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5月8日,农业农村部在黑龙江建三江举办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集成示范活动,展示示范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应用成果,加快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16种带有侧深施肥功能的32台插秧机分别进行陆地施肥效果展示和水田插秧作业演示,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机械的集中亮相。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黑龙江农垦勤得利农场成功完成了农机侧深施肥改装、水稻旱作、水稻超早育苗"三大技术革命"。这些技术革新成为推动黑龙江大农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被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股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选为典型进行推广。勤得利凭借多项农业技术革新成果和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态度,正在成为建三江管理局和兄弟农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领跑者"。  相似文献   

3.
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实现水稻绿色安全生产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验证水稻侧深施肥技术减肥增效的效果,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开展的水稻机械侧深施肥试验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各试验田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条件下,应用侧深施肥技术能够加速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提高水稻的产量、增加收益,实现减肥增效效果。如果将侧深施肥技术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减肥增效效益,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水稻绿色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
水稻侧深施肥梯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5年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将继续按照加快农业、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要求,扩大水稻侧深施肥插秧面积,同时研究侧深施肥的合理用量。通过侧深施肥的梯度试验,确定侧深施肥的合理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水稻单产进一步提升、品质进一步优化、环境污染进一步降低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2015年建三江管理局将继续按照加快农业、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要求,扩大水稻侧深施肥插秧面积,同时研究侧深施肥的合理用量。通过侧深施肥的梯度试验,确定侧深施肥的合理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水稻整个生育期施肥总量,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实现水稻单产进一步提升、品质进一步优化、环境污染进一步降低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为发展生态质量效益型农业,做好农业"三减"工作,齐齐哈尔市对侧深施肥技术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示范,配以水稻专用肥料,采用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参与农业生产,充分验证了水稻侧深施肥机械的适用性,为进一步在齐齐哈尔市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概述与现状分析1.1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cm、深度5cm处,肥料呈条  相似文献   

7.
<正>二0一二年,按照建三江管理局农机局的项目试验指定,在创业农场进行久保田高速插秧机带侧深施肥试验,创业农场与江苏苏州久保田事务处进行合作,由他们提供试验样机,创业农场提供试验土地,肥料,水稻秧苗及日常田间管理的一些相关农业管理措施,经过近一年的试验,在九月二十七日进行收获对比,从而得出具体的试验结论,现将试验情况及结果进行表述。一、试验目的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水稻插秧的同时,用水稻机械侧深  相似文献   

8.
<正>六月的三江大地,是绿色米都最美的季节。绿色的稻田铺向天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2006年以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围绕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全国粳稻生产中心的思路,把抓水稻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采取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社联结等办法,鼓励职工群众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使建三江管理局一步步向世界一流的水稻生产基地迈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江苏苏北地区水稻施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明确直播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然后对水稻直播侧深施肥技术的要点进行分析,旨在能够促进本地区水稻种植朝着绿色生产以及化肥减量增效的目标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响水县水稻栽培施肥中存在氮肥施量偏大、施肥次数多、施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该文阐述了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概念和技术优势,从提高整地质量、侧深施肥作业质量、机械栽插质量以及肥料运筹、精确灌溉、绿色防控等方面介绍了农机农艺配套融合技术,为响水县水稻侧深施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正>水稻侧深施肥是在插秧的同时将肥料施在秧苗一侧土壤中的方法,该技术具有促进水稻前期营养生长、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优势。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作为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2012~2015年按照加快农业、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要求,逐步扩大侧深施肥插秧面积,取得了良好成效,达到了减肥、增产、增效、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1 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验证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在肥东县的适宜性,特进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机插侧深施肥能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流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在施肥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机插侧深施肥与机插不侧深施肥在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上明显提高;施肥总量减少30%的机插侧深施肥与不侧深施肥的单株有效穗和产量相当,但综合效益高763.2元/hm2。由此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具有可靠性、先进性,可在肥东县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逐渐应用到水稻种植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立足于此,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例,浅谈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的的优点,并分析在水稻侧深施肥技术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探究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要点。河南信阳地区位于淮河上游、河南省的最南部,其地理位置南高北低,日照充足,是水稻种植最理想的环境之一。水稻种植作为河南信阳的主要农作物,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4.
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利用侧深施肥插秧机在插秧的同时,使用水稻侧深施肥器将肥料(基肥或基蘖肥)按照农艺要求一次性施在稻苗根侧下方泥土中,施肥深度5cm,肥料距离稻根侧向3cm。是贯彻农业"三减"工作的一个有效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稻谷品质,增加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5.
水稻侧深施肥机在建三江水稻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水稻插秧机侧深施肥技术,是指通过在插秧机上安装肥箱、输肥管、开沟器等将肥料施在水稻根部侧深位置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不仅省种、省工、省肥料,而且能增产、提升谷物质量,是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又一新途径。2014年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对侧深施肥机械插秧与常规机械插秧常规施肥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设在同一种植户的同一地号,采用同一水稻品种和统一田间管理。同时,为实现稀植深施肥,还对侧深施肥插  相似文献   

16.
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17.
正本试验通过侧深施肥不同基肥施用量与常规施肥的对比,探求侧深施肥情况下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在施用常规肥料的情况下,侧深施肥肥料施用量为常规施用量的85%~100%,而在施用奥宝复合肥的情况下,侧深施肥肥料施用量为常规施用量的90%~100%。侧深施肥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量,还能起到有效增加碱解氮含量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试验于2012年在建三江创业农场进  相似文献   

18.
<正>黑龙江省是我国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之一,提高水稻产量,降低水稻种植成本将是水稻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侧深施肥技术具有节省肥料、节省人工、提高产量、改善农田环境等优点,为将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更好的推广下去,本研究从实际出发运用试验的方法,试图证明侧深施肥技术相比于传统水稻施肥作业的优势所在,探究该项技术能够增产增收的根本性原因,并为未来不断改进此项技术提供指导性建议。通过对比在相同的管理情况下两种施肥方式下培育出的  相似文献   

19.
开展了水稻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不同肥料用量的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研究了常规施肥和不同侧深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奉新试验点,80%侧深施肥处理的水稻分蘖早,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在临川试验点,60%侧深施肥追加穗肥处理可以为水稻生长发育提供持续的养分,水稻有效分蘖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和产量也明显高于常规施肥和70%侧深施肥处理。因此,机插秧同步精量侧深施肥优于常规施肥;但当侧深施肥量低于常规施肥量的80%时,前期的养分供给不足,需要在后期进行适当的追肥。  相似文献   

20.
寒地水稻侧深施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寒地水稻侧深施肥的技术应用效果的分析,阐述了水稻侧深施肥 施肥量、施肥方法以及侧深施肥稻作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