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以来,高淳县小麦纹枯病普遍发生,并逐年加重,产量损失在7%以上。为了探索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根据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的计划与安排,于1988~1990两个年度进行了以粉锈宁种子处理为中心的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的试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小麦产量,提升种子药剂处理技术,验证相关种子处理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等病害防控效果,通过设置不同种子药剂处理,考察不同药剂对小麦苗情素质及小麦纹枯病等病害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子药剂处理促进了小麦冬前分蘖,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试验的7种药剂中,11%吡唑灭菌唑FS(禾跃)、25%氰烯菌酯(劲护)拌种处理的综合效果较好,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延缓了麦苗生长速度,抑制了越冬前小麦植株地上部生长,降低了白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率,提高了小麦产量,其小麦产量分别为619.83kg/667m2和648.06kg/667m2,分别较对照提高5.73百分点和11.37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纹霉净种子处理控制小麦纹枯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纹霉净为新型复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菌的皿测抑菌作用强烈,EC_(50)=2.17μg/ml。小区筛选和大田示范结果均表明,纹霉净种子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控病作用突出,枯白穗率防效达88.6%以上;对小麦出苗无明显影响,增穗、增粒、增重效果明显,增产达1~2成。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种子药剂处理技术,验证相关种子处理药剂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苗情素质的影响,本试验通过设置2.5%咯菌腈、6%戊唑醇、45%烯肟?苯?噻虫、4.8%苯醚?咯菌腈、30%噻虫嗪、31.9%戊唑?吡虫啉、60%吡虫啉七种不同的种子药剂处理,考察小麦纹枯病防控效果,以及小麦苗情素质,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何种拌种剂与对照相比,对纹枯病的防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特别是4.8%苯醚·咯菌腈,拔节期病指防效在85%以上,其次2.5%咯菌腈和6%戊唑醇病指防效在80%以上,是极具推广前景的三个防治纹枯病的拌种剂。  相似文献   

5.
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防治小麦纹枯病试验,结果表明:2.5%扑力猛悬浮种衣剂处理种子对小麦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安全,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6.
戊唑醇种子处理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戊唑醇不同剂型及用量作麦种处理对纹枯病防效和小麦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戊唑醇对小麦出苗安全;对纹枯病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且控制枯白穗效果突出.2%戊唑醇湿拌剂10~20 g和6%戊唑醇悬浮剂3.3~10 ml处理10 kg种子,冬前病株率防效68.1%~81.0%;拔节期防病效果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纹霉净;2种剂型以0.3~0.4 g有效成份拌10 kg种子,枯白穗防效高达83.7%~93.0%,相对于对照药剂纹霉净的枯白穗防效达53.3%~80.0%.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态势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接种小麦纹枯病菌,研究不同小麦纹枯病态势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纹枯病导致产量损失最大的时期为小麦的孕穗期。孕穗期病级高,不但严重降低千粒重而且减少穗粒数。千粒重的降低是由于籽粒成熟延迟,可溶性糖和淀汾含量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和肥水条件的改善,小麦纹枯病的危害在我国黄淮麦区趋向严重,已成为降低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据统计,江苏、河南、山东近年发病面积在120hm2以上,一般发病麦田株发病率在10%~20%,严重的可达30%~50%,甚至更高.为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发生危害,我院对小麦纹枯病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
随着水肥条件的改善,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纹枯病已成为内黄县小麦的主要病害,严重年份病株率达60%~70%,重病地块后期出现白穗,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目前尚无好的抗病品种,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纹枯病的主要手段。市场上防治纹枯病的药剂很多,为了验证25%奥宁防治纹枯病的效  相似文献   

10.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重病田产量损失可达10%~20%.小麦纹枯病发病初期首先在小麦茎基部叶鞘上,产生黄褐色的椭圆形或菱形病斑,而后侵入茎部.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纹枯病.小麦发芽后,即可被侵染,播后30~40天(11月中旬)开始见病.入冬后,由于气温较低,病情基本稳定,如冬季较温暖,病情将继续加重,次年2月中旬后,病害开始蔓延.此病常在春季3、4月份较为流行.适时防治可有效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麦纹枯病近几年已经成为宿州地区小麦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本文结合近年来宿州市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实际情况,在总结小麦纹枯病发生症状的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该病在宿州市呈偏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指导2017年宿州市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冬小麦产区大面积发生,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防治纹枯病的措施过去主要有选用抗、耐病品种和苗后化学药剂防治两种,近年来随着种衣剂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种子处理防治作物苗期病害已成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技术。作者选择了6种拌种剂或包衣药剂进行了防治小麦纹枯病的药效试验,结果简报如下。供试小麦品种为植选1号(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选育),供试药剂有立克秀 O60Fs(德国拜尔公司)、立克秀 T515Fs(德国拜尔公司)、15%呋福多种衣剂(安徽天恒农化公司)、50%福  相似文献   

13.
小麦纹枯病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此本文对该病发生特点、流行规律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为降低小麦纹枯病带来的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琼 《农家科技》1998,(11):12-13
<正>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逐年上升,发病程度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纹枯病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受害麦田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可达40~50%。因此,必须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认识,加强防治,严格控制其发生与蔓延。发病规律。小麦纹枯病主要  相似文献   

15.
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运筹2个栽培因子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拔节期施氮比例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均有一定的调节效应。降低基本苗、提高追氮比例均能降低纹枯病发病指数,降低密度减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效果优于提高追氮比例。但栽培因子对纹枯病的控制和小麦高产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生产上既要通过控制基本苗和基施氮肥比例来减轻纹枯病危害,又要使栽培因子有利于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文中还以高产和控病并重为条件,提出了控制该病发生程度的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6.
用14%甲柳·福·戊醇种衣剂1g药剂拌麦种40~60g对小麦出苗无影响,且对冬前分蘖和生长有促进作用.14%甲柳·福·戊醇种衣剂处理区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区,亦显著低于对照药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对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效果较为理想,表现为冬前效果显著,病株率防效为60%~80%,从而有效地抑制了冬前发病高峰.甲柳·福·戊醇种衣剂各个处理的枯白穗防效突出,到收获前防效均达85%以上,好于对比药剂和对照.由于该杀菌剂控病和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使最终产量较对照增加16.95%~45.85%.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是河南省麦田的一种常发性病害,近年来在我省各地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特别是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报道了小麦纹枯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种类、传播途径、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等。以期能对广大农民识别和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大庙乡的小麦种植面积约3000hm2.小麦产量在6750kg/hm2左右徘徊,其中影响小麦再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小麦早春田间管理不到位,如小麦缺肥,纹枯病广泛发生,倒伏等造成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具有常发性、普遍性、隐蔽性等特点,随着小麦产量提高,有逐年加重趋势。通过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及防治必要性分析,为指导农户及时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纹枯病属于土传性病害,近年来,受气候条件、种植制度、水肥管理和高产耐密小麦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其发生程度日趋加重,一些感病品种的发病率高达80%左右,小麦纹枯病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现将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