓等的花培也取得成功,尤其在水稻和小麦上的进展更是突飞猛进。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得到单倍体植株,在杂交育种、抗性育种与诱变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克服远缘杂交育种中的不育性和分离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接种方式对水稻成熟胚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稻成熟胚为外植体,采用4种不同的接种方式,对7个水稻品种的成熟胚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再分化试验,分析比较不同成熟胚接种方式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质量和植株再生率.结果表明:将胚从种子上切下而直接接种在培养基上的接种方式,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愈伤组织质量最好,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胚性愈伤组织,其愈伤组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化出较多的再生植株,是一种简单、方便、效果好的诱导水稻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选用已知耐盐性的5个水稻基因型作材料,在“种子植株—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系统中就水稻不同基因型钠离子累积与耐盐性的关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植株和再生植株水平,水稻耐盐基因型的地上部钠离子含量大都显著低于其对应的盐敏感基因型.证实了水稻植株地上部的钠离子含量可作为判别水稻耐盐性的一个生理指标的观点.但在愈伤组织,水稻不同基因型的钠离子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暗示了植株水平与细胞水平的钠离子吸收机理可能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水稻花药培养技术的总结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水稻花药培养(花培)技术中影响培养力的主要理化因素,花培后代遗传特性的利用,花培技术育种应用的关键,分析提出花培技术和遗传育种应用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并对水稻花培的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应用花药培养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配制广亲和品种02428、轮回422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翌年对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恢复系杂种F1进行花药培养获得纯合二倍体花粉再生植株。以粳不育系寒丰A,籼不育系珍汕97A、籼粳测验种南京11、南特、Bailla、秋光为母本与花粉再生植株测交,鉴定筛选广亲和恢复系。结果表明在籼恢和广亲和品种杂交F1的花培后代中,对寒丰A和珍汕97A具有强恢复力的花粉再生植株分别占36.67%和64.676  相似文献   

16.
组织培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组织培养(包括花培)是水稻育种的快速有效途径。7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花培育种进展很快,审定推广了10余个花培品种。组织培养在水稻品种改良中有着很大的潜在价值。水稻组织培养同其他生物工程技术一样,接种工作是在超净机上进行。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利用超净机接种存在不少缺点,现以水稻花培为例试谈个人粗浅意见。  相似文献   

17.
在水稻遗传基因(CPTI) 植株抗虫性测定的同时,我们进行了转基因再生植株突变筛选的研究,发现:①水稻转基因再生植株第一代矮化现象较普遍,但大多数植株可能是受组织培养的影响,在第二代既可恢复原种性,只有少数是变异株;而变异频率较大的性状是生育期,2 年共获得了4 株矮化株和12 株早熟株;②突变体植株遗传具相对稳定性,第二代株系内即表现整齐一致、不分离;③经过基因转化处理后的再生植株发生突变的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18.
<正> 前言在离体继代培养中,多数愈伤组织丧失植株再生能力,从而大大地限制了突变体筛选。近年来继代培养方法的研究颇受重视,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赖光隆、Kishor等分别用一定浓度的蔗糖和甘露醇、山梨醇以及NaCl等加入继代培养基中,使水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0多代(1500N)仍获高比例的再生植株。陈克贵等在培养到16代以上仍保持很高比例的植株再生能力。本文报道蔗糖和甘露醇、脯氨酸以及烟草愈伤组织分泌物对水稻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影响。材料与方法一、愈伤组织诱导供试品种:腾板5号,台北309、日本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用外源植物DNA处理水稻离体胚,并获取胚的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外源植物DNA预处理的稻胚所获取的自由株与一般未处理稻胚所获取的再生株相比,可以扩大水稻亲本株某些性状(株高、穗粒数、育性等)的变异幅度,甚至出现个别性状发生特殊变异的个体。采用外源DNA预处理外植体与再生植株技术结合,这一途径可以扩大水稻等作物常规育种的变异幅度,增加育种上的变异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20.
1986年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对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性状变异已有一些报道,198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培育籼稻品种大谷早原生质体再生植株成功,1988-1990年我们对大谷早再生植株及其后代R_26个株系360植株的形态性状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田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